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的意思是什么

评价李清照的话

第1个回答  2013-05-05
梦窗,吴文英;片玉,周邦彦
第2个回答  2023-03-11
李商隐《锦瑟》,是小楼最喜欢的唐诗,没有之一。

一般来说,好诗讲究语言浅近、韵味悠长,而李商隐的《锦瑟》,几乎句句用典,且语言晦涩难懂,更要命的是,即使你搞懂了每个典故的意义,弄清楚了每个字词的意思,依然不明白李商隐到底想表达什么,所以便流传下了“一篇《锦瑟》解人难”这样的评语。

虽然《锦瑟》难懂,但在其文字背后,似乎蕴藏着某种动人心魄的美,吸引读者不断去追寻,不断去探索,最终沉沦在李商隐构建的文字幻境中不可自拔。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关于《锦瑟》主题的五种主要观点
《锦瑟》这首诗虽难懂,但它太美了,所以历代文人学者都曾尝试注解此诗,《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关于此诗的笺评多达二十多页,在这些笺评中,关于《锦瑟》的主题主要有以下五种观点:

1、怀人说

这种观点出现得最早,北宋史学家刘颁在其《中山诗话》中说:“李商隐有《锦瑟》诗,人莫晓其意,或谓是令狐楚家青衣名也。”青衣就是奴婢,也就是说,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个奴婢,这首诗是追忆李商隐与“锦瑟”的一段感情。

将题之“锦瑟”说成是令狐楚家的奴婢,恐怕是臆说,没有根据。清代纪晓岚则认为此诗李商隐追忆他与一位无名女子的恋情,“盖始有所欢,中有所限,故追忆之而作”。

2、咏瑟说

宋人黄朝英《靖康缃素杂记》中说:

山谷道人读此诗,殊不晓其意,后以问东坡,东坡云:此出《古今乐志》,云:“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案李诗,“庄生晓梦迷蝴蝶”,适也;“望帝春心托杜鹃”,怨也;“沧海月明珠有泪”,清也;“蓝田日暖玉生烟”,和也。一篇之中,曲尽其意。
即是说,宋朝的大诗人黄庭坚读《锦瑟》时,也是读不懂,便向苏轼请教,苏轼说,这首诗就是写瑟的,瑟有适、怨、清、和四种音调,中间四句诗就是分别写这四种音调的。

这种观点曾有很多人附和,到明代王世贞,他也认为“作适、怨、清、和解甚通”,但是这么一解,诗就死了,诗的意味无全丧失了,“然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

当然,也有很多人反对这种观点。明人胡应麟说:"宋人认作咏物诗,以适、怨、清、和字面附会穿凿,遂令本意懵然。且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处,更说不能。"就是说用适、怨、清、和来解中间两联,本就有穿凿附会之嫌,到最后两句,咏瑟说更说不通。

3、悼亡说

最早提出悼亡说的是明末清初的钱龙惕,朱彝尊也很赞同这种观点,他说:

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善弹此,故暏物思人,因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五十弦,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三字,意其人二十五而殁也。
故人常以琴瑟喻夫妻,断弦即妻子死去,朱彝尊的分析颇为独到,不过,李商隐的妻子并不是二十五岁逝世。

清代诗人钱良择在其《唐音审体》中进一步阐发这种观点:

此悼亡诗也。《房中曲》云:“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即以义山诗注义山诗,岂非明证?锦瑟当是亡者平日所御,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集中悼亡诗甚多,所悼者疑即王茂元之女。旧解纷纷,殊无意义。
钱良择认为,《锦瑟》是一首悼亡诗,悼念的可能就是李商隐的妻子(王茂元之女),锦瑟便是亡妻平日里的常用之物,李商隐睹瑟思人,托瑟起兴。钱良择还举了李商隐悼念亡妻的诗《房中曲》作证,《房中曲》中就有“锦瑟”二字,似乎成为悼亡说的明证。

李商隐雕像

4、自伤身世说

这种观点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回顾人生时的感伤之作。

清代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中指出:此诗“分明是义山自悔少年场中,风流摇荡,到今始知有情皆幻,有色皆空也。”这种观点将《锦瑟》的内容局限在对少时情色风流的忏悔,大大降低了整首诗的涵盖面。

《唐诗鼓吹评注》中说:“详玩‘无端’二字,锦瑟弦柱当属借语,其大旨则取五十之义。无端者,言岁月忽已晚也,玩下句自见。顾其意言所指,或忆少年之艳冶,而伤美人之迟暮;或感身世之阅历,而悼壮夫之,则未可以一辞写也。”
总结起来,自伤身世说是说李商隐的这首《锦瑟》,是李商隐回顾自己的人生时,感叹年华逝去,而自己怀才不遇,一事无成。

5、诗集序说。

据说,有一个宋刻本的李商隐诗集,第一首就是《锦瑟》,因此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自题其诗集以开卷,是他诗集的序。何焯《义门读书记》中引程湘衡语说:“此义山自题其诗以开集首者。”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谈艺录》等书中继续阐发这种观点,认为这首诗借物拟象,说明写诗的技巧和心法: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是说“年华已逝,篇什犹留,毕生心力,平生欢戚,清和适怨,开卷历历。”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一联是说作诗之法。“心之所思,情之所感,寓言假物,譬喻拟象,如飞蝶徵庄生之金逸兴,啼鹃见望帝之沉哀,均义归比兴,无取直白。举事宣心,故‘托’,旨隐词婉,故易‘迷’。”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联是说诗的风格或境界。“‘珠有泪’,以见难虽化珠圆,仍含热泪,已成珍玩,尚带酸辛,具宝质而不失人气。‘暖玉生烟’,此物此志,言不同常玉之坚冷。喻已诗虽琢炼精莹,而真情流露,生气蓬勃,异于雕绘夺情,工巧伤气之作。”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最后一联说的是“前尘回首,怅触万端”。

钱钟书先生的这种解读,颇为新颖独到。

二、李商隐《锦瑟》是对人生总体情境的感受
除了以上五种观点,还有人说《锦瑟》是伤唐王朝衰萎的,有人说是寄托牛李党争的,诸说纷呈。

上述诸诗,读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都缺乏足够的证据,难以让人彻底让人信服。

这首诗如此难解,于是便有人认为李商隐是在故弄玄虚。清人黄子云就说:“必当日獭祭之时,偶因属对工丽,遂强题之曰‘锦瑟无端’,原其意亦不自解,而反弃之卷首者,欲以欺后世之人。”

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平日翻书用典时,偶然得工丽之句,但自己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把它放在卷首,是用来欺骗后世之人。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读不懂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因为我们太执著于去落实每个字的意思,太执著于追寻诗所写的具体情境,太执著于去确认诗中表达的具体情感。

而李商隐的很多诗,写的只是一种感受,而不是具体的某人、某事、某情。

葛兆光先生在这一点上说得很透彻,他说:“李商隐诗歌语言试图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感受,而不像盛中唐诗人试图表达的是心中的感情,感情往往是明晰的指向性的,喜怒哀乐表达起来比较容易,读者阅读时也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感受则深藏不现,连自己也不易捕捉,所以只能朦胧地表现,靠读者自行体验,因此表现的语言也常常是虚化的。往往显得不知所云,缺乏固定指涉对象。”

《锦瑟》所传达的感受,其实在它的文本中便指明了方向,诗中的“无端”、“惘然”便是感受的倾向,这种感受是无来由的,是复杂莫名的,是模糊不清的;“思华年”、“追忆”便是感受的指向,诗中的感受是指向人生的回忆,但不是具体事件的回忆,而人生总体的追忆。

李商隐的《锦瑟》,要表达的便是对人生总体情境的难以名状的感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以锦瑟起兴,锦瑟是全诗的背景音乐,诗人在锦瑟无比哀怨的音乐中,生发出对整个人生伤感莫名的感受。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人生的痴迷;望帝春心托杜鹃,是人生的执念;沧海月明珠有泪,是一种美丽而哀伤的感受;蓝田日暖玉生烟,是一种温暖却虚无的感受。

李商隐用精巧的典故,精美的语言,织成一张美丽的网,网住了回首人生时种种复杂莫名的感受,此中种种,说不清,道不明,所以诗人最后只叹“惘然”。

当我们回首人生时,我们的内心恐怕不是喜怒哀乐这样具体的情感,而是五味杂陈,各种各样的感受涌上心头,这样复杂的感受,很难用一个准确的词语表达出来,而李商隐,他将这些感受都隐藏在这首诗中了,只待我们再读之时,将其回味出来。

二、为什么有人读不懂还说好?
即使我们已经明白李商隐的这首《锦瑟》是写对人生总体情境的感受,但对具体诗句的解读,依然很难明确,每一句是传达怎样的感受,依然很清晰界定,上述我对具体诗句的感受,只是个人一时之感受,未必准确。

那么,这么含糊不清,意义不明的诗,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为什么还会被奉为经典呢?

首先,即使我们读不懂,但我们依然会被其优美的文辞吸引。

《锦瑟》一诗的语言,实在是太美了,尤其第三联,其对仗之精工,意境之优美,古诗词中无有过者。连觉得李商隐在欺骗世人的黄子云,也不得不承认此诗词句工丽。

其次,正是因为难懂,所以诗的理解空间大。

《锦瑟》之难懂,是因为它抽离了具体情境,同时采用象征隐喻的手法,将诗中的感受模糊化,这样一来,诗的诠释空间也变大了,我们不用费尽心思去想诗原本想表达什么意思,而是可以自由地用他美丽的诗句来抒发我们的感受。

在《锦瑟》一诗中,诗有了更大的生命力,有了更丰富深沉的美,也许我们在某时某刻,突然产生了“沧海月明珠有泪”的感受,或在异时异刻,产生了“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感受,这时诗真正在我们生命中活了过来,而不是在书本中供我们膜拜。

所以《锦瑟》是一首可以让我们读一辈子的诗,这是别的诗做不到的。

梁启超先生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是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们若还承认美的价值,对于此种文字,便不容轻易抹煞。”(《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文 | 谢小楼

微信公众号: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86:李商隐《锦瑟》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3-11
题注: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

原文: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

  一念错,便觉百行皆非,防之当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针之罅漏;万善全,始得一生无愧。修之当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以撑持。

  忙处事为,常向闲中先检点,过举自稀。动时念想,预从静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为善而欲自高胜人,施恩而欲要名结好,修业而欲惊世骇俗,植节而欲标异见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荆棘,最易夹带,最难拔除者也。须是涤尽渣滓,斩绝萌芽,才见本来真体。

  能轻富贵,不能轻一轻富贵之心;能重名义,又复重一重名义之念。是事境之尘氛未扫,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处拔除不净,恐石去而草复生矣。

  纷扰固溺志之场,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学者当栖心元默,以宁吾真体。亦当适志恬愉,以养吾圆机。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到得从多入少、从有入无处,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虚处立基,若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身不宜忙,而忙于闲暇之时,亦可儆惕惰气;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摄之后,亦可鼓畅天机。

  钟鼓体虚,为声闻而招击撞;麋鹿性逸,因豢养而受羁縻。可见名为招祸之本,欲乃散志之媒。学者不可不力为扫除也。

一念常惺,才避去神弓鬼矢;纤尘不染,方解开地网天罗。

  一点不忍的念头,是生民生物之根芽;一段不为的气节,是撑天撑地之柱石。故君子于一虫一蚁不忍伤残,一缕一丝勿容贪冒,便可为万物立命、天地立心矣。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焰冰竞;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学者动静殊操、喧寂异趣,还是锻炼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须是操存涵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的景象;风狂雨骤处,有波恬浪静的风光,才见处一化齐之妙。

  心是一颗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犹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涤犹易;以情识衬贴之,犹明珠而饰以银黄,其洗涤最难。故学者不患垢病,而患洁病之难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难除。

  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入。

  面上扫开十层甲,眉目才无可憎;胸中涤去数斗尘,语言方觉有味。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患顽金钝铁之不可陶熔。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横流污渎之不能容纳。

  白日欺人,难逃清夜之鬼报;红颜失志,空贻皓首之悲伤。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念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策保国家,出此入彼,念虑只差毫末,而超凡入圣,人品且判星渊矣。人胡不猛然转念哉!

  立百福之基,只在一念慈祥;开万善之门,无如寸心挹损。

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弛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

  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雪,才为火内栽莲。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不如自得之休休。

  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欲遇变而无仓忙,须向常时念念守得定;欲临死而无贪恋,须向生时事事看得轻。

  一念过差,足丧生平之善;终身检饬,难盖一事之愆。

  从五更枕席上参勘心体,气未动,情未萌,才见本来面目;向三时饮食中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方为切实工夫。

译注:

一个人要想练就纯金美玉般的人格品行,一定要如同烈火炼钢般经历艰苦磨练;一个人要想建立惊天动地的事业功绩,必须如履薄冰般经历险峻的考验。

一念之差铸成错事,便觉事事不如意,处处难作为。因此,防止出错应当如同防止借以渡海的浮水皮囊出现缝隙漏洞一样,哪怕针眼大小的漏洞也不行。万种善良品德齐聚一身,才能让一生不再感到有什么惭愧。因此,修练善良品德应当如同培植高耸入云的参天大树需要凭借众多树木的支撑扶持一样,需要多多积累善良品德。

一个人总是忙忙碌碌,但在闲暇时一定要及时检点反省自己,以减少过分举动之类的错误。行动时的各种设想,如能预先心平气和地周密规划部署,行动时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急躁情绪和各种妄念。

做了好事总想着趁机抬高自己超过别人,给人一点恩惠总想着借此结交好友,做了点功德总想着让世人惊骇,树立节操总想着标新立异,这些都是好的思想中的不良倾向,也是追求义理道路上的障碍,最容易混杂夹带,最难拔除。这些私心杂念必须全部清除干净,断绝它的萌芽之根,如此才能显现人心向善的真实本体。

能够轻视富贵,心中却摆脱不了渴望富贵的心思;能够重视名义,心中却念念不忘名义之外的名声。这是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并没有摆脱世俗的影响,而内心世界存有各种私心杂念。这些私心杂念不消灭干净,则如石头之下的小草,一旦石头移去,小草就会重新生长。

社会的纷乱骚扰固然会沉溺心志,而归隐山林的枯燥寂寞也让人心气渐消。所以读书做学问的人应当从自己的内心寻求安静闲适,以保持本我志向不受干扰;也应当适当地从事一些恬淡愉快的活动,以培养圆通机变的心机。

过去的错误不可以保留,否则它会寻得机会再次萌发,其中的世俗之情终要伤害你的义理情趣;现在正确的也不可以过于执着,过于执着就会激起心中残存的私心杂念,如此则义理情趣又为情欲所控制。

无所事事时多想想自己有没有闲杂念头,有事忙碌时则想想自己有没有粗率浮躁意气用事,人生得意时多想想自己有没有骄傲自负的言语和表情,人生失意时多想想自己有没有怨天尤人。经常这样反省检点自己,最终会发现自己的缺点错误越来越少,以至于无,这才是做学问到了高境界。

读书人要有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才能学到随机应变、用之不尽的奇妙智慧。要想建功立业,就要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情。如果心存哪怕一丁点羡慕虚名的念头,就难成正果。要想修心养德,就要专心于心性道德的修养。如果总想着计较功利得失,则落入世俗之中。

不要让自己忙忙碌碌,但在闲暇之时找些事做,可以让自己避免陷入懈怠懒惰之中;不要让自己心志放松,但在高度紧张之后适当放松,可以让自己心气高涨,精神振奋。

钟和鼓形体空虚,为了声音的传布而招致敲打撞击;麋和鹿本性喜欢野外奔跑,因贪恋豢养的舒适而被羁绊,失去自由。可见,追求声名会招致灾祸,贪图利欲会涣散心志,读书做学问的人不可以不努力清除这些东西。

每一念头都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就可以避开冷枪暗箭的攻击;洁身自好不染纤尘,这样就可以冲破天罗地网般的各种威逼利诱。

哪怕存有一点点不忍心的想法,就可以让百姓或万物获得生长的机会;哪怕树起一点点不作为肯舍弃的气度节操,也是形成支撑天地的基础。所以,品德高尚又有见识的人对一虫一蚁也不忍心伤害,对丝线小利也不去贪占,这样就可为世间万物安立生机,为天地人间树立心魂了。

拨去人世间的尘俗气氛,胸中便没有各种欲望或是人情冷漠的煎熬折磨;消除抛却内心里的鄙俗吝情,眼前便时常会有明月清风,心胸何等酣畅。

读书做学问的人,如果于一动一静、一闹一静中操行殊异,这还是缺少锻炼、心神混杂未成熟的原故。必须修炼操行涵养,于风平浪静中看到鸢飞鱼跃,于狂风暴雨中看到恬静风光,这才显出以不变应万变、视万物如一之高妙修养。

心似一颗明亮的珍珠。用物质欲望遮蔽它,犹如明珠混杂于泥土沙石,清洗起来还算容易;用才情见识包装它,犹如明珠被装饰上白银黄金,要清洗辨认最为困难。所以读书做学问的人不担心染有毛病,而担心这些毛病难以根除;不害怕做事有何障碍,而害怕追求义理之路上障碍重重。

  我的身躯如壳,看破了,则万物皆空,就可以虚心学习义理;我的性命实存,须是认真对待,如此则学会各种道理而让心灵充实,心灵充实就不会受物欲的侵扰。

  脸面上洗去十层盔甲般灰尘,容貌才净洁而不令人生厌;心胸中涤荡数斗尘土,谈吐才会让人感到有滋有味。要时常给自己的心灵洗澡。

  将自己心之本来彻底完善,才可以说了然自己的心性;阅尽世间的常识道理,才有资格谈论超脱人世的道理。

  我果真是炼钢的洪大火炉,何必担心坚硬金属笨重铁石难以熔炼?我果真是巨大的海洋长长的江河,何必担心四处横流的污浊沟渠的不能容纳?

  白天做了欺负人的事,夜深人静时难免自感愧疚;年轻时丧失意志,年老时只能留下悔恨和悲伤。

  用积聚货物财产的心思积聚学问,用求取功名的意志追求道德,用爱护妻子儿女的心意敬爱父母,用保持爵号官位的策略保卫国家,或这样或那样,其心思似乎差别不大,但是,如果不是从普通人的角度看,而是从圣人的角度看,从追求至高人品的角度看,其差异判若天壤之别了。你难道还不猛醒吗?

  一个念头的慈爱祥和就可建立百般幸福的根基,而要开启万般善良的大门,最好的办法是抑制自己的任何一点点私心杂念。

  只有堵塞个人物欲之路,才能开辟道德义理之门;只有摈弃凡尘世俗之累,才可担当圣人贤达之责。

  忍得别人性情上的偏狭,就是懂得为人处世之道;消除自家人的怨恨纷争,才可称得上有如火海内栽种莲花的功夫。

  事理因为别人的劝导而领悟的,难免有些领悟有些依然迷惑,总是比不上自己搞清楚了来得透彻;意境兴致从外界情境得到的,似有所得还有所失,总是比不上自己内心感悟到的来得安逸快乐。

  情感志趣相同之处即为人的秉性,舍弃了情感志趣,人的秉性也就找不到了;众人公认的欲望欲念就是义理,没有了欲望欲念,义理就说不清了。所以,品德高尚又有见识的人不是消灭情感志趣,只是不宜遇事冲动而已;也不是禁绝欲望欲念,只是希望适当克制而已。

  想要在遭遇变故时不仓促慌忙,平时就应当深思熟虑,意志坚定;想要在临死时不再贪惜留恋什么,活着时就应当凡事看得轻淡些。

  一念之差,一生所行善事足可丧失殆尽;一生谨慎检点,也难掩盖曾经犯过的一次过错。

清晨起床时即审视反省自己,此时心气较平静,性情未萌动,更能把握自己的内在本性;一日三餐中可以学习体验人世百味,如果饭菜味浓而不欣喜,清淡而不厌弃,这就有了扎扎实实的处世功夫。
第4个回答  2012-05-29
讲述自己一生的命运坎坷同时也是幸运的,晚年遇到一个对自己好的人追问

具体讲解一下,梦窗之席什么意思 直参片玉之班呢

追答

第一个是梦想的起源地,第二个,注重参考玉的质量,指的寓意是梦想需要行动,策划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