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水浒传》的作者及研究价值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7-30
明清章回小说《后水浒传》是我国名气最大、流传最广、成就最高的25部古典名著续书之一,原著者青莲室主人。故事描写水浒英雄含冤就义后纷纷转世,变身为杨么、王摩等诸多好汉,他们劫富济贫,惩恶扬善,相继汇合于洞庭湖,形成了一支令官府闻之丧胆的浩浩水军。故事演绎得曲折动人,畅快淋漓,文学大师鲁迅、国学大师胡适都曾对其作过很深的研究和专门的评论,可见此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根据明清小说研究专家、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章培恒教授的分析,《水浒传》的续书主要有三种,一部是清初陈忱的《水浒后传》,一部是清代后期俞万春的《荡寇志》,而这部《后水浒传》想象奇特,情节曲折跌宕,足以动人。但由于作者的创作目的是为梁山水泊英雄的被害鸣不平,是一部总结梁山英雄招安受害的反思之作,因此在当时看来“思想太过大胆”,所以相对影响较小。<br /> 20世纪中后期我国出版业出现过一次古典名著热。不仅体现在文学名著的重版,甚至连环画出版也有过这么一次古典名著的改编、创作高潮。1984年春初,宁夏人民出版社连环画编辑室美编陶干臣同志(上海人美版《三国演义》、新民版《红楼梦》的原绘画家之一)写信给我,要我物色一批上海的知名连环画家,为他们出版社组织、筹划并编绘一套《后水浒传》。我说可以。不久陶干臣寄来两部脚本,我和朱光玉、杨锦文等即刻着手该稿的人物定型和草图创作。由于我们是多年的合作伙伴,曾一起为上海人美社《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连环画创作,所以工作配合得相当默契、顺利,在8月初就完成了画稿并寄出。对方出版社日后又陆续寄来了余下的8部脚本(其中第7部是陶干臣与上海作者合作的)。整个创作全部在1985年夏末秋初完成,历时两年有余。可惜陶干臣在1988年不幸去世,这一部《后水浒传》即成了他的绝笔之作。<br /> 《后水浒传》连环画是当时唯一一部由“四大名著”续书原著改编而成的绘画作品(后来湖北某出版社又开发了一套《水浒后传》),脚本撰写严谨精要,图文结合得也较完美。按章教授后来在新版序中所言,是将原著扬长避短了,显得“更为集中与鲜明;而此书原有的文笔并不出众的弱点已转变成绘画精良的优点”。这部连环画共有十册,绘画量达1300余幅,可以说是大工程、大制作,所以参与的绘画者不少,不仅有朱光玉、陶干臣这样的老画家亲自捉刀把关,创作人物的基本造型、动作及环境背景,也有像张新国、钱定华这样的后起之秀,我看中他们,是因为他们也是《西汉演义》、《隋唐演义》的作者,与上海人美社有长期密切的合作,值得信赖。正因为如此,这部《后水浒传》即保留了传统连环画写实稳健的造型风格、扎实严谨的创作态度,又带有新时代连环画构图、技法上的新颖创意,画面更生动、更耐看。应该说,在整个80年代连环画创作中,不失为一部承前启后的上乘之作。<br /> 可惜的是,由于当时的连环画销量庞大,动辄几十万册,众多出版社为追求丰厚利润,项目盲目上马,造成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市场混乱局面,以致80年代后期连环画销量大滑坡,这也影响了《后水浒传》的付梓出版。时隔20年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编辑从连环画收藏爱好者中获得这一书稿的信息,通过多方努力,方从画家手中征集到完整的原稿。<br /> 出版社对脚本和绘画作品再次进行了仔细的整理和修订,并请来主画者朱光玉和我作了审定。根据当前连环画爱好者的需要,以精装收藏版的形式出版,限量绝版印刷3000册。章培恒教授看了《后水浒传》连环画原稿后,在百忙之中为书的正式出版写下了序言。连环画大师、我的老友贺友直兄得知书稿问世,欣然为它题写了书名,充分体现了老画家们对连环画事业的一片深情。而众多连环画画家前辈的支持,也从一个侧面肯定了该书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这部完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连环画佳作,在尘封了20载后成功问世,这说明一个问题:收藏连环画的朋友要把收藏的热情多投入到对作品质量的鉴赏,而不应该盲目相信版本的年代。有些80年代连环画创作高峰中的作品也不失为史上留名的佳作,甚至质量远胜于60年代的同类作品,所以收藏不应盲从,出色的质量与本身具有的出版意义才是收藏的根本与价值的来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