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 江城子 渔家傲 武陵春 破阵子 这些的背景 ,解析。还有翻译

所有的都要,我要详细的。我会一一看

第1个回答  2012-06-13
望江南:
  《忆江南》,又名《望江南》,其它名称还有:《江南好》、《春去也》、《望江楼》、《梦江南》、《望江梅》等。 望江南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自唐代白居易作《忆江南》三首,本调遂改名为《忆江南》。 《金奁集》入"南吕宫"。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宋人多用双调。
  格律:
  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中仄仄平平(韵)。

江城子:
  《江城子》宋代晁补之曾将其改名为《江神子》。韩淲的《江城子》中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回棹稳,水西流。”之句,所以又名《村意远》。《金奁集》入“双调”。三十五字,五平韵。结尾有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作七言一句的。宋人多依原曲重增一片。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
  格律:
  【定格】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表示可平可仄,平表示平声,仄表示仄声,韵表示韵脚位置)
  (本是单三十五字,宋人改为双调。)

渔家傲:
  渔家傲,词牌名,双调六十二字,仄韵。北宋流行,有用以作“十二月鼓子词”者。渔家傲也是曲牌名,南北曲均有。南曲较常见,属中吕宫,又有二:其一字句格律与词牌同,有只用半阕者,用作引子;另一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渔家傲》不见于唐、五代人词,至北宋晏殊、欧阳修则填此调独多。《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释义:
  【乐府纪闻】:“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作﹝渔歌子﹞。”按张志和所作“西塞山前白鹭飞”一词,亦名﹝渔父词﹞,其调之曲拍,不传于后世。而唐宋词人,又多有﹝渔家乐﹞之作,其为描写渔人生活之词则同。至范希文乃有本调之创,题义盖与﹝渔家乐﹞无二致也。【东轩笔录】云:“范文正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曲,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王’之词。及王尚书素出守平凉。文忠亦作﹝渔家傲﹞一首以送之。”是此调之创自希文,已可证明;惟所咏则渐涉于泛耳。
  〔作法〕 本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但此三字句亦须协韵。﹝惜香词﹞后段三字句不协韵,实系错误。七言句第一三字平仄虽可通融,故如杨慎词,于后半第三句作仄平平仄平平仄,则非初学者所宜法矣。

武陵春: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又以贺铸词中引用李白《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句,别名《花想容》,双调小令,《填词名解》云:取唐人方干《睦州吕郎中郡中环溪亭》诗“为是仙才登望处,风光便似武陵春”。其名源出东晋陶潜《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语,故名。此调格体,万树《词律》共收二体,一正体,一变体;陈廷敬、王奕清《钦定词谱》共收三体,一正体,两变体,较《词律》多收一体,今从后者。以毛滂词为正体,正体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李清照词为其变体,此变体下阕末句添一字,双调四十九字,上下阕亦四句三平韵。万俟咏词亦为其变体,此变体上下阕除首句外,每句皆添一字,双调五十四字,上阕四句三平韵,下阕四句四平韵。

破阵子:
  《破阵子》,唐教坊曲,一名《十拍子》。词牌名。原曲调已散失。原乐曲出处为唐时龟兹部所作《秦王破阵乐》之节选。五代两宋时期的李煜、晏殊、辛弃疾等多位著名词人为之填词,多流传于后世。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唐太宗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按《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之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