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宫阙的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

赏析:“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扩展资料

名句赏析

水调歌头一词从人到月、从古到今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下,一会离尘,一会入世,语句精练自然,天上、人间来回驰骋,将此背景与词人苏轼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紧密结合在一起,显示出情景情感的交融和谐,展尽名副其实的文字语言的功夫。

诗人表面咏月,暗地里却处处关乎人事,他既借明月自喻清高,而又用圆月衬托离别。上片“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笔势夭矫回折,跌宕多彩。由此可见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的深自徘徊困惑心态。

应当说,苏轼把中晚唐开端时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大诗人苏轼一生虽未隐退,但却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隐退、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把月的神话传说中“广寒清虚之府”也具象化了,这里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一韵一意,一意一转,淋漓挥洒,无往不适。

是的,人生路上,“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承“照无眠”而下,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实质上是抱怀心事,借见月而表达。从“此事古难全”转出一意,从“别时圆”生发而来,足见苏轼更能懂得人之离合,知道月之圆缺,这一切都是古来已有之事啊。

今天,活在当下的我们更是应当珍惜生活、感怀盛世恩典,即使是到了中秋之季,也不应对圆月而感叹别离,生出无谓的怅恨啊!人间正道沧桑苦短,何不换一种思维,给自己一份理智、一种旷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