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关于提问方式以及答题格式和技巧?

如题所述

  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1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3修辞类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现代文阅读的表达技巧分析术语归纳指导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十、答题技巧提醒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常见题型的基本答法
  第一种 开头对下文的作用或对全文的作用。
  1.交待时间.地点.背景或奠定全文基调。
  2.通过烘托.铺垫引出下文。
  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张本或与之照应。
  4.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面的内容更突出。
  5.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
  第二种 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
  1.为什么要写(或详写)这些内容,实际是是问选材与中心的关系。很显然,写这些内容是表现.证明.突出.强调主旨的。如果是问为什么详写,其基本思路是详写可以把主旨表现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充分.更全面。
  2.可以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即写这部分是为了与前面(可能是开头)或者后面(可能是结尾)形成照应.衬托.对比等。
  第三种 “由……说开去”的文章是怎样说开去的?
  1.一般是由……引出话题。
  2.再用某某事例说明该话题的含义。
  3.做深层开拓或联想。
  4.议论.反思.辩证看待。
  第四种 使用第一人称(或第二.第三人称)的好处(或效果)是什么?
  1.第一人称,好处是便于叙述故事.充当线索,便于心理描写.抒发情感等;
  2.第二人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显得亲切。
  3.第三人称,拉开和读者的距离,这样便于议论,因为议论是要冷静的,所以抒情时常用“你”.议论时常用“他”。
  第五种 对文意的选材与写法做鉴赏评析
  1.常用的术语是“以小见大”,即从小的普通的事件中来反映大的道理,比如写母亲在我出门时的一句叮咛来反映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2.新颖.别致.视角独特。即素材本身不新鲜,但审视材料的角度与众不同。
  3.层层深入,逐层递进。
  4.以物喻人,意味深长。
  5.以……为线索,将……贯穿起来,思路清晰,材料集中。
  6.前后对比,主旨鲜明。
  第六种 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
  1.最常用的是比喻,比喻可以把抽象的说具体,把深奥的说通俗,把枯燥的说生动;其次是排比,它可以营造声势,可以用简短的篇幅内表达出大量的内容,还可以营造形式与声调上的美感。
  2.再说对比与衬托,目的是为了使某物或某种特点更突出.更鲜明。通常写甲物时可能要先写乙物,其目的就是为了从侧面与甲物作对比,从侧面更好地突出它。
  3.考试中,还会从更灵活的角度来考查,比如从句式的变换角度来考查,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式来,其实还是为了表意或形式美的需要,这样表达可能是从近及远,由现象到本质,为突出强调,为了前后对应协调。再比如从词的活用来考查,如诗歌中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做动词用,有何妙处?一般来讲,在讲词的妙处时,都有形象生动这样的说法,的确是这样,在这里,“红”还把静止的状态写活了,写出了过程与动态感。
  第七种 对人物形象做鉴赏评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先做定性分析,即这是哪一类人的代表,然后再说他身上具体的特点,特点可以分条分要点罗列,这叫定量分析。同时要注意的是,人物形象往往是立体的.复杂的.多侧面的,也就是他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在好人身上会有缺点,在坏人身上会有优点。还有一点是对立与统一,爱与恨的统一,伟大与渺小的统一等等。
  第八种 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某文段赏析
  常见答题格式是:用……手法,从……角度,对……作了描写,表达了……,使文章的……更……。作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相关内容。
  第九种 本来是A,作者却说成B的情况。
  1.是从主旨的角度考虑,是为了强调突出作者的某种情感。
  2.是从表达效果考虑,是为了增加幽默或其它效果。
  3.是在某种特定背景下的特殊表达。
  第十种 问某句话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
  1.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末尾,可从内容角度考虑,深化了中心,揭示整篇文章的主旨,或照应了开头。
  2.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中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承上启下,由前面的……过渡到对……的描写或论述。
  3.如果这句话在文章的开头,可从结构的角度来思考,统领下文。也可能是内容方面的,奠定全文基调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14
概括段落大意是中考经典阅读考题之一,不过我们只要掌握以下五个方法,遇到这类型题型就能举一反三。初中语文阅读概括段落大意常考题型:概括某一自然段的段意。昂立新课程小编为大家介绍概括段落大意主要方法,帮助大家快速掌握此类题型。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摘句法
此方法比较简单,就是直接从文章中摘出现成的句子作为段意。
摘总起句、总结句、中心句。这种句子往往是这一段记叙、描写或议论的中心,因此,可以摘取它们作为段意。例如《松鼠》的首句“松鼠是种美丽的小动物”就可作为第一段的段意;《猫》的首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也可作第一段的段意。
摘过渡句。课文中的过渡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句是上段的段意,起下句为下一段的段意。例如《赵州桥》中的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话承上启下,概括了上下两段的大意。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串连法
如果一个段落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如《古井》的第一段的四个句子:①古井的位置;②井水的特点;③乡亲们到古井取水;④井水的作用。综合四句意思,归纳段意为: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若一个段落有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段意思综合起来,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取“主”法
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在一个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如《小英雄雨来》第一大段有两层意思:雨来生活的环境和雨来的游泳本领高。第二层是主要的,可以用作全段大意。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缩句法
有些段落句子不多,但较长,可用缩句的方法来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方法之抓体裁法
写人、写事的文章可以采用同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谁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干什么?结果怎样?而状物、写景的文章往往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如外形、性能、用途等。这类体裁的文章概括段意时不可用标题或问题式来概括。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概括段落大意题型,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各位考生若想要了解更多与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相关文章,敬请关注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专题。昂立新课程致力于沪上培优10余年,已经成功辅导5万余名初中生进入“四大名校”,“八大金刚”和上海其他重点高校。想要快速提升语文学习成绩的同学,昂立新课程推荐以下学习课程:
课程分网络和面授,有小班制,大班制,1对1,1对3形式,授课校区分布在上海各个地域,面授班课时以昂立新课程官网颁布课时为主,具体费用可咨询在线客服或拨打热线4008-770-970。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