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一个公众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如今的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发声”,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有品牌。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公众号了。

自媒体人李梓新的孩子,才十四岁,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公众号。

去年出去旅游,自己拍照,自己撰文,最终搞出来一篇5000字左右,整合了一周日记的游记。这让他对自己刮目相看的同时,也收获了亲友的不少赞扬。

后来参加为期两周的音乐夏令营,自然又汇成一篇长文,发布出来后,给他带来了一笔不菲的赞赏收入,成了他新的保持创作的动力。

心理老师凌想的孩子,年龄更小,十岁。受母亲的影响,也开了一个公众号。

每发一篇文章,增加几个粉丝,都异常兴奋。尤其是后来收获了来自亲戚同学圈之外的粉丝,欣喜地为第一批不认识的粉丝,写上备注“某人”,哈哈哈。

孩子想让母亲帮忙推广一下。母亲说,你坚持写到十篇,我就帮你推。

他的文章越写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除了自己写,他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约稿,朝他要好的朋友约稿。小孩子们各自起了有趣的笔名,有模有样地写出了颇为深刻的文章,连她这个心理老师都大为惊叹。

不久前,我也给儿子申请了一个公众号。

当初简单的想法就是,把他拿得出手的文字都记录下来,让他增加一点写作的乐趣,他写得好的地方,及时肯定和鼓励,让他增强一些写作的信心。 发了一篇文章,儿子看到阅读量九十多,有点不满足,说希望能超过我。

当孩子的写作只有自己的语文老师一个读者的时候,他未必能够在写作中有读者意识,也难免有应付老师之感。以应付的态度写,周周写,年年写,不见得有进步。

中小学考场作文考评,工作不可能精细,就连高考作文,从读文到打分总共也不过耗时40秒,平时的考试呢,每次大概就是一个不上不下的分数。作文讲评课,老师也不可能把每个孩子的作文都读一遍的。

长期得不到正向反馈,是孩子们丧失写作兴趣的重要原因。能力得不到提高,就更不可能有正向反馈了,形成了恶性循环。

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要在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及时反馈。比如公众号,一篇篇文章发布出去,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二次转发、粉丝数……反馈系统,清楚明了。

写公众号,还可以锻炼孩子的 自控力 。为了保证每周推送,需要统筹安排时间。能坚持做一件事,无形中自控力就得到了提升。

还有 发掘素材的能力 。有个公众号在心里,出去游玩的时候,恐怕不用布置,他自己就带了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思索的心。

还有 思辨的能力 。对于一些热点事件,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媒体资源,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读者讨论交流,将知识活学活用,不亦快哉?

还有 自信力 。自己的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有新的朋友成为自己的粉丝,在被关注中,他也感受到了努力之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提升了自信心。前几天,把几篇学生作品发出来,阅读量比我自己的都高,对他们来说,就是鼓励。

更大的意义,就是有 乐趣 。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从中感受到乐趣,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运用我们的底线思维,这样做最起码的,长年累月积攒起来,也是孩子的 作文成长记录袋 。可以看到孩子在作文之路上的一个个脚印。比现在好些小孩,把时间用在抖音快手上挤眉弄眼、脏话连篇强百倍了。

管建刚老师说:

教好作文其实很简单,用好两块表——发表和表扬。

如果孩子有一个公众号,那么二表即兼而有之了。

QQ空间也能发文章,但太封闭了;新浪微博,则又太开放,卖片荐股不胜其扰;小众,头条太杂,百家号比较局限,微信公众号平台成熟、传播方便,刚刚好。

郦波老师,也在喜马拉雅中建议家长给孩子开一个公众号。

他还说:

语文这门学科的教育本质和其它学科不太一样,它不是简单的技能教育或纯客观的知识学习,它关系到母语技能的感知学习、精神世界的启蒙与塑造,甚至个性品格的打磨与锻造,是和每一个生命的成长息息相关的。

我也是后知后觉,如果早几年进行这样的实践,可能好些孩子已经收获满满了。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 现在 。

如果你心动,那么速速给孩子注册一个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