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小学语文如何开展兴趣小组教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5-17
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当前,我国第八次课程教材改革瞄准了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这一育人目标,其着力点之一便是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探究性学习”迅速地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然而,就现状而言,这方面的实践较多的是体现在独立形态的研究学习中,反映在学科领域,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至今尚不多见。而我认为,探究性学习,绝不应该也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独立形态的学习中。在教育部颁发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明确指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时间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人们在参照了国外人士对母语教育观点的基础上,颇有见地地提出了“母语对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特殊的作用”、母语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等观点。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深深感到:小学的语文教学,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一种生命的运动。它的最基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比如,教材中收入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教学这些作品,应当成为一种将学生带如赏心悦目境界的活动。探究中国语言所蕴藏的内涵之精深博大以及它的外在形式的艺术化的精美,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再比如,小学语文教学的另一大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写作。作为教师,应当将其处理成一种引导学生真诚地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则是一种思维活动,更是一种陶冶情操的享受。为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是完全可能的。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综述
我国的基础教育自20世纪70年代拨乱反正始,由只重“双基”发展到同时强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与此同时,课外活动的教育价值也开始被人们所重视。20世纪80年代的“第二课堂”理念,更是把课外活动的作用看作是课堂教学所无法代替的,是与“第一课堂”同样重要的“第二课堂”。于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质量有了大大提升,不仅更强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生动性,有的更向学生课外社团发展。这样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已经有了由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方面或课题的征兆,可以认为开始带有探究性课程的一些性质。20实际80年代后期创造教育的兴起,不仅丰富了课外兴趣小组的内容,而且通过少先队的“五小活动”更有了研究的意识和方法渗透。20世纪90年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更进一步向“学校特色”、“特色班教学”推进。所有这些与今天探究性课程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另一方面,有些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是脱胎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源流,还是借鉴西方教育思想的产物,也都包孕了或多或少的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其中颇有代表性的如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理论,变传统的“先教后学”、“先学后练”为“尝试的先学后教”、“先练后讲”。为什么要让学生先学、先练,目的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在尝试性的探究之后,教师再作有的放矢的点拨,自然会印象更深。又如“学导教学法”、“自学探讨法”、“质疑导学法”等,倡导自学领先,也都体现了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取向。至于直接借鉴西方教育界的“发现法”“引导发现法”等所追求的学生自主发现,又必然地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前提。所有这些教学方法中隐含的“探究性学习”的因子是显见的,因此可以说,它们和今日应运而生的“探究性课程”是一脉相承的。从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探究性课程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了美国的经验。早在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就批判了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说,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教学理念。杜威对赫尔巴特的批判又导致他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重点的“新教学四阶段”说,这就是“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种“新教学四阶段”的可贵之处,就是反对把学生的学习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当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应当让孩子运用科学家高研究的方法来学习知识,从小培养孩子的创造才能。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美国的影响甚为深远。今天,美国学生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都比较强,这与比较注重探究性学习方法是不无关系的。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1、 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明确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2、 研究并建立能使小学生在“解放其手、脑、口、眼、时间和空间”的环境氛围中充满兴趣并探究性地进行语文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3、 研究和建立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在语文学习中学会做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有关的教学模式。
4、 积极开发能促进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语文的有关课型。
5、 探索研究能积极促进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语文的教师形象的规范。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 准备阶段(2003年9月至2003年10月)
(1) 组建课题组 (王晗君)
(2) 询访专家(王晗君、何海燕)
(3) 搜集资料,调查相关问题,确定实验对象、内容(王晗君)
(4) 方案设计撰写(王晗君)
2、 实施阶段(2003年11月至2004年5月)
(1) 依据课题的总体构思,对学生施加有效的教学策略。(王晗君、何海燕)
(2) 及时整理教师及学生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交流。(王晗君 何海燕)
(3) 不定期召开课题研讨活动。(王晗君)
3、 总结阶段(2004年6月至2004年7月)
(1) 整理各类资料,分析评估,得出结论。(王晗君 何海燕)
(2) 撰写研究报告(王晗君 何海燕)
(3) 进行成果展示(王晗君)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 从课题研究的氛围来看,学校正在进行省级课题——“反思教学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许多老师围绕这一课题对“教学方式创新”这块内容作了相当的研究工作,其中如“关于扩大学生阅读量的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和探索”等等,积累了丰富的有价值的资料,为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了浓厚的基础。
2、 从学生情况来看,中高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并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他们之中有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概念,对自己的学习开始尝试,这无疑提高了工作的起点。
3、 从课题研究的人员来看,王晗君老师和何海燕老师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工作中颇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方法。两位老师都是学校的业务骨干,曾多次在市级教学活动中开课、获奖,多篇论文获奖、发表,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
第2个回答  2012-05-26
与语文有关的兴趣小组有很多,如:书法、美术、故事、表演、写作等等,小学语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以兴趣小组活动丰富语文知识的内容,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第3个回答  2012-05-17
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分小组合作来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任务,以学生学习为主,教师的教应以指导、引导为主。课堂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寻找问题及问题的答案。
第4个回答  2012-05-17
合作学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