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储君之位,曹操儿子拼得头破血流,司马懿儿子为何从来不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24

相对司马懿的儿子的死斗来说,曹操的儿子那都不算争了,至少没有像司马懿的儿子那样兵戎相见,血流成河。只不过司马懿儿子的斗争发生的比较晚而已。

所谓曹操儿子之间多惨烈的储位之争,很多压根就没有“实锤”,更多为没有根据的阴谋论猜测,加上历来对曹操、曹丕父子篡汉的鄙夷,许多文人便编撰了曹氏兄弟骨肉相残的故事。根据史料记载来看,曹丕对弟弟们大多不错,除了在曹操生前就早夭的那几个外,其他全部封王封侯,一个个尊荣备至。

曹操儿子中真正存在的储位之争也就只有曹丕和曹植,即使这个也没有那么惨烈。因为曹操喜爱曹植文采,故而对其高看一眼,以至于曹植自认为有机会一争,而曹丕感受到危机,双方在各自阵营的支持下为了获得曹操的欢心有过一些明争暗斗(多为暗斗)。最终曹操还是选择了年长且更有治国才能的曹丕。即使这样,曹丕称帝后还是对他多次加封,封到了雍丘王,儿子曹叡即位后最终封为陈王,善终。虽然曹丕、曹叡父子对曹植多有防范,但也仅仅是多次迁徙封地(这在曹魏相当常见),并没有危害他的性命。

所谓曹丕迫害兄弟,基本都是出自小说或者现代人的阴谋论。最著名的三个就是毒死曹彰、“七步诗”、害死曹冲。实际上这三个都经不起推敲。毒死曹彰和“七步诗”都是出自《世说新语》,这是小说而不是史书。并且这两个故事漏洞百出。曹彰是卞太后的次子,曹丕的弟弟、曹植的哥哥,不善权谋但军事能力强。

曹丕称帝后,曹彰确实是在黄初四年进京朝见期间去世,但是并不能证明是曹丕所为。《世说新语》绘声绘色形容曹丕与曹彰下棋,然后送上枣子,曹彰吃后身亡。实际上那次觐见是在农历五月,枣子还没成熟。而紧跟其后的“七步诗”故事就更不合情理。曹丕身为一国之君,就算要杀曹植,也得找个好点的理由,要是让弟弟七步成诗,做不出就杀,太儿戏了,要真这么干了如何服众?《七步诗》同样也不存在于曹植的诗集文集中,实为后人杜撰。

至于说曹丕害死曹冲,则是典型的现代阴谋论。根据只有一句话,那就是曹冲死后曹丕安慰曹操时曹操说了“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说是曹丕他们的幸运,似乎代表曹操本意立曹冲为储,是曹丕害死了他。实际上根本没有的事。曹操这么说只能说是失去爱子后的气话,以曹操的多疑性格,如果真的认为是曹丕做的,即使只是猜测,也不能再让曹丕继位了,毕竟他还有好多其他儿子可以选择呢。

然后就说司马懿的儿子们了。如果只看《三国演义》会有一个错觉,好像司马懿只有司马师、司马昭两个儿子,其实不然,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只是儿子们的斗争没有体现在司马懿在世或者司马师、司马昭在世时,发生时甚至连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都死了。

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在曹魏的权势地位,承袭其舞阳侯爵位,以大将军身份独揽朝政。司马师死后,养子司马攸承袭舞阳侯爵位,但由弟弟接手大将军官职。从司马懿到司马昭,司马兄弟没有出现夺位问题,主要以下原因:

一、不同于曹操生前虽未称帝但已是魏王,距离大位仅一步之遥,司马懿生前爵位舞阳侯爵仅仅是个县侯,这个爵位不值得一争,所以顺理成章传承给长子司马师,再给养子司马攸。

二、司马懿的权势来自于个人对朝堂的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只能靠实力来接掌。只有最年长、嫡出,且长期跟随司马懿执政作战的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才能控制,其他弟弟们没这个本事。

三、作为司马懿的嫡长子,司马师无子,养子司马攸又是弟弟司马昭的亲生儿子。加上司马师死时司马攸才十岁,所以司马师死后无论怎么算都是由司马昭理所当然地接掌。

事实上,虽然当时其他儿子没有参与争位,但这欲望并没有消除。到了惠帝司马衷在位时,发生了著名的八王之乱。而八王中,就有司马懿第四子汝南王司马亮和第九子赵王司马伦。这两个王爷已经是爷爷辈了(司马昭是他们的哥哥,当时皇帝司马衷是司马昭的孙子,也就是他们俩的侄孙),但还没消停。

汝南王司马亮,也算是八王之乱的起因。当时,司马亮身为太宰,执掌朝政,却担心楚王司马玮(惠帝司马衷的弟弟,武帝司马炎第五子)手握兵权,于是要夺其权。导致司马玮盛怒之下被人利用,伪造诏书调集军队杀死司马亮。这也就是八王之乱的开端了。

相比司马亮草草收场,小弟赵王司马伦就狠辣多了。他用离间计让皇后贾南风杀了太子司马遹,又鼓动司马遹旧部及齐王司马冏起兵,废黜并杀死贾南风。诛杀淮南王司马允,独揽朝政。最后逼迫惠帝司马衷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尊司马衷为太上皇(叔公尊侄孙为太上皇),之后大肆封官(狗尾续貂的成语便是由此而出,当时司马伦封官太多以至于高官的官帽上需要的貂尾不够用,砍狗尾巴充数)。

但是下场也很惨,被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讨伐,兵败退位,惠帝复位。而最后将司马伦送上绝路的又是一个兄弟,司马懿的第八子梁王司马肜,他上表论司马伦罪,朝廷遣使者将其赐死。所以,司马懿的儿子们,那斗得才叫狠,真的是你死我活。

为什么司马懿的儿子到这么晚才开始搞叛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晋武帝司马炎对宗室的放纵。他认为之所以司马家能从曹家手里夺权,就是因为曹魏限制宗室,以至于司马家夺权时没有曹家人能帮忙。所以“吸取教训”,给予诸侯王在封国的治权和兵权。有了兵权就有了野心,这些人也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