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春颜色最风流——唐代咏海棠诗赏析(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海棠花是中国的特有植物。它花姿潇洒,楚楚有致,花开似锦,明媚动人,自古以来都是雅俗共赏的名花。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就有记载海棠花在中国栽培的情况。在汉代,海棠花就已经与园林艺术结下不解之缘。到唐代,不论是栽培技术还是种植面积,海棠花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宋代时期,海棠花的栽培达到鼎盛时期,在当时就被视为“百花之尊”。宋代之后,仍然保持着长盛不衰的势头。中国人民如此喜爱海棠,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它的丰厚的文化内涵,人们称赞它是“百花之尊”、“花之贵妃”,甚至有“花中神仙”之说,古代常栽在皇家园林中,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堂富贵”的意境。同时将它看作是美好春天、美人佳丽和万事吉祥的象征。历代文人也纷纷咏诗赋文,留下了许多咏海棠花的佳作。

        海棠被唐人称为花中神仙,唐明皇李隆基曾将海棠比作杨贵妃,“海棠春睡”的典故正是来源于此。她那娇美的花,轻柔的枝,繁盛的叶,令古往今来的诗人们流连忘返。她的风韵引起了不少诗人美好的想象, 

        唐代的西蜀海棠花名冠天下,中唐著名诗人贾岛的《海棠》,对蜀地成都一带的海棠极为推崇:

        昔闻游客话芳菲,濯锦江头几万枝。 

        纵使许昌诗笔健,可怜终古愧幽姿。

        “昔闻游客话芳菲,濯锦江头几万枝”,诗人说,以前听游客说过锦江两岸海棠盛开的壮丽景色,那几万枝海棠同时开放,娇柔红艳,有如晓天明霞,令人心醉神荡,美不可言。“纵使许昌持健笔,可怜终古愧幽姿”,“许昌”,这里是指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操,因许昌是其发迹地,故以地名称之。意思是说,即使是曹孟德那样笔力雄健的诗人,也无法描绘出锦江两岸海棠的幽姿淑态来!

        晚唐诗人吴融的《海棠二首》(其二),从海棠的颜色入手,而未涉笔其情态,把想象的无垠空间留给了读者:

        雪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 

        若教更近天街种,马上多逢醉五侯。 

        “雪绽霞铺锦水头,占春颜色最风流”,写出了海棠花颜色的明艳,雪也似的白,霞也似的红,故能独压春色,给人以“最风流”之感,这是直接对海棠之美的描绘。接着笔锋一转,诗人展开了想象:“若教更近天街种,马上多逢醉五侯。”盛开在锦水之头的海棠尚且如此之美,倘若繁华京都的街侧,遍种海棠,定然会使走马观花的王公贵人为之醉倒。 

        诗中只写其颜色之美,虽未涉笔海棠的情态,然而读者不难想象:锦水之滨,春日里定然是粼粼波光摇曳荡漾,这样美的颜色,定然会牵惹了蝶儿翩翩起舞。清风徐引,海棠微动,深枝蝶惊,这是何等迷人的景色!在众多赏景人中,诗人独拈出了“五侯”,似别有含意。海棠之美,不言而喻,作为王公大人,终日无所事事,流连山水,赏玩名花,自然是其擅场,可谓“所见多矣”,倘若连走马观花的王公大人也为之醉倒,可以想见其不比寻常的美。

 晚唐著名诗人、词人,与李商隐合称“温李”,在词史上被尊为“花间词派”鼻祖的温庭筠,其《题磁岭海棠花》,给海棠花注入了人的情感与幽思:

        幽态竟谁赏?岁华空与期。 

        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 

        蜀彩淡摇曳,吴妆低怨思。 

        王孙又谁恨,惆怅下山迟。

        “幽态竟谁赏?岁华空与期”,海棠花为“花中仙子”,花艳叶茂,妩媚多娇,诗的首句直接描写它的高雅不凡的美丽姿态。然而毕竟由于盛开在偏僻的山岭,鲜为人知,故很少得到人们的欣赏。第一句以问句形式提出,突出其遭遇冷落寂寞无主的处境,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这种情形恐怕非止一季一年,大概由来已很久。“岁华空与期”,它年年届时开放,却年年无人观赏,悄悄地开、又悄悄地落,自开自落,无声无息,这样它虽曾把美丽带给人间,而世人实在有负于花,诗中以“竟谁赏”和“空与期”上下呼应,把磁岭海棠孤寂凄苦之状生动地表现出来,仿佛向人们诉说一样,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颔联“岛回香尽处,泉照艳浓时”两句,写出岭上的自然环境和海棠的色香花艳。这里地势颇高,又曲折回环,盛开着的鲜花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似乎使这里的空气都为之改变,整个的山岭几乎沉浸在馨香之中,走到各处皆可闻到,给人以身心爽快之感。再看那汩汩奔流的泉水,映照着海棠艳丽的姿态,更为绚丽夺目、光采照人。这里有岭、有岛、有泉,再加上海棠花,构成了一幅十分美妙别致的自然画图,真是令人赏心悦目。 

        遗憾的是如此美好的地方,如此鲜艳的花朵,却得不到人们的观光,在诗人看来这实在太不公平了,它充满哀怨和忧思那完全是可以理解的了。颈联两句就表达了这层意思。“蜀彩淡摇曳,吴妆低怨思”,这里的“蜀彩”和“吴妆”都是天下著名的锦绣,用以比喻海棠之美,非常贴切。诗人在诗词创作上注重于设色,是他语言艺术风格的重要特征,这里正是其具体体现。“淡摇曳”和“低怨思”,是从外观的形象来表现它的内在精神的,以拟人手法赋予了海棠花以人的感情。一个“淡”字把它矜持自得超然孑立的特质突现出来。而“低怨思”,似乎花亦有理智、感情,充满忧伤,深有遗恨,字里行间渗透着那种愤世疾俗的不平之气。这里与其说是写花,莫如说是诗人自己真实思想的袒露。 

        正是由于上边的看法和想法,诗人才发出以下的感慨和喟叹:“王孙又谁恨,惆怅下山迟”。《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之句,那是淮南小山为刘安招贤纳士之词。王维的“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则相反地表示了自己意欲去官归隐的思想。而诗人用此典故,在这里表达的更是复杂多层次的思想感情,是一种欲隐不能,欲仕甚难的人生慨叹,故有“恨”、“迟”之感。诗人既欣赏海棠花之美,又同情它所遭到的冷落,意欲陪伴它,又难以久留,最后只好恋恋不舍若有所失地慢慢地走下山岭。这种失落感岂不激起他多年来浪迹萍踪生不逢时的不满情绪?从而在心灵深处碰撞,产生更大的愤懑。于是,由花之不幸而自怜,使这首咏花诗富有了深刻的寓意,在意境的表达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