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陕西语文全国卷1的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8-26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陕西卷)解析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 【答案】B
【解析】说“它们(指“金”“石”“画”)同样因为影响深远”无中生有,也不是对“书”的表述。
2. 【答案】B
【解析】原文是“草书另一个来源是汉朝的章草,就是用真书的笔法写草书,与用汉隶的笔法写章草不同”。
3. 【答案】C
【解析】文中说“其水平真有超过传世碑版的”并不是对其代表性的否定,而只是陈述一个事实,确实有超过传世碑版的书法,只不过不为人所知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答案】D
【解析】趣:通“促”,副词,马上、迅速。
5.【答案】B
【解析】①②③⑤都表明花云艺高人胆大,④是指花云被缚后的表现,⑥是表现花云被捕后的凛然正气。
6.【答案】B
【解析】应是元帅朱文逊战死在前,陈友谅攻破城池在后。
7. 【答案】(1)贼寇进攻三天不得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
(2)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
【解析】(1)注意“以”“缘”“堞”的意义。(2)注意“弃江中”“浮断木”的省略和“浮断木”的句式特点,以及“实”的意义。
【文言文选段参考译文】
花 云,是怀远人。身材魁梧,皮肤黝黑,勇猛无比。至正十三年癸巳,他提着剑到临濠拜谒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命令他带兵攻占城邑,所到之处便被攻克。太祖打算攻取滁州,带领几个骑兵在前行走,花云也在内。突然遇到数千个贼兵,花云掩护太祖,拔剑跃马冲入敌阵。贼兵大惊说:“这个黑将军勇猛非凡,不可正对他的锋芒。”大军到达,于是攻克了滁州。太祖带部队渡长江,花云一马当先。攻克太平以后,因为花云的忠勇,太祖让他做了身边的警卫。被提升为总管。领兵征战于镇江、丹阳、丹徒和金坛,都被攻下。经过马驮沙时,遇到凶悍的强盗数百名拦路挑战,花云边打边行军三天三夜,将强盗全部擒杀。太祖在太平设立行枢密院,提拔花云做院判。花云奉命赶赴宁国,部队陷在山泽中达八天之久,众多强盗结伙阻拦。花云手持长矛,呐喊出入敌阵,杀敌千百人,而自己身不中一箭。花云回军驻扎在太平。陈友谅带着水军来攻城。花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朱文逊战死。贼寇进攻三天没有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一振,大吼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守的刀,砍死了五六个人,
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快点 投降!”敌人大怒,打碎了他的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花云仍大骂不改变,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立忠臣祠,将他们一起祭祀。当战事正紧急的时候,花云的妻子郜氏祭告家庙,牵着三岁的儿子,哭着对家人说:“城一旦被攻破,我丈夫必死无疑。我要守道义不独自活在世上,但是不可使花家断了后嗣,你们好好把他抚养大吧。”花云被俘之后,郜氏投水而死。侍儿孙氏埋葬了她,抱着孩子离开,路上被人劫掠到九江。孙氏连夜找到一户渔民,摘下簪子耳环托他们代养小孩。等到汉兵战败,孙氏回来窃走了小孩,逃跑渡长江,遇上败军抢走船只把他们丢弃在江中,靠着断木漂浮进入芦苇洲中,采摘莲子喂养小儿,七天都未死去。历经一年到达太祖那里。孙氏抱着小孩拜见太祖,泣不成声,太祖也流泪,把孩子抱到膝上,说:“大将的种啊。”太祖赐小孩名炜,他的五世孙请求世宗,追赠郜氏为贞烈夫人,孙氏为安人,立祠堂祭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8.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赏析】
江总今存征戍诗五首:《陇头水二首》《关山月》《骢马驱》《雨雪曲》,皆为乐府横吹曲辞,多描写边塞之荒僻与离人之忧愁,尤值一提是《雨雪曲》。起句“雨雪”点题,“榆溪”乃边关之溪,“陇西”乃边关要塞,可见戍地之寒远。“天寒旗彩坏”虽未如“风擎红旗冻不翻”形象,却异曲同工。诗末回首遥望来时路,无限思乡之愁起。《乐府诗鉴赏辞典》称此诗“苍凉劲直,颇有气骨”。
江总(519-594),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东)人,南朝陈大臣。幼聪敏,有文才。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遂擢为侍郎,后更官至太子中舍人。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侯景反,台城陷,辗转避难,流寓岭南。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还为中书侍郎。后主即位,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世称“江令”。江总虽身为宰相,但不理政务,终日与陈暄、孔范等陪侍陈后主,游宴后宫,吟作艳诗,荒唐无度,当时谓之狎客。入隋,为秦王文学,卒于江都。有集三十卷,已亡佚,明人辑有《江令君集》。江总是宫体诗重要作家,今存诗近百首,浮艳靡丽,内容贫弱,多是一些为统治者淫乐助兴之作。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1)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而伯乐不常有 骈死于槽枥之间
(3)丰年留客足鸡豚 柳暗花明又一村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荀子·劝学》属传统背诵篇目;韩愈的集子裏有四篇《杂说》,最有名为后世所传诵的就是谈伯乐和千里马的第四篇;陆游《游山西村》考查的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
【解析】A不是“回报的方式”,而是炫耀的方式。B不是“照应上文”,而是引起下文。E除了“犹豫”外,应该还有不安和恐惧,或说受宠若惊。
(2)小说中的玛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自私,趋炎附势,见风使舵;②伪善,爱慕虚荣,自高自大;③天真,热心,却没有原则。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6分)
【答案】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4)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①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②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③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公正的思考与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①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②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③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①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②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③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解析】谈观点,要先说出自己的观点,再概括选文中的事实进行佐证。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1)【答案】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C给1分;答A、D不给分。
【解析】A“使袁隆平作为世界著名水稻专家而广为人知”不只是斯瓦米纳森博士的隆重推介,更重要的是袁隆平为全世界粮食安全做出的杰出贡献。D袁隆平认,他目前难以为他的学生提供成为超过自己的杰出学者的条件。
(2)【答案】①斯瓦米纳森的推崇使他产生了对比联想;②他尚未得到国内学术界某些权威的承认;③杂交水稻技术被视为不值一提的雕虫小技。C注意对“送来”的理解。
(3)【答案】①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未来,需要大量超过袁隆平的人才;②优秀人才的成长需要广阔的自由天地,国外一流的科研条件更有利于杰出学者的成长;③一旦祖国有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他们也会随时回来。
(4)【答案】观点一:同行有可能成为朋友。
①彼此为同行,就有机会认识并可能成为朋友;②同行的认可,又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观点二:维护尊严,既要斗争又要有一定的让步。
①斯瓦米纳森曾因为担心“丢份”而“歧视”袁隆平,当看到他“准备拂袖而去”时就马上让步;②斯瓦米纳森亲眼看到袁隆平的伟大成果后主动为他正名;③袁隆平为维护中国科学家的尊严而严正抗议,斗争到底。
观点三:经过“斗争”的朋友,友谊才会更加长久。
①不打不相识,通过斗争可以加深了解,从而建立友谊;②竞争对手间要保护友谊,必须真诚,让对方感到温暖。

第II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答案】A
【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使用对象有误。B自命不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C少不更事: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D讳莫如深:原指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深。
14.【答案】C
【解析】A句式杂糅,“原因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或“是居民不合适的装修造成的”。B“提出精神损害抚慰金”搭配不当,将“提出”改为“支付”。D成分赘余,删去“的机会”。
15.【答案】D
【解析】如果考生清楚陈述一个地区的情况应先指出这个地区所属的话,这个题目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分了。
16. 【答案】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解析】① 处要注意前面的“质疑”一词,“质疑”什么?当然是将感恩片面地理解为给父母洗脚。②什么“无疑是正确的”呢?根据前一句话,是说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是从大处来说,结合这一语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了。③“简单地”是指做法,“不少学校”都这样,感恩教育模式化了。④要注意前有 “不但”,后面可接递进关系或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的语句。⑤既然感恩教育“涉及到很多方面”,单靠学校一方就很难做得很好了,需要各方一起努力了。
17.【答案示例】蜡烛如果害怕燃烧,那它永远不会发光;
鲜花如果害怕凋谢,那它永远不会灿烂;
骏马如果害怕失足,那它永远不会驰 。
六.写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