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用啊!李贺的竹的大意及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在网上找了很久也没有!帮帮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01-13
  李贺堪称早慧诗人,他不但诗才早熟,而且“年未弱冠”就已“名溢天下”。他十八岁就离开家乡昌谷来到东都洛阳,投诗韩愈,深得赏识,而后韩愈、皇甫湜不仅亲自“登门造访”,还在“缙绅之间每加延誉”。这无疑使一位集天才、勤奋、诗名于一身的年轻诗人,羽翼更加丰满0他两眼凝视着蓝天,心中描绘着蓝图,他要振翅高飞,一展凌云之志。

  那时,读书人的最好出路就是能求得一官半职,封妻荫子。但只有少数人能够凭借高贵的门第,承袭官位,享受俸禄,而大多数人还得通过科举入仕。在科举中,举进士尤为时人所青睐。除了那些在各类学馆中读书的达官显贵之子弟可以直接被选拔、推荐到尚书省外,余者必须参加各府的考试,只有在“府试”中成绩优异者才有资格被选为“乡贡进士”,人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当时,河南府衙就设在洛阳,韩愈任河南县令,他曾多次写信劝李贺举进士,所以,元和五年(8lo),李贺就参加了河南府试。

  河南府尹房式主持了这次“府试”大考。在府试中,共有二十余县的学子参加,可谓各路英才云集。一般来说,州府试的诗大多为五言律诗十二句,又因为这些诗多半是为应“试”而作只要求符合题意即可,不容许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州府的试诗多半是千篇一律,万人一面,能够真正写出点新意的,却是寥寥无几。李贺凭着自己出众的才华,在诗中渗透了青年人的朝气和锋芒。他的《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是一组诗,共十三首。诗人从正月起笔,每月一首,直到十二月,并加上闰月。从诗的体例上看,有三言、五言、七言,句式长短富于变化;从诗的内容上看,不仅写了寒暑易节的四时之景,如:春天的梨花、盛夏的老景、秋夜的天街、严冬的飞雪等,还抒发了诗人心中的许多感慨,尤为难得的是他还在诗中“含而不露”地进行了一些讽喻,这无疑显示了一位有着深厚文学功底的诗人对社会的深刻见解。例如,“三月”是这样写的:

  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

  光风转蕙百余里,暖雾驱云扑天地。

  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

  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诗中描写了宫外喧嚣的游春场面,但宫苑之内却早已是“梨花落尽,寂寞人踪,虽当春盛之时,却似深秋之景”,好不凄凉。除此外,还有“依稀和气排严冬,已就长日辞长夜”等句,颇有漫漫冬夜就要过去,暖暖春日即将来临的哲理韵味。所以,这次府试,李贺不仅以优异的成绩被推选为“应进士举”,而且再一次用实力向人们显示了自己的诗才和名气。府试过后,身为县令的韩愈就以地方长官的身份举办了“乡饮酒会”,宴请了这些在府试中中举的秀才们。席间,韩愈还即兴赋诗,勉励他们“勉哉戒徒驭,家国迟子荣”。李贺在饮过芳茶、品过清酒后,更加信心十足。这年冬天,他奔赴长安,踏上了取仕的征途。

  凭李贺的才名,这次举进士是非常有竞争力并且很有希望考中的。但他出众的文才却引来了“时辈”的嫉妒和排斥,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他刚刚扬起风帆正待远航的时候,却被突来的一阵狂风吹折了桅杆,从此就再也没有乘风远行过。

  原来,我国封建时代“避讳”之风盛行,人们不能说出或写出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即使在考试时遇到尊长的名讳,也必须借故退出考场。而且这种避讳还不单单是避本字,就连同音的字也要避讳。李贺父亲的名讳是“晋肃”,“进”和“晋”同音,所以李贺是应该回避的。于是,那些嫉妒他的人,就把它当做最坚固的盾牌,对李贺进行猛烈的攻击,使他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传说,反对李贺参加进士考试的是元稹。李贺由于韩愈、皇甫湜的传名,很多人都愿意和李贺结交。当时元稹虽正年少,却已是“明经擢第”,而且他的诗也写得挺棒,所以特别想和李贺交往。一天,元稹就拿着自己的名片去拜访李贺。李贺看着他的名片,先是不置可否,然后就让仆人对元稹说:“明经擢第,何事来看李贺?”当时,明经考试只考些贴经等死记硬背的东西,不考诗文,所以比举进士易考得多,而且每年明经所取的人数。也要比进士多几倍,甚至十倍,故有“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之说。李贺这样问,分明是没把元稹放在眼里,所以元稹觉得自己受了极大的侮辱,非常气愤地说:“竖子可恶,日后必有以报之!”后来,元稹参加了制科的考试,官拜左拾遗,还当了礼部郎中,负责进士考试的日常工作。当李贺来参加进士考试时,他就想把李贺拒之于进士门外。他以避讳为借口,而大加诋毁,以报前日之怨。显然,这个传说,很值得我们怀疑。因为,元稹“明经擢第”是在唐德宗贞元九年(793),那时李贺才四岁,怎么可能拒见元稹呢?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理由指出它的不合理性,但这里不用再一一陈述了。总之,不管怎样,李贺确实因为避家讳而与进士第失之交臂,这对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韩愈在李贺举进士过程中,一直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因此竟也引来了不少非议。皇甫湜劝韩愈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与李贺同罪。”但韩愈因为爱惜李贺的才华,就愤然作了短文《讳辩》,替李贺辩解,为他据理力争。韩愈在《讳辩》中引经据典,用犀利的文笔,向陈规旧俗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他这样有力地质问道:“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一句话就把那些以避讳为借口压抑人才的人们批驳得体无完肤、哑口无言,真是让人感到痛快之至。可尽管如此,李贺仍然没有摆脱落第的厄运,他带着洒满灰尘的才华,和着一身的失望与痛楚,仿佛一只中了弹的“啼乌”一样郁郁出城: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出城》

  别人及第“折桂”,李贺却丧气归家。所以,他边走边想:妻子看见我这副模样,一定是想问又不忍问,然后就躲在一旁暗自垂泪吧!

  李贺回到家里,“镜中聊自笑”,“解衣买酒”,强作欢颜,但无论怎样也无法掩饰自己热切报国的雄心,他在《南园十三首》中一唱三叹地倾诉着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次,他虽然在仕途上饱受了挫折,但怎奈壮志在胸,闲居不得。经人引荐,李贺终于当了一个奉礼郎的小官,但他始终感到郁郁不得志,以至托病辞官。后虽又几经辗转,却也壮志难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也没能圆上这个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