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寻根文学的论文?

期末论文

第1个回答  2012-06-21
浅论寻根小说所寻的“根”

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它产生于国内不断高涨的“文化热”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拉美魔幻主义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寻根文化思潮的出现也是新时期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寻根小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寻根”思潮中出现的一种创作现象。尽管它在新时期文学发展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由于其内涵的模糊和不确定性,迄今尚无一致的说法。简单的说,“寻根小说”是指旨在对中华民族和民族文化底蕴进行重新认识和反思的小说。然而,寻根作为一种思潮,它在有着共同的趋向于追求的同时,由于对“根”的理解的不同,寻根小说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呈现出的复杂的多样性。那么寻根小说所寻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它所寻的“根”又是什么?
同样从审美表现形态和主题意向上来说,寻根小说主要分为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宗教文化寻根小说、自然文化寻根小说和地域文化寻根小说。而从这四方面来说,寻根小说所寻之“根”各有各的不同。
中西文化冲突造成了历史文化寻根小说的寻根意识,由于“五四”和“文革”导致了民族文化的断裂,从而影响了文学走向世界的步法。因此,他们所寻之根首先是传统的文化哲学观,主要反映在对传统文学文化的追寻上,而他们认为寻根小说首先要做的是将当代文学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自觉的“续接”起来。历史文化寻根小说反映的大多是现代人的生活,但它主要表现的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生活中所激起的悠远的回响和民族精神深处的震荡,意在指出无论有着多么沉重的历史重负,传统文化精神依然在我们生活中并影响着我们的民族生活流程。其中主要反映在儒道两大思想体系历史文化在当代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如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对老庄思想的当代阐释;王安忆的《小鲍庄》和郑义的《远村》、《老井》对儒家仁义思想的思考。《棋王》中王一生的道家文化特点:无为而无不为;超脱与知足;吃的自然行为与棋的超脱无为的生命之道,表现出外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与内在的心境世界-----对乐观的强调、对超脱的反思;《小鲍庄》中通过捞渣这一仁义的象征表现伦理与权力、物质实力的冲突,反映对儒家文化的探讨。
文学从来没缺少过宗教文化的影响。而苦难后的人们在宗教中寻找慰籍,为宗教提供了发展的土壤,作家的精神失落和宗教的现实批判性和其提供的新的审美经验使宗教文化小说得以发展。因此灵与肉的永恒冲突成为寻根小说的寻根意识,“灵魂将何处安放?”的人生之谜是宗教文化寻根小说的深沉叩问,信仰成为文学追寻之根。在当代的物质欲望强烈冲击下,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定力彻底摧毁,灵魂无处皈依让人的精神陷入巨大失落,迫切寻求生命的意义。而宗教文化小说大多描写一些非常态的人物及其行为方式,具有较强的隐喻性和整体象征性,有着对当代文化的批判与对更有内涵的生命精神的向往。如韩少功的《爸爸爸》采用魔幻主义手法通过丙崽这一形象,探讨了其与阿Q的关系,与鸡头寨人的原始思维,表现万物有灵观念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荒诞与混沌等民族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在楚巫文化中探寻中华民族的原始观物方式;张承志的《残月》、《心灵史》通过对伊斯兰教文化的寻找发现的“念想”的力量。
自然文化寻根小说的寻根意思指向人的生存之根,是向人的自然之根的回归,亦即是回到没有权利、金钱、政治等追逐的感性生命之中,可以说,这是对无文化的原欲文化的追寻,它来自于文明与自由的冲突:社会文明越发达,对人类自由的叔父就越大,被异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它集中表现在对生命力的向往上。自然文化寻根小说多选择原始蛮荒的自然景观或闭塞滞后的人文环境,表现自然经济下的生活,热衷于少数民族、初民或蛮野的“化外之民”的形象塑造。如莫言的《红高粱》、阿城的《遍地风流》、何立伟的《淘金人》、白桦的《远方有个女儿国》都表现游走于正统社会外的人在同严酷的大自然和社会强暴势力的搏斗,在男女两性的自由交往中,也表现了令人赞叹的原始生命强力、生死两由之的洒脱、爱既爱、恨既恨的自由人格。
乡土意识是地域文化的核心,而其在文化寻根思潮中的凸显,是基于以城乡为代表的现代与传统生活方式的冲突。在社会转型期的惶恐中,人的精神家园被持续打碎,使现代人面临着无家可归的精神危机,自然地,那种宁静祥和的想吐家园成为作家们的避难所。因此,其追寻的根是乡土家园的回归,表现了其对现代性的战栗与规避。其小说突出特点是母性形象的塑造,母爱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如《我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和对民间文化的热爱,如张承志的《黑骏马》对蒙古民族传统的心理素质和风俗习性作了真切的描绘和深入的剖析,在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中,在文明与愚昧的冲突中,探索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精神风貌。
文化寻根在本质上是一次艺术的回归运动,在不同的冲突域缺失上表现了对“根”的追寻,强化了民族思绪传统和民间文化意识,寻根作家在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活了我们民族历史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注了我们民族特有的美学气韵和情致。
第2个回答  2012-06-09
没有!嘻嘻,我也想要啊!兄弟,难兄难弟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