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的庄窠是如何形成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1-13

庄窠的形式虽基本相同,但部分设施却有差异。回民庄窠入门处多有砖雕、照壁,院内设有自用井;土族庄窠有套庄和联庄的布局,庄墙高大;藏族庄窠房顶四角和门前有各色布幡飘扬,室内增加了小佛堂;撒拉族庄窠,房子进深较大,庄内多为一面或两面建房,木刻花纹,透雕雀替,较为考究。

百年来当地居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不断革新改造,创造和完善"庄窠"这种居住形式,使它不断适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虽然青海气候干燥,风沙较大,但庄窠内部却很洁净。同时,它还有方便生活,保障安全,能就地取材,施工方便等优点。因庄窠有避风沙、保温好、易美化、易建造等特点,所以至今仍被当地农民广泛采用。

东乡族把居住的家院叫庄窠,庄窠多半依山而筑,屋外有一丈多高的土墙围住,内有空地,有的四面盖屋,有的三面盖屋,有的朝南朝西向阳面盖横折的两面房,也有的只盖一排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两面房。房屋的建筑除了门、窗以及梁檩椽用木制以外,其余都用泥土砌成。
东乡族人盖房打庄窠,一般没有择地看风水的讲究。但受汉族
影响,立木时,用红布包梁。盖房打庄窠,除了请少量木匠以外,打墙、泥水活,都由家庭邻里和亲戚朋友帮工,先打庄窠墙,尔后盖房,上梁时,家庭主妇拿出红布和金银首饰之类,包在大梁上,用几束散麻扎住。之后,不解不取,任其久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13

上房一般坐北朝南,三间,里经八、九尺左右,一明两暗,上房的屋内设备比其他各屋好一些,是长辈的住房,一般由爷爷奶奶住。家境富裕者,如若长辈谢世了,一般把长辈的上房空着,打扫干净接待贵客,除了长辈住的上房之外,家中其他人住的叫"乔也格"。"乔也格"比上房简陋,以两间居多,家中人口多的则将"乔也格"隔成单间,砌有泥炕。
东乡属大西北山区,一年四季都烧暖炕,炕洞都在屋外,燃料主要是牛、羊、驴粪,也有利用扫来的野坡草屑和枯树叶作添炕燃料的。厨房设在上房与乔也格相连的角落里,与住房分开。厨房除了做饭用之外,一般还作为洗大净的澡堂。牛羊圈和厕所多盖在门道的窝角里。有的则放在低矮的拦羊墙围成的小石园里,远离日常起居的卧室。厕所设在屋后,三堵墙围成一个露天的坑,便后盖上白土,有的另砌一个小屋作厕所。

第3个回答  2017-11-13

庄窠(庄窠)亦作"庄科"。庄园;田产。《元典章•户部五•民田》:"或有庄窠房屋,便行悬挂佛像,安置万岁牌位,致使有理之家,不敢起移,因此词讼尤兴。" 元•曾瑞《端正好•自序》套曲:"盖数椽茅屋,买四角黄牛,租百亩庄窠。" 元•无名氏《货郎旦》第一折:"有时节典了庄科,准了绫罗,铜斗儿家私,恰做了落叶辞柯。" 元•乔吉《雁儿落过得胜令•自适》曲:"禾黍小庄科,篱落棱鸡鹅。"

居住在青海东部的回、土、撒拉等民族,住着一种叫"庄窠"的民居。
青海东部农业地区,沿湟水和黄河一带的湟中、湟原、大通、互助、西宁、乐都、民和、化隆、循化以及大通河中游的门源等县市,居住着汉、藏、回、土、撤拉等民族。庄窠就是这些民族几百年来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的居住形式。庄窠四周被土筑墙包围,居室用木构架承重,通过檐廊使院落与房屋连为一体,院内有车棚、草料棚、畜料棚、果院、菜院等。
围墙上开有一扇大门,有四合院、三合院和两面建房等几种形式,院中设有花坛,种植果树,花卉,附设有车棚、草料棚、畜棚、果园、菜园等,形成一个多功能的组合体。庄窠是青海农村农民居住的基本形式。它以一户独立一个庄窠为基本单位,平面为方形或长方形,用4至5米高、50-80公分厚的板筑黄土墙或土坯砌筑的庄墙,包围着内部所有的房屋和庭院。大门由松木或柳木板拼装钉成。除了唯一的大门之外,庄墙无其他开洞,庄墙内二面、三面或四面布置各种用房,一般以一堂两室的三间为一基本单元,布置在正中,四角暗房多为厨房、仓库、牲畜棚、杂用房及厕所等。院中设有花坛,种植果树、花卉,环境幽雅、安静。
庄窠以平房居多,极少平楼结合的房屋。房屋为木构架承重,平顶屋面,上施草泥用小磙碾压光,顶坡度平缓。下雨时屋顶不易被雨水冲刷,下雪时便于上房扫雪,以免屋顶漏水。屋顶也

庄窠的居室一般三间为一组,一明两暗,即堂屋居中,两边是卧室。堂屋内沿庄墙对称布置家具。卧室的火炕顺窗或顺山墙布置,炕上放衣箱、炕柜、炕桌等,火炕和家具占居室面积的一半以上。居室的大小、进深与梁架的用材有关,六柱或八柱成的开间为基本开间。前廊是房屋与庭院间的过渡,每座庄窠都尽量设廊,廊檐部位是庄窠重点装饰的部位。
整座庄窠的外观是质朴的,大门偏于一侧,门楼的式样很多,有的入门砖砌雕饰,造型精美。每座庄窠都尽量装饰大门。廊檐雕饰最为丰富,窗格式样也很多。木雕是庄窠装饰的主要手段。

第4个回答  2019-09-21
过去人预防土匪设计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