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去过泰山的名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杜甫、李白、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宋真宗赵恒等。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杜甫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杜甫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到达泰山时被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创作了一首《望岳》,全文如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翻译:

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2、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对泰山怀着异常深厚的感情。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四月,李白来到泰山,写下了这六首赞美泰山的组诗。

3、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

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

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

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

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

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4、汉武帝刘彻

刘彻(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

之后,东巡海上。

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

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

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

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5、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第三子,母亲为元德皇后李氏。

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

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

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望岳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游泰山六首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泰山封禅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赵恒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