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为什么会被称为“医圣”?他的医术有多精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7
张仲景东汉南阳人。他根据多年行医的经验加上前人医书的药方著有《伤寒杂病论》,此书也是后代学医者必学的经典著作。张仲景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每逢初一、十五,身为朝廷命官的张仲景都会在大堂上给百姓看病。看病应该去药店找郎中,怎么会在官府的衙门呢?原来张仲景出生在一个大户人家,从小喜欢看书,博览群书的他不喜欢仕途,却敬佩郎中,他看到郎中能把生病卧床不起的人调理到生龙活虎、神采奕奕,感觉很神奇。他平时就把精力大多放在读医书上面,家人看到这种情况就送他去医馆做学徒。

10岁的张仲景就跟随师父采药、晒药,师父看的每一个病人,张仲景都详细记录病人的情况和服药后的状况。如果听说哪里有出奇的药方,他也赶紧去询问做记录。他不但跟师父学,还读了很多前人的医书,很快他的医术在当地就很有名了。

古代有一种推荐制度叫作举孝廉,喜欢做医生的张仲景被举荐做了太守。古代的官员不能随便到百姓家,但是很多病人请不起郎中。所以张仲景就开了先例,初一、十五可以免费问诊。直到现在人们去看中医还说某某大夫今日坐堂问诊。

东汉末年是极为动荡的年代,各种征战弄得民不聊生,逃难的百姓流离失所。这样更加剧了疫病的流行,很多人在逃荒途中生病死去。就连张仲景自己的大家族,不过十年的光景,从原来的200余口人只剩下了70余口。张仲景仔细调查了这些人的死亡原因,发现大多数人是伤寒病而死亡的。

他无法控制战争,但是对于流行的瘟疫却暗自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伤寒的诊断与诊治,一定要让更多的人避免死亡。他为了找到更多的方法,四处游历。有一次,他听说几百里外有一位神医对背上长疮的医治很有办法,就跑去向这位神医学习。人家本不肯外传,但是听到张仲景的大名倾慕他的为人就教会了他。

还有一次,一个有名的郎中给人看了一辈子的病,很少出现失误,他的医术有口皆碑,但是这个老郎中无儿无女,又不肯收徒弟。张仲景就去做这个老郎中的思想工作,劝说用祖传的秘方医病救人是积德行善,不能在自己这一代没有传承人而就此失传。

他告诉老郎中:“你我都是治病救人的郎中,都有一颗父母心。很多人因为生病死亡,我想让更多的人得到救治,所以把药方写出来让更多的人受益,希望您也一样把自己好的医术传承给小辈的人。”在他的努力下,老郎中不仅教给他毕生的医学,还收了好几个徒弟。

就这样,张仲景结合前人的医书和自己的实践以及各种偏方、药方,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写出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这本书是继《黄帝内经》后的又一本医学巨著,也奠定了张仲景“医圣”的地位。除了《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还写了《评病药方》《疗妇人方》《口齿论》等。直到今天,《伤寒杂病论》仍然是中医必读的重要医学重典,《伤寒杂病论》被后人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张仲景也是全球令人敬仰的医学界名家。

医者仁心,这是一种使命感、一种责任感,这种精神让人的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督促自己积极向上。就像张仲景一样,在当时的那个乱世,当官未必能够救民于水火,但是行医可以。于是他就在大堂上为人诊病,这就是使命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