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事》无小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正文开始之前,姑且唠叨几句。

一年半前,写了第一篇读后小感,之后便再无下文。说来也是惭愧,之间,只读了网络小说来消磨时间。或许也可以说是看这类小说上了瘾,有时甚至不思茶饭,日夜颠倒。读小说也不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事,但是上了瘾,影响到正常生活,绝对要引起重视了。幸好最近一月内到是将其束之高阁,开始忙些自己的事了。《食事》大概是月前读完的,一直没腾出空来写点东西,今日虽也有些许杂务,尽早写完后还书,了却一件是一件。

对于汪曾祺老先生,最初的相关记忆就是课本里的一篇讲端午的小文,也是从那以后,有了高邮咸鸭蛋十分美味的印象。从一份与食物相关的书单上看到他的名字,有种发掘到宝藏的兴奋感。每日读上几篇,一月下来,书读完了,也更喜欢这位老先生了。

说是“食”事,其实更像是一份回忆录,大多是先生的童年趣事,也有少许几篇提到了一段辛酸的岁月。翻着目录,想选出一篇最喜欢的说点什么,但却十分困难。记不起来很多文章的内容是原因之一,另一个便是他老人家的幽默经常藏在字里行间,星星点点,或叫人抚掌轻笑,或是皱眉深思,这应该就是大家的功底了吧。文字朴实,也不能忽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活泼的语言风格。读他的文字,就好像年迈的老爷爷在与你闲话家常,话语间偶尔流露出几丝调皮,但又不会让你频频发笑,自有一番气度。

读这本书,经常让我回忆起自己有关食物的记忆。很多以为自己已经忘却的,纷纷涌上心头。但时间往往是最强大的对手,五年十年后,我还会记得所有么?日常的简单饭菜,总是不留痕迹的很快溜走,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只能够使人怀念而已。

《昆明菜》一篇里提到好多美味,汽锅鸡最令我垂涎。如果不是相关人士,估计不会理解“培养正气”的妙处。纪录片《舌尖》里也有对汽锅鸡的描述。想来定是鲜嫩可口,日后若有机会去云南游玩,定要尝上一尝。我也吃过好多次炒包谷,没想到这还是道昆明菜。家里最先是大姨这样做玉米,想要做出来倒是不难,于是母亲也就将其引入自家菜谱。

东北应该算是盛产玉米的,每次坐二十路公交,映入眼中的都是大片的玉米地,高高的杆子,长长的叶子,就算是冬天,也别有一番趣味。农家原先大多是等到玉米变老,磨成粉末出售。如今,也多种植嫩玉米的品种,分几期售卖,客人则络绎不绝。如果简单的说东北人很爱吃玉米的话,那我一定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了。但是玉米的吃法也就那么几种,除了生煮,也就是加到肉馅里,中和一下油腻。炒玉米的出现,成功挽救了玉米在我心中摇摇欲坠的头牌地位。

家母做的炒玉米很是可口,颜色也不错。高三的那段备考时光,她的手艺是我的一大慰藉。我自己也做过几次,不过都是多酱油多白糖,吃着一股“辣条”味。汪老先生若是看到,估计会说上一句“什么玩意儿”,然后背着手走掉吧。想一想,我做的酱油炒饭也是一样的路数,颜色估计就能吓坏一群人。

读《寻常茶话》,发现我父亲和汪老的祖父爱好相似,都偏爱浓茶。不过父亲并不是什么品茶的雅人,他有个玻璃大杯,内置茶漏,省时省力。喝那么浓的茶也能睡好觉么,现在我都没有答案。普洱、大红袍、碧螺春、他似乎也没什么偏好,也或许是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了解他。我自己到不是有多爱茶,就和许多文艺小青年似的,爱吃抹茶点心。而抹茶点心又和绿茶点心有什么不同呢?经常不求甚解,我也该反思一二了。

昆明人爱坐茶馆,西南联大的学生赋予其另一种说法——泡茶馆。这个字可真是太形象了。就好像眼前真的出现了这样的一幅景象,窄小逼仄的屋子,三五张桌子上满满的坐了人,靠窗的位置才有着不错的光线,正坐着三个联大学生,一个摇头晃脑的读着书,大概是古籍一类;另一个埋头写字,头边上还有一摞本子;剩下的那个,嘬一口茶就盯着一处不动了;小孩子打翻了一个杯子,老板娘边骂边收拾,几个相熟的客人吃着花生,笑着劝说着;老板则忙着招呼客人,托盘往桌子上一放,几缕热气就从茶杯口袅袅升起了。

《颜色的世界》简简单单由颜色的名字排列成行,给人诗一般的感觉。每次看到这篇,都折服于汉语的魅力。古人竟能想出用“雨过天晴云破处”来命名一种釉色,单是这几个字组合在一起,就能带给人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感。而“葡萄灰”、“梨皮黄”“豇豆红”这类名字,则给我一种别样的感受。

汪老于《腊梅花》一篇,忆起幼时用腊梅骨朵和天竺果穿珠花送给家里的长辈的经历。每次看到结尾“我应该去当工艺美术师的,写什么屁小说!”我都忍不住笑,定睛再看日期——一九八七年,只剩苦涩。

拉拉杂杂写了千字,说是写读后感,更多的是自己的回忆。读汪老的文字,总能引起回忆,也算是汪老风格的一大特色吧。现在想想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晚上点灯读书,读的时候还必须要听一首固定的曲子,名字好像是流年的行云之类,韵律与汪老的风格很是相配。现在也还在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下一篇读后感不会远了。

毕竟,食事无小事,雅舍也论吃。

后记:

这本书大概是在九月末看完的,隔了这么久才补上感想,希望这也是2017年最后两个月的第一篇文章了,希望不会是最后一篇[笑]

这类的短文章集合而成的书,感想是不太好写的,前后几乎没有什么联系,感想也就只能意识流了。下一篇估计就是《雅舍谈吃》的读后感了。努力吧。

2017/11/8  20:45 于四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