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押韵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9
问题一:诗词中的押韵和平仄是怎么一回事? 学习格律就不能不了解汉字的四声及平仄。简单的说,四声及平仄就是汉字发音的抑扬顿挫。至于是怎么出现的,就只能说是古人在经过长时间的写作以及对汉语发音规律的总结出来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平上去入”的古音划分是到了齐、梁时期才被文人发现的。“平上去入”构成了古汉语的四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分别对应现代汉语普通话的1声和2声;上、去、入合起来叫仄声,上、去声分别对应现代汉语普通话的3声和4声,入声在现代已经消失,被划分到其他的三声中。因此: 古代汉语中:平声即平声, 仄声:上、去、入声现代汉语中:平声:1、2声, 仄声:3、4声。1、规则 (1)每两字为一个节拍段,五字句形成2/2/1/和2/1/2/两种格式,七字句则是在五字句前加上一个节拍段,形成2/2/2/1/和2/2/1/2两种格式 (2)同句内平仄交替,对句内平仄对立。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相邻两联中,前一联的下句和后一联的上句必须平仄相粘(niān)。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口诀是指处在奇数位置的字可违拗平仄要求,但处在偶数位置的字必须严守平仄规则。但须注意,如果一联中出句违拗了平仄规则,则在对句中相应位置的用字就须予以补救,即使用相应的违拗法则。(如上句中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则在下句中第三字用平声字,而不能死守格式仍用仄声字) (5)古诗中的古入声字须灵活判断,有时可借助方言读音来推测认定,这是因为方言中还保留着很多入声声调。 2、近体诗的平仄常见定式和变式 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 如首句押韵,应作: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如首句押韵,应作: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问题二:什么叫平仄?什么是押韵? 何谓平仄?
要区别平仄,先要懂得四声。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
详细介绍这
zhidao.baidu/question/5910611?si=3
押韵是在诗文中,把同韵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句子押韵,不仅便於吟诵和记忆,更使作品具有节奏、声调谐和之美。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拼音字母拼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拼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例子(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王之涣
例子(2):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月光光》(童谣)
例子(3):不因气压摇摆,只因有你拥戴。《我的骄傲》歌词 Anders Lee、黄伟文
例子(4):你「精」我都「精」,饮杯竹叶青。「竹叶青」广告语
把同韵的字有规律地配置在诗词等韵文的句尾。各句押韵的字叫做韵脚或韵字。押韵是诗词等韵文的语言特点之一。其主要作用是使声音和谐优美,吟诵顺口悦耳, 便于记忆流传。“韵”和“韵母”是两个并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谓同韵,指韵腹相同或相近的韵母,如有韵尾则韵尾相同,韵头可以不同。为了便于押韵,人们把同韵的、可以相押韵的字归纳为若干韵部,根据现代北京语音的音系归纳的韵部,最常见的有十八韵和十三辙
详细介绍 baike.baidu/view/6450
希望能帮到你,。。。

问题三:诗词平仄押韵怎么回事?怎么学 ?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⑴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⑵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律诗的平仄及词的平仄中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象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已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已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 -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就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问题四:求解:古诗对子中的押韵和平仄是什么意思? 押韵指对子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an,ang,en,eng……平仄指对子中相对的字的平仄相反,字在古代读音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即现在的1、2、3、4声,但有些读音古时与现在不同。

问题五:七言律诗的平仄押韵 感觉上还是相当有意境的,一下说说几点问题吧。
首先,韵脚存在重大问题,a、an、ang多次换韵,是律诗大忌。
其次,对仗问题,律诗颈联必须对仗,而其他要求则宽松些,单从词性对偶这点来说,首联对仗最为工整,而颔联、颈联都有瑕疵。(颔联缱绻与音弦对不是非常好,而颈联的虚年的“虚”不能对上青莲的“青”),不过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接下来是大头,平仄。
本诗的平仄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按照首句平起平收式,平仄应该如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而平起平收式的七律中,格律中出了首联对句和颈联对句之外,一三字都可以不论。
如此,我就稍微改改。
田田荷叶挽云纱,采采莲蓬揽月华。
倩影婆娑舞梅曲,微波荡漾奏平沙。
氤氲霭雾萦青翠,缱绻涟漪锁赤花。
蛙和蝉吟风浅唱,茕茕孑立影只暇。
表示我尽力了,解释一下我所改的吧。
改后的诗首、颔、颈联对仗。
首联根据一三不论,合平仄。
颔联出句仄仄平平仄平仄,采用了五拗六救的手法,合平仄。梅曲、平沙指《梅花三弄》和《雁落平沙》,是古乐曲,故而算是对偶吧。
颈联合平仄,这句中,缱绻表达水和花很紧密的样子,赤花我觉得有些奇怪就是了。
尾联合平仄,最后的影只暇表示只有一个影子徒劳闲暇却无人相陪的意思。
楼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再改。
大概就这样了,水平有限,欢迎讨论。

问题六:关于诗的格律与平仄压韵 古诗(词先放一边,待会来说)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其时
间上大概以唐代为界,即唐代以后(包括唐代)形成的诗体称为
近体诗。其中古体诗只要求压韵,不讲究什么格律。而近体诗对
韵和平仄有十分严格的要求,这就是格律。我今天并不想解释什
么是格律,写起来篇幅太长,有兴趣的去我主页上看。我只想谈
谈我们今天对待格律的态度应该怎样。
我个人认为格律的产生纯粹是为了声律的优美动听,讲究格
律的诗读起来大都婉转悠扬,起伏跌宕,荡气回肠。这对于更好
的展现诗歌主题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这也是古代很多优美的诗句
得以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读读这些诗句吧,之所以这么朗朗上口,格律功不可没。所以学
着按照格律写诗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但是,格律并不是束缚我们作诗的“上方宝剑”。那种认为
写诗就非得合格律,不合格律就是糟粕的思想是要不得的。
其一,合格律的诗可以有优美的声律,并不是说不合格律的
诗就一定没有优美的声律。例如:
千山鸟飞绝,万境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此诗多有不合格律的地方,但读起来照样悦耳动听。
其二,如果格律和内容相冲突的时候,务必要以内容为纲,宁
可舍了格律也要保全诗句所要表达的确切意思。如果为了格律而摈
弃内容,那简直是本末倒置,整首诗就彻底的废了。在红楼梦里林
黛玉有这样一句话“若是真有了奇句,便是平仄虚实不合,也是使
得的”。古人尚如此,况于今人?不过此处要申明一点,如果写诗
只要不合格律就说是和内容冲突了,那也是断然不可的。其实有时
候我们是可以在不损害内容的情况下去适应格律的。那种不求甚解
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写作态度。下面举一个为了内容而放弃格律的例
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首句与二句在相同的位置上都出现了“黄鹤”,这可是律诗的大忌。
然而谁都看得出这“黄鹤”二字是断断不能改的。三、四句也分别
出现了六仄,三平调的无格之作。可为什么此诗仍能脍炙人口,久
远流传呢?所以奉劝大家“格律为我所用,我不为格律所害”。
其三,既然作格律诗有一定的难度(反正我是作不好),而古
诗中又本来就有古体诗这样可以只求压韵的体裁,对于入门来说,
写写不合平仄粘对的古体诗或许也没有什么不妥。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最近有些文友写古诗连韵也不压,这恐怕
不大好。韵本身就是古代诗歌最大的特点,没了韵恐怕就不能叫古
诗了。或许有人要说,为什么一些古诗词读着也不压韵。那是因为
古音和今音不同的原因,这些诗词在古人读来就是压韵的。比如
“斜”字古音就读作“xia”。
对于词,也是要讲究平仄的,而且,词谱规定平仄是什么就是
什么,不同的词牌没有完全统一的格律要求,它们的平仄格式和压
韵的位置都自有规定(当然,词的格律还是和律诗的格律有些关系
的)。词和诗不同,词牌种类繁多,可以千记。而诗相对来说就要
单调得多了。所以如果能尽量龛合词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些特殊的要
求,可以使得这一词牌的词有共同的风格,这也别有一种味道。也
就是说词的格律除了声律上的优美外,还有呈现词牌特征的作用。
由于我涉足诗词时日尚少,所诉内容难免捉襟见肘,还望有识
之士不吝笔墨多加批评指正,天涯感激为怀。...>>

问题七:七言律诗平仄押韵 怎么排 5分 平仄和押韵都有问题,改后基本就是重写一首了。
平仄韵不通押,“久”、“铸”都是出韵的。至于平仄,你这首用的七律平起首句入韵格,自己对照查吧。

问题八:七言律诗怎么排平仄押韵 你的这首诗为七言首句仄起平收式。仄起看第一句的第二个字“把”,收就看“红”。缘是十五删的韵。
平仄规格应该为: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押平韵
⊙●○○⊙●△,◎○⊙●●○△。◎○⊙●○○●,⊙●○○⊙●△。
⊙●◎○○●●,◎○⊙●●○△。◎○⊙●○○●,⊙●○○⊙●△。
谁把清茶煮落红,谁把真情续旧缘――“把”改为“将”。“情”改为“爱”。
秋凤拂柳送惊鸿,月照无痕鸣孤雁――“凤”改为“风”。“送”“催”。“孤”改为“宿”,“雁”改为“蝉”。
古今难堪是离愁,天下谁人不低头――“今”改为“往”,“是”改为“唯”,“天下谁人不低头”改为“人间哪个未曾潸”
愿将昔情梦楼,举杯酒代尽余欢 ――“将”改为“凭”……
谁把清茶煮落红,谁将真爱续旧缘?
秋风拂柳催惊鸿,月照无痕鸣宿蝉。
古往难堪唯离愁,人间哪个未曾潸?
愿凭脉脉鸳梦,杯酒聊承人尽欢。
――――――――――――――――依米陋见,随君采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