书评家的读书方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职业书评家一个月需要读多少本书,写多少篇书评呢?

印南敦史,日本著名乐评家和书评家,为LifeHacker日文版、新闻周刊日文版等多家网站撰写书评,一个月要阅读70多本书,写60篇书评。这个工作量有点吓人,难道印南敦史就是传说中一天只需要睡4个小时,其它时间全部用来工作的神人?又或者像他这样读得快理解得透读完还有大量输出的人,注定只会是智商高,记忆强,能力高的人?

我们先看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9岁的小男孩,骑自行车冲下坡时刹车失灵,摔倒在地,头重重地撞到了地上。这个小男孩昏迷了三个多星期才醒来,期间,医生曾断言『99%醒不来了』。小男孩醒来后知道自己昏迷了三个多星期,认定自己的脑子摔坏了,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这种想法让小男孩在20岁之前都一事无成,特别觉得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无可救药。一直到成年后,这个男孩的阅读速度都停留在5分钟读1页书这个水平,如果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内容难一点,甚至需要10分钟才能读完1页书。你们觉得这个男孩以后还能从事与阅读和写作相关的职业吗?

对的,你没有猜错,这个小男孩就是印南敦史。他从一个『问题读者』逆袭成为每年读700本书并发布700篇书评的书评家,靠的不是什么超级能力。他只是重塑了自己的读书理念,撕下了贴在自己身上的『读书慢』、『读不了书』的标签,养成了多读的习惯,并总结出了一套快速阅读的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印南敦史著的《快速阅读术》中练就一年读700本书的三大秘诀: 理念、习惯和方法 。

印南敦史认为,大多数人读书慢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读书的理念出了问题。从小,我们就被要求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课文,这种适合小孩的阅读理念被我们带到了成年人的阅读模式中。我们错误地认为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和记忆效果成正比,因此对每一本书,我们都要求自己一字一句地仔细阅读。但对大脑科学的研究和无数阅读达人的经验都已经证明:无论多么仔细地阅读,如果不依靠其它的工具和方法,我们都会忘记读过的大部分内容。 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和记忆效果并不成正比,有时过慢的阅读反而会影响我们对内容的理解 。

就像我们听音乐时,听的是所有音符汇集成的曲调,我们并不会一个一个音符地听。当我们把一首曲子拆分成一个一个音符时,我们就听不出一首曲子是什么样的了。同样,每首曲子都有自己的节奏,如果我们为了『听得更仔细』、『理解得更深刻』而刻意慢播整首曲子,我们也无法欣赏这首曲子。

阅读也是一样的道理。想要更有效率地吸取一本书的精华,我们就得从仔细阅读的魔咒中解脱出来,让书本像音乐一样流过我们的心田,而非努力将书本内容硬记在大脑中。这就是印南敦史提倡的『流水式阅读』。他认为这是我们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最合理的阅读方式。只要让书本流过我们的心中,便会产生意义;而这个过程,也是愉悦享受的过程,会加强我们对阅读的兴趣,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关于『流水式阅读』的具体方法,我们将在第三部分中详述。

印南敦史的『流水式阅读』其实是建立在他非常推崇的一个观点上: 阅读时100%的复制不如1%的收获 。将作者的思想忠实地复制进自己的脑中不应该是我们阅读的目的,我们应该从阅读中主动寻找自己所欠缺的知识片断,哪怕一本书中只有1%可以为我们所用,也比100%复制作者的思想要好。在不断的阅读中将一个个知识片断汇集起来,产生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这才是我们阅读的目的。这个过程就像收集乐高积木,积木太少的话我们什么也搭不起来;只有收集到一定数目的积木,我们才能根据积木的颜色,形状和大小来搭建自己想要的东西。

修正了读书理念,那什么样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率地读书呢?印南敦史说,作为一个书评家,不是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而是要养成多读书的习惯。他分享了自己养成多读书习惯的三个步骤:

步骤一:框定时间,每天在同一时间读书

我们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段甚至固定的地点吃早餐、午餐和晚餐,如果三餐不规律,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读书也是一样,要想从读书中获得最大的收获,建立规律、持之以恒是非常重要的。印南敦史建议,我们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段和情境下读书,可以让大脑产生习惯的错觉,更有助于我们建立规律的读书习惯。那些抱着『一有时间就读书』想法的人,最后往往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 要想养成多读书的习惯,就必须给自己框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阅读。

步骤二: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看,建立阅读信心

印南敦史的这一套快速阅读的理念和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书籍的阅读,他解释这套阅读方法主要适用于论述事实、阐明主张、没有故事情节的商务类书籍,这也是他读得最多,写书评最多的一类书。而对于小说类和散文类书籍,需要慢慢品读情节和文字,并不适合速读。所以建立多读书的习惯时,印南敦史建议首选可以快速阅读的书,再配以少量无法快速的阅读的书,这个比例大概为9:1,这样不但可以加强练习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还可以建立阅读信心,形成越读越快,越读越多的正向循环。

步骤三: 一天读完一本书

再美味的食物,如果每天都让你吃,吃个十几二十天你估计就厌倦了;如果吃上几个月,你一定会感到痛苦。读书也是一样,再有趣再值得品味的书,如果读上几个月,也多半会读之无味。印南敦史认为为了享受阅读过程,集中阅读一本书的时间不应该超过10天;而尽可能做到一天读完一本书,则是最理想的状态。每天让不同书籍的内容流过并滋养内心,是流水式阅读的基本模式。这又回到『仔细阅读的魔咒』这个问题上,印南敦史强调:与其拖拖拉拉地读10天,不如全神贯注地读60分钟。因为花10天『仔细』读完一本书,最后的感受往往是不知道这本书到底写了什么;而如果加强单位时间的阅读密度,我们反而更容易把握书的全貌,从书中获得更多收获。

无论读什么书,我们都需要记住, 主角是我们自己 ,生怕错过作者任何文字和观点的阅读心态是最不可取的。因此, 流水式阅读的基础就是跳读,跳过那些不必要的内容,而将精力集中在对自己有用的关键信息上 。如何跳读?印南敦史建议了四个步骤:

步骤一: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序言是一本书的导入部分,一般会写入全书的撰写目的、概要和亮点;而目录就像一本书的框架结构,通过目录,我们可以快速找到自己需要阅读的章节。所以在阅读一本书之前,花点时间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把握一本书的全貌和地图,能让我们更加高效地进行跳读。

步骤二: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

商务类书籍每一章的写作结构,基本都会采用下面的套路:

1.开局:提出主题或观点;

2.中局:举例展开,用论据论证观点;

3.结局:基于论据,再次确认主题或观点。

明白了这个套路就不难发现,要想提升阅读速度,只读每章开头和结尾的5行就能基本把握每章的精髓。就像下面这张图,虽然我们只看到长颈鹿的头和脚,但这并不影响判断,我们仍然可以肯定这是一只长颈鹿。

步骤三:确定关键词后再阅读

让流水式阅读收获更大的方法,是印南敦史认为的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的阅读方法:关键词搜索阅读法。这个方法很简单,一是明确阅读目的,确定关键词;二是边跳读边搜索关键词;三是遇到有关键词的部分,就适当放慢速度仔细阅读。

步骤四: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

从上面三个步骤我们可以发现,阅读一本书的节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应该根据内容做相应的调整。有快有慢,有张有弛,多种节奏相结合,才是高效阅读的正确方法。

好了,以上介绍完了一年读700本书写700篇书评的书评家的读书方法。我们总结一下,要想像书评家那样实现快速阅读,首先要重塑自己的阅读理念,从仔细阅读的魔咒中解脱出来。其次,要养成多读书习惯,每天规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段读书,而不是告诉自己『一有时间就读书』。最后,使用『流水式阅读』方法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一本书的精髓,实现读得又快又多的目的。

那是不是学会了这些方法你也能成为一天一本书的书评家呢?未必。还是那句老话,适合别人的不一定就适合自己。我们所有的阅读和学习,都不是以模仿为终极目的,而是在了解他人经验方法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并结合实践,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THE END----

往期读书请点击查看:

《如果你还没读过《精进》,至少应该知道这五个让你变厉害的方法》

《不懂点财务知识怎么混职场》

《24个改变人生的清单类App |《为什么精英都是清单控》浓缩书》

《斜杠青年修炼手册 |《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

《美好人生除了三观,还请建立正确的阅读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