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忽略了语文教学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5-20
探究性学习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尽情凸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能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比如,注重学习目标的多维提高,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是对它的兴趣,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探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广泛地掌握语文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性学习能给予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分的思维空间,探究活动倾向于横向与纵向的研究,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在很广阔的天地中翱翔,自由思考,自由探究;探究性学习的方式鼓励生生互动、同伴质疑与讨论,利用集体思考的力量,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发学生全方位认识这个问题,就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一)把握高中语文学科特点,巩固探究性学习的基础。
1、重视阅读,牢固树立“阅读即探究”的思想。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文本来获得语文知识,培养情感与价值观,所以阅读文本是探究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抓住了阅读文本的特点进行探究,才能让学生领会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才能让学生深入地与文体交流和对话。学生与文本发生深层次信息交流的阅读才是最好的语文探究性学习。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殊性,阅读是传统语文教育遗留下来学习语文最根本又最有效的方法,比如学生个性化阅读探究方法、比较阅读探究方法等。学习《荷塘月色》一文时,就可以与朱自清的另外一篇著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进行比较阅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仔细的阅读这两篇文章,先探究他们是如何描写月光下的荷塘和河水,从声音、色彩、表现手法、情感渗透等方面去分析,然后,探究这两篇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在那些方面是相同的,哪些方面是不同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朱自清先生在这两篇文章中都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也运用了动静相衬等表现手法,语言都比较优美,都笼罩了一层淡淡的哀愁。所以,在阅读中只有让学生认知发生迁移、情感产生共鸣、精神发生交流,才能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因此,让学生在阅读探究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自得自悟,获得提高。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思维能力,而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积极思索,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思维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发散思维、辨证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三大思维策略。探究性学习是围绕阅读文本而进行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去发散学生的思维,伸长联想的空间,从课本知识到课外阅读,从古代到现代,从音乐美术到影视录像,从民间俗语到诗词典故。在丰富联想的基础上容易找到知识中的空白,思维中的矛盾,从而发现问题,找到探究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联想到古今中外其他作家文人描写荷花、荷叶的诗词文章,可以联想到荷花的形态品格与人的形态品格的关系,从中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高洁、蔑视世俗的优良品质,还可以联想到朱自清的其他文章,近而可以进一步探究朱自清的文章风格与思想感情。古人说得好,“心游万仞”,探究性学习就给予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去“逍遥游”一番。
语文文本只是展示了一个探究的平台,学生对语文文本的认识有很多片面性,所以我们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要辨证的去看问题。如一位高中教师在上《雷雨》时,就重点和同学们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大多学生认为他是一个极端自私、虚伪、冷酷无情的人,但有一位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周朴园本身就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他年轻时与鲁侍萍的相爱,本是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伟大爱情的表现。如今他这般冷酷是受环境所迫。他仍然保留着侍萍留给他的旧衣物、相片,可见他残酷的背后还保留着一丝对年轻时的爱情的留恋。他本性是善良的,却被封建制度所毒害,在他心灵的深处还是爱侍萍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辨证思维策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一大亮点。
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所以创新思维应该被运用到语文教学上面来。以作文教学为例,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写作教学不应该只注重内容的既定,结构的清晰,表达方式的按部就班等一些教条化的写作,而是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内容,并结合学生自己的情感世界和智慧潜能,尽可能减少写作的束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二)师生共同参与,营造探究性学习的氛围。
1、创设情境,发现问题。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是语言文字和人文内涵的结合,是开放而有创新活力的,而探究的过程也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学生也只有在宽松活跃、自由愉快的氛围中才能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所以,创设一定的情境,既有利于语文课程的生动展开,也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有效实施。
首先,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有诵读、表演读、演讲、课本剧表演等,可以有老师指导性的表演,也可以是学生的参与性表演、交流性表演、汇报性表演等。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达到内化、积累、创造性地运用已有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可以配一段音乐,老师模拟毛泽东同志站在江边,看滚滚江水浩荡千古,心中满含豪情壮志的形象,大声的朗诵出这篇不朽的诗歌,把学生带入到毛泽东同志的阔大胸襟与远大抱负中去。
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创设现实情境。课件、投影这些现代化教学媒体可以使学生直观的了解文本。学习《我与地坛》,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地坛的现状,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习《神奇的极光》,可以展示极光的种种图片,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极光。
当然,还可以通过问题来创设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大胆的怀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主动参与教学动态过程的关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题目处来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就可以启迪学生探究:烛之武一个人能有什么本事,能够把一个堂堂大国——秦国的大军给说退?都说“乱世出英豪”,烛之武又是处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给予了他展示才华的机会?烛之武是如何与秦王周旋,最终保全了郑国?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方法是什么?这些问题解决完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清楚了。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本本身的思想情感及写作技巧,咀嚼语言在文章中的含义及作用等,同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起学习语文的一定的方法技巧,树立起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提高语文素养。当然,在探究时,一方面要与语文文本相结合,话题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另一方面要与学生实际相联系。学习《过秦论》一文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秦灭亡的原因,文章酣畅淋漓的论述风格,但一定要给学生适时引导,以免学生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仅仅去探究这篇文章的历史观,而忽略了文章的文学性的体现。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语文文本的深刻剖析与延伸主要是靠学生自学得来的,学生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所有任务都是学生自学、思考、质疑、发问、解决问题得来的,这样可以锻炼学生学习的自由性,挖掘学生潜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比如学习《〈名人传〉序》,就主要是学生自学,学生自己熟读课文;探究出本文的主要观点:学习英雄们坚韧不屈的毅力与品质,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应该具有英雄们这样的精神;然后重点分析英雄们的品质,从中迁移到现实社会,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来面对一切挫折。学生还可以继续探究,现代的英雄又有哪些?是不是干出了伟大事业的才叫英雄?这样的话,学生自己对语文文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
(三)拓展迁移,挖掘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具体可以采用下面的几种自主探究方式:首先,在语文文本矛盾处挖掘探究的沃土。
高中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学生围绕这些矛盾大胆探究,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祝福》中有这么写祥林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句话看似矛盾,其实学生在自探究的过程中会发现,这样的矛盾恰好衬托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也有力的控诉了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对她的无情的压迫;其次,扣住情境,进行换位的思考。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关角色,或充当某些角色,去换位思考。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角色扮演就是其中的一种。比如学习《荷花淀》一文,我们可以请学生自主的“篡改”水生嫂与水生在月夜下的那段对话,当然主题仍然是表现水生嫂的深明大义,支持水生参军。学生可以把水生嫂的语气变强硬,变开朗,变泼辣……,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对比,很好的理解水生嫂深明大义,温和,善良、质朴、体贴的优良品格;然后,捕捉“空白”点来迁移,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如学习《边城》一文,虽然它只是节选的三章,剩下了很多的空白,学生探究的时候就可以去发掘《边城》的结尾,深刻体会课文中翠翠对爱情的渴望的那种懵懂与羞涩,而结尾的凄凉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翠翠爱情的悲剧,进一步探究的话,还可以个性化的续写《边城》,也可以感受沈从文先生充满“爱”的真谛了。
2、师生、生生合作探究。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仔细地研究,更需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寻求答案,共同寻找事物的规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学习的关系,这不仅强调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更要强调教师要在引导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合作,不仅珍视探究中教师自身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反思,同样,也要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样才能体现师生之间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如学习《〈呐喊〉自序》一文,教师可以先准备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组合作上网查询鲁迅的相关信息,找出他在一生中经历不同阶段发生的事情,以及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思想有什么改变,当然由于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还不是很强,所以老师就要把学生收集起来的资料归类,整理出来,再分发给个小组。第二课时的时候,请各小组到讲台汇报成果,这时候又需要教师来合作,在每组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成果以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总结,便于学生掌握。整堂课,师生之间就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顺利完成了。
在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不仅是单个的学生进行探究,也是全体学生进行的探究。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这样的生生合作才会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生生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可以采用分学生小组,又分探究内容的方式。可以分一个小组去总结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分一个小组归纳文章的写作方式,分一个小组解决文章引用的许多诗句的出处,分一个小组收集荔枝的不同产地与种类,分一个小组探究文章所蕴涵的理趣。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生生合作的探究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3、问题延伸探究。问题延伸探究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联系,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的向生活靠拢,主动探究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如在讲完了《胡同文化》的重要知识点外,要进行一番拓展迁移。既然胡同文化是北京的一种代表性的文化,那么作为重庆人,是不是也应该了解咱们自己的文化现象呢?这时候,学生的兴趣来了,都进入到积极的探究过程中。比如,家住合川的同学起来发言,合川钓鱼城历史悠久,这是重庆特有的历史,值得每个重庆人去了解,这样就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重庆还有一种全国都没有的职业,就是“棒棒军”,他是重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形成了具有重庆人吃苦耐劳精神的棒棒文化。重庆的美食文化也别具一格,火锅代表了重庆人热情似火的的个性,麻辣鲜香,无一不体现出重庆的美食多多。也许是重庆气候的原因,重庆的姑娘各个水灵灵的,已经形成了毋庸置疑的美女文化了。这样的探究,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对胡同文化就会有更深的认识,这样才能身临其境地理解汪曾祺为什么对胡同有这么深的感情了。
4、情趣探究。探究性学习不仅仅针对问题的解决,还要注意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主动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思维之舟自主确立目标进行探究后,就会在探究的过程中渗入感悟,也就是敏锐地捕捉信息、联系学生原有的思考,结合文境去探究,体味文句蕴涵的情感,在学生的思维中变平面的文字为立体的图象、美妙的意境,鲜活的画面。在这个时候,教师就不要限制学生的行为,应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去体会文章的情感,也许会让学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但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幡然顿悟,也许“众里寻他千百度”,也许,“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而是一门科学性与人文性互相紧密联系的学科,无论从语言角度,还是从文化角度,从从信息角度,还是文学角度,都要让学生去尽情的去体验,进入探究的积极状态,去主动探究学习内容,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获得对语言的敏感,才能有对语文某一领域的“一苇渡江”似的领悟。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不仅蕴涵了音乐美,还有语言美,图画美以及情趣美,怎一个“美”字了得,探究这篇课文如果仅仅局限于字面上的探究就不能很好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应该主要探究文章所体现的立体式的美与情境,让学生动手描绘空中楼阁,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自由之态。学生学习了文章后,除了有美的收获,还有情感的收获。探究也是感性的。
第2个回答  2012-05-17
没有、
第3个回答  2012-05-18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