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0
《植树的牧羊人》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林伟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13课,请同学们把题目在笔记本上写一遍。字体要工整、规范、大气。

师:板书课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读时做到不动唇,不指读,不分心,不停顿,一气读完全文。

师:同学们看题目中的两个词语,“植树”和“牧羊人”。

师:牧羊人在哪里植树?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

师:如果在“植树”前面和后面加上字“前”“后”,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植树前的阿尔卑斯山地是什么样子?用笔画出来,读一读;那么植树后又是什么样子?找一找在哪些自然段,用笔画出来,读一读。

生:植树前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模样在文中第2自然段;植树后发生变化的阿尔卑斯山地在文中第16、17自然段;第19、20自然段。

师:第2段和第19段中分别有一个时间词,找出用笔圈出来。算算两个时间的差。

生:1913年至1945年,相差32年。

师:植树前的阿尔卑斯山地,同学们能不能用词语或者短语概括当时的情景。

生:荒无人烟、缺水、风大。

师:那么植树后的阿尔卑斯山地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同学们也用词语或短语概括。

生:气候温润、有三片树林。

师:最后的阿尔卑斯山地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用短语或短句概括。

生:环境优美、气候湿润、人们生活幸福,一切充满了生气。

师:这是什么写法?

生:对比。

师:是 谁 改变了阿尔卑斯山地?让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生:牧羊人。

师:看课文题目“植树的牧羊人”,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生:牧羊人通过植树让阿尔卑斯山地前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师:概括简洁,很好。

师:牧羊人植了多少年的树?

生:32年、35年。

师:大家再跳跃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到底多少年?

生:35年。

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牧羊人植了35年树的依据?用笔圈出来。

生:第15段: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

师:文中还有没有表示时间的词语,用笔圈出来。

生:第2段:“那是在1913年”;第13段:“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结束了”,第18段:“从1920年开始”,第19段:“1945年6月”。

师:有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及结束的时间?

生:不知道。

师:学习语文,包括其他学科的知识,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各门功课。世界大战时间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

师:第13段“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是指什么时间?

生:1918年。

师:真聪明。

师:文章用第几人称来讲述的?

生:第一人称。

师:这篇课文写到了谁?

生:植树的牧羊人、“我”。

师:人物“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生:陪衬,穿针引线的作用。

师:请同学们再回答具体一些?

生:文章在四个时间点写“我”到阿尔卑斯山地见到牧羊人的故事,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植树造林的感人事迹。“我”贯串全文始终。

师:四个时间点,那个写得最为简略。

生:第17自然段,1920年写得最为简略,一句话带过。

师:三十多年,一个人做着同样的一件事。请同学们把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评论植树的牧羊人的文字找出来,读一读。你有何感想?小组交流,写一写。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现在小组代表把本组的交流的成果读一读。

师:下面还有谁想说一说?

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么牧羊人在你的心目中是怎么的一个人?他的身上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并结合文本找一找,做阅读批注。

生(一):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的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叠词的使用及细节描写,表现了牧羊人积极生活,干净整洁的生活习惯。

生(二):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子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从牧羊人挑拣橡子种子的过程中,可以看出牧羊人做事的仔细、认真;也突出表现了牧羊人对待植树这件事的谨慎、一丝不苟的态度。

生(三):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轻轻”“仔细”二词用得好。并从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写出牧羊人种植橡树时极其认真、专注。

生(四):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从这一组数字中可以看到,牧羊人植树的艰难,从侧面表现了牧羊人执着的精神。

师:同学们结合文本谈牧羊人,说得都很好。那么同学们能不能用简洁的词语或短句概括牧羊人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生:勤劳,有毅力、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做事认真,爱干净,执着、信念坚定。

师:你从中有什么启发?写一段话,要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的写作有借鉴的地方吗?快速浏览文本,找出在写作方面可借鉴的地方,做批注,然后总结到笔记本上。

生(一):课文按时间顺序,以及事件发展的先后叙述,使文章条理清楚。三个时间点,“1913年”、“战争结束”即1918年,1945年6月,这是时间上的先后;另外文中写我先后三次去阿尔卑斯山地的叙述:1、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2、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3、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 我们要学习这种先后叙述的写作方法,一定要在文段中有这些时间上的或者语句上关键信息标识。

生(二):叙述要注意上下文的前呼后应。如第8段: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棍。第10段:他停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这两句形成呼应的关系,也可以说成第8段中的铁棍为10段用铁棍种橡树埋下伏笔。 写作中应注意这些前呼后应问题。

生(三):修辞是写作中必不可少的手法,我们写作中要运用与主题相关的恰当的修辞。如文中第2段: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狂风肆虐,环境恶劣。第13段: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比喻。写出这片山地雾气覆盖之广,简洁地表现了牧羊人对山地气候改变所起的重要作用。第16段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此句把白桦树比作少年,写出刚种植五年的白桦树的秀颀,同样也表现了牧羊人挑拣优良种子的结果。

生(四):文章的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开头在写法上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点明主旨,深化主题。这也是作者对牧羊人的两处评价。那我们写文章也应学习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这样文章在结构上就显得完整。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以后在写作中应注意这些方法,一定要大胆尝试,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