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托课文开展阶段性写作训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05
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这是学生作文的通病。而仿写是提升遣词造句能力的好办法。

课本既是阅读、理解和欣赏的蓝本,也是写作的范本。以课本为依托进行仿写训练,可以有效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又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范文的立意、构思或表现手法,进行再创作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汲取范文中语句技法的精华,为我所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的示范性,捕捉精彩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一、选好仿写的语言标本

初中课文中的很多片断,在段落构成、过渡照应、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诸多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对此类独具特色的语言片断进行仿写,可以使学生大为受益。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是适合学生仿写的语言标本呢?

1.文词清丽,巧用修辞的语言。

学习语法是为了把话说对,运用修辞则是为了把话说好。基于写作训练的仿写练习以其独特的效果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喜爱。《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文章语言生动优美,特别是前三个自然段更是堪称语言的典范,下面是其中的一段文字: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呀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的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雪花飘落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作者运用亲切可感的语言,借助设问、拟人等修辞,赋予它以灵气,将普通的自然现象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启迪学生:你细心观察过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吗?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你心中最美丽的声音是什么?以下是学生的仿写:

(1)你听过雨点敲打窗子的声音吗?当我们静静地躺在床上,一滴滴雨点,伴着微风的旋律,轻盈地飘落,那声音像萨克斯奏出的清幽的乐曲,又像少女睡梦中缠绵的梦韵,她飘落在玻璃窗上,只一会儿,却又羞涩地溜走了。

(2)你听过蟋蟀的鸣唱吗?夏日的夜晚,几只蟋蟀在空旷的草地上唱起了动听的歌,歌声悠扬婉转,在夜空中飘荡,像微风送来的缕缕花香,沁人心房。

2.意境优美,富于想象的语言。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并加以仿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良好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想象产生和完形的过程。但想象力的培养,不能就此而止,还必须进一步倡导和鼓励学生再度调动积贮的记忆表象,融合个人的体验和理解,努力充实和不断完善头脑中的形象,从而创造出一种源于课文而又异于课文的意象,并用优美的语言形象地表达出来。例如,《山中访友》那精美的构思、童话般的意境,值得我们去玩味:

“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作者在山中游览,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通过想象营造了一个令人神往的童话世界。文字构思奇特新颖,语言流畅自然,意境空灵,充满童真童趣。我曾借此鼓励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事物,只要我们去关注它,带着纯真的情感去欣赏它,品味它,就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转换成美丽的文字。本段文字形象生动,贴切自然,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学生根据本段文字仿写了以下语句:

(1)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条鱼,我的双手变成鱼鳍,我的衣服变成金光闪闪的鱼鳞,我的双腿凝聚变成鱼尾。在清澈的小河里我自由自在地吐着泡泡,与水草嬉戏,与珊瑚共舞,我快乐,我是一条鱼。

(2)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块巨大的雨花石,静静地躺在水里倾听水声。千年亿年过去了,我从不改变我的姿态,因为在每一次迎接黎明中我都看到人生崭新的希望,在每一次告别黄昏的忧伤中我都能感到一种难得的平凡。

3.寓意深刻,饱含哲理的语言。

课文中大量的名篇佳句不外乎两类,即形象的与抽象的。前面我们提到的仿写主要是针对一些形象语句而言的,而抽象语句的仿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则有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点,我们应该从理性上去剖析句子的内涵,以便于学生的理解。文章中这样的句子也不在少数,但它往往存在于一篇文章的结尾处,卒章显志,对全文的中心或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时它也能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启迪我们的人生之旅。如朱自清的名篇《春》中有这样一句: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人们面对时光的流逝往往是伤感的、失落的,但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作者面对美景的无情逝去,以积极的情绪寄予了新的希望。通过“燕子再来、杨柳再青、桃花再开”道出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一反古今文人墨客面对此景时所表现出来的伤感情绪,代之以昂扬向上的信念,告诉人们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能放弃,要对人生充满希望。在理解到这层意思之后,学生就获得了句子中所包含的隐性信息,获得了积极的生命体验。学生是这样仿写的:

月亮缺了,有再圆的时候;叶子黄了,有再绿的时候;太阳落了,有再升的时候。

4.经典感人,抓住细节的语言。

生动的细节描写可以打动人的心灵,增强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课文中的精彩细节犹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文学作品中永恒的经典。《台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在特定的季节里,特定的景物中,作者抓住了父亲的头发这一细节进行深入刻画,使父亲辛苦劳累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个特写镜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认真地去观察生活,采用这种细节描写的手法,抒写自己心中的形象,并读给大家听。下面是一个当堂完成的片断:

此时已是盛夏时节,阳光充足,一丝风也没有,母亲弯腰在午后的强光里,脸上的汗水顺着深深的皱纹向下流淌,一滴一滴,伴着镰刀的“咔咔”声,落在齐刷刷的麦茬里,田里扬起的尘土沾满母亲的脸颊,随着汗珠慢慢滑落在炽热的土地上。

二、把握仿写教学的训练重点

语文课本中精彩的句子不胜枚举,在课上对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积累美文佳句,做到厚积薄发;使他们的作文在语言上富于文采,让他们在写作中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以不断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还应注意许多问题,我认为在仿写中,应主要从形式、立意、创新等三个方面对学生加强指导。

首先,仿写训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遵从被仿句在形式上的限制性,如句子的语气、基本结构、句子之间的关系、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等。如《苏州园林》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个句子中,“讲究”是一个动词,支配着后面的偏正短语,连续四个“讲究……”从空间结构的角度把苏州园林的整体景观呈现在读者眼前,使读者对园林产生一种感性认识,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在语文课上我向学生讲解了这个句子的特点后,组织大家进行仿写。学生是这样写的:

“为了使画面更为完美,画家讲究色彩明暗的调配,讲究中西风格的融汇,讲究刚柔并济的笔法,讲究清新幽雅的情趣。”

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在立意上,根据整句的特点和句意的要求,通常需要上下句意蕴相承或正反相对,句与句的内容互相关联,仿写的内容和原文的意思要保持一致,因而切合语境是仿写的一条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仿写不仅要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还应注意仿写内容与语境的一致性,甚至也包括语言特点、情感基调和文体风格等,这是仿写时最易忽视也最难以把握的地方。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确定要阐述的对象。当然,选取什么样的对象,还要视语境而定。朱自清的《春》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我们在指导学生仿写“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一部分时,一定要强化这一主旨。燕子、杨柳、桃花都是自然景物,给人以清逸之感,而美的事物也并非青春永驻,它们的枯荣与消亡让人怜惜,然而时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但作者总能在哀怨愁怅的角落用文字燃起一份光亮与喜悦,告知世人时光荏苒但生命延续依然。把握文字的内容与作者的意图之后,学生的仿写就不会脱离主旋律了。我先让他们选择一些自然界的事物,如蜻蜓、小鸟、河流、波涛、山川、天空等,再联系生活实际考察事物的特点,如蜻蜓的栖止与飞翔,小鸟的疲倦与啼鸣,河流的封冻与奔腾,大海的宁静与潮汐,天空的阴暗与晴朗等。学生的思路就这样一步步打开,仿写在快乐与诗意中不断行进着。下面是同学们的仿写:

(1)“蜻蜓栖了,有再飞的时候;小鸟倦了,有再鸣的时候;天气阴了,有再晴的时候。”

(2)“小河封了,有再流的时候;波涛静了,有再怒的时候;山川黄了有再绿的时候。”

从创新的角度说,如果想象丰富,思维开阔,则仿写的句子鲜活而富有新意,否则,就会文笔干枯,语言乏力。为了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我们在选择安排训练内容时要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每一名学生都觉得有话可写;其次,通过分析原句涉及到的事物及其相互关系,来调动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进行合理想象,使其在仿写时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写出新意,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训练时,特别注意分析事物的基本特点,然后升华到一定的高度,揭示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给人以启迪。仍以朱自清先生的《绿》为例:“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梅雨潭绿得可爱,绿得清灵,我们可以把她比成世界上任何美好的东西,如诗歌和荷花是学生熟知的唯美事物,我就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展开联想,鼓励他们积极发言,表达内心的美好情愫。由此,有的同学做了如下仿写:

“我若能题你以为诗,我将赠给那漫步的伊人;她必回眸一笑了。我若能画你以为荷,我将赠给那秀美的西湖;她必生机盎然了。”

总之,仿写语句立意要高、要新,练习时要既要注意句式特点,又要根据语言环境、内容要求、情感导向及逻辑关系等组织语句。教师在课堂上选好范本,随时可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指导仿写。相信,日久天长,不但学生运用语言的功力会有很大提高,而且还会积累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赵福楼)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