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常识在哪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5-26
道德一词在汉文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中国商朝的甲骨文中已有“德”字,但含义广泛。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是按礼法行事有所得的意思(见彩图)。《老子》一书中有“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命题。在《荀子·劝学》中“道”与“德”二字始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中国古代的道德概念,即包含道德规范,也包含个人品性修养之义。在西方,道德一词源于拉丁文moralis,该词的复数mores指风俗习惯,单数mos指个人性格、品性。
道德包含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客观方面,指一定的社会关系对社会成员的客观要求,包括道德关系、道德理想、道德标准、道德原则和规范等等。它贯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政治道德、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等。道德的主观方面,包括道德行为或道德活动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等。这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转化为个人道德的实践,实现这个转化过程,需要通过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提高个人对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道德信念、道德习惯和道德风格。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生的意义,在世俗层次上即幸福,在社会层次上即道德,在超越层次上即信仰,皆取决于对生命的态度。

曾经的泛阶级论一度让我们出现道德迷失,周国平从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意义上根本性地为道德正位。人生意义之于个人是生活幸福,在社会关系上即是道德。道德是一种对生命的态度,表现出来就是对生命的同情,满怀同情心地对待所有的生命,才是道德。
道德名言:
  一:为人们多多少少做了一点好事,自己失去了很多,也无所谓。因为我们造的是好因,自得好果。

  二:不要以为布施点财物,为大家做点好事就了不起,那是我们在向大众求福。若大家都不接受我们的供养,我们也不能得福。

  三:君子之德,益及子孙。今日之贵,昨日之功。

  四:人最伟大,得人心者就会得到一切。得财富者失人心,财富也失。故此我们要结好人缘。

  五:芝兰生在幽谷之中,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而不吐芳香。莲藕虽然有孔,它的胸中切是一尘不染。人生在世,不要因为五浊恶世而随波逐流,有道德行好心才得天佑。

  六:与人说话时,记住要说一些使对方有利益的话,令对方生欢喜心。我们布施快乐,就会得到快乐的果报。

  七:不忘世上苦人多,我们要尽其力量帮助贫穷疾病的人。俗语说:滴水如甘露。我们帮助贫穷的人会得大财富,帮助疾病的人会得健康长寿。

  八:我们没有能力利益大众不要紧。但是要记住不要伤害大众。我们不伤害大众就不会得业报。

  九:我们要深信做善事和布施财物,一定会得到福报。虽然,目前不是很顺心乃至有挫折。但是,善事和财物以做以施,到后来就会顺利顺心。

  十: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我们若能关心和帮助处于病痛的人,功德最大。

中国道德受从上古发展而来,孔子整理六经,形成了系统的儒家思想,是中国社会道德的基本思想来源。

起源和发展

关于道德的起源一直是伦理思想家长期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有两种典型的道德起源论。

董仲舒神意说  历史上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道德起源于上天的意旨,上天指示“圣人”、帝王或教主制订行为规范,人们遵行上天的意旨就能得福,不遵行上天的意旨就会受到惩罚。汉朝的董仲舒认为天人相通,指出,“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人性说  认为道德起源于“人性”自身。这种说法中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①道德是人生来即有的同情心、道德感或先验的能辨善恶的理性。中国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主张道德源于性善,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章句上》)。 宋明理学家仍然继续从人的先天的 “心”、“性”中寻找道德的根源。在西方持类似观点的如德国古典哲学家I.康德认为,人生来有一种纯粹的道德意识,即“善良意志”,这种先验的“理性”和“意志”就是道德的根源。②道德起源于人的感觉和欲望。这种主张认为,人生而有趋乐避苦的天性,使人感觉到快乐的行为就是善的,感觉到痛苦的行为就是恶的。中国宋代的陈亮提出人生而有欲,喜、怒、哀、乐、爱、恶,“六者得其正则为道,失其正则为欲”。明清之际的戴震更明确地主张道德起源于人的欲望和趋利避害之天性。西方近代唯物主义思想家T.霍布斯、C.A.爱尔维修和L.费尔巴哈等人也都持相似的观点,认为道德就是人自然本性的表现。在伦理思想史上,无论认为道德来源于神的意旨,还是认为来源于人性自身,都把道德看作是超越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并没有真正揭示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基本特征

道德的基本特征,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阶级性和共同性  道德是维护一定的社会和集团利益的行为准则,它在阶级社会里,带有阶级性。道德的阶级性,不仅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里有不同阶级的道德,而且还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各个阶级的道德也不相同。在阶级社会里,道德除了有鲜明的阶级性之外,还有一定的共同性。道德的共同性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相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些相似或相同的特性。道德的共同性不是永恒不变的,如“勿偷盗”,是一切存在私有财产的社会里的共同道德规范,在没有私有财产的社会里,“勿偷盗”的道德诫律也就自然消失了。

社会功能

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种关系中,道德都履行着自己的功能。道德不仅具有多种社会功能,而且各种社会功能又相互交织在一起。这里,就道德的主要功能作简要说明。

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指的是用道德规范去调节人的行为,并通过调节人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告诉人们“应当怎样”,“不应当怎样”。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由于利益的不同,难免会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涉及到政治的、法律的矛盾由政治、法律加以强制,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纠纷和矛盾需要道德来调节。这种调节通过理性信念起作用,表现在道德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社会节制和自我节制,并以自我节制为主,既指导和纠正个人的行为,也指导和纠正集体的行为,其目标是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得到完善与和谐。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道德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功能。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道德总是通过评价、教育、指导、示范、激励、沟通等方式和途径,调节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交往中的行为。它以“应当怎样”为尺度,来评价人们行为的现状,并力图使现状符合于“应当”。如这个“应当”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那么就能引导和激励人们按照这个“应当”去做,达到不断调节社会关系的目的。

在社会生活中,道德的调节虽然是广泛的、重要的,但不是万能的。道德所能调节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社会的非对抗性的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中的非对抗性行为。在阶级社会中,还离不开政治的、法律的、宗教的等等规范对社会关系的调节。只有消灭了阶级,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道德的调节功能才富有权威性,才能调节所有的社会关系。

教育功能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 道德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道德评价来影响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同的阶级总是希望培养出合乎自己道德要求的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的道德教育就是通过规范引导、舆论评价、榜样激励等方式来指导人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水准。

导向功能

这也是道德的社会功能。道德的导向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导向,如对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物质财富的价值实现即人们的消费导向,对具体的经济活动如商业盈利及竞争导向等。道德的导向功能还表现在它可以在政治、法律中积极引导人们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人们自觉遵纪守法。可以这样说,只有道德价值导向明确的政治和法律,才能真正成为贤明、廉洁、公正的政治和法律。
第2个回答  2012-05-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