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突发奇想重温了《我们与恶的距离》,和《非自然死亡》一样不乏社会现实和人生理想的好剧,确实值得反复品味。

这部剧的叙述也绕不过家庭,有人说爱情、死亡、战争是文学史三大经典话题,因为这三者都会将一个无法内化的绝对他者、一种无法掌控的陌生状态强行置入个体的生命。我倒觉得家庭也可以列入其中,一个人无法自我选择、几乎无法逃避的、剪不断的线。

精简一下剧里的家庭关系,笼统分为受害者家庭和加害者家庭。

受害者家庭沉浸在失去的悲痛沼泽中无法自拔 。

加害者家庭深陷谴责和道德的批判而抬不起头 。

受害者家庭的心理是易于理解的,至亲之人因为人为的意外而丧生,唯一能做的便是讨回公道,也就是要求加害者杀人偿命。

一开始我也并不理解王赦律师,为什么要一而再再而三地为加害者辩护,要求人们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理解了又如何?更何况打开精神疾病患者的内心并不容易,剧里的李晓明在死刑前都未能真正地说出自己的行为动机,正常人难以理解这种“想做大事”、“知道是犯罪,但就是想杀人”的冲动。

后来他说加害者也有人权,国家需要法治的话点醒了我。 死刑是必须的,但只有死刑,治标不治本 。这算是题外话。

不排除这部剧为突出人性的美好,将李晓明的家庭简单化、淳朴化。李家人都是心底善良的老实人,自他出事后一直活在不敢见人的阴影下,他的父亲用酒精麻痹自己,母亲终日戴口罩出门谋生,妹妹不敢上学,两年后踏入社会后回家需要偷偷摸摸,哭着说“五十年只有我一个人在外面笑,我凭什么可以笑,被哥伤害的那些家人,他们还可以笑吗?”家庭的裙带关系在此刻显得多无力。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

家庭的影响是隐形的,伤害是显性的,用显性伤害是可以评估隐性伤痛的,但这并不等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就一定有责任,因为显性伤害也分内外。

一个人在家庭外受到的伤害未必会在家庭内分享,在家庭中他所扮演的角色或许是搞怪的、开朗的,内心深处确实反社会的,当然这样的例子有些极端。这些剪不断的线,实质也仅仅是血缘关系,家庭教育是人性格的基础,也离不开外界的塑造, 社会关系相比小家庭里连接的线更加错综复杂 ,追寻一种想法的产生,可以溯源至几十、甚至上百人。精神疾病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

自然是有许多加害者的残暴性格源于家庭,但片面地要求加害者的亲属受到同样的谴责,终归是不公平的, 要求在家庭关系上没有选择的人承担没有选择的批判,是无理的 。

谈谈被害者家庭,用同理心看待他们是残忍的,不用同理心看待是冷漠的。

因为剪不断的线巩固的情感关系,在一个家庭里是无处不在的,从可以唤醒无数回忆的物件,到不可克制的想念,都是他们走不出悲痛的原因。

要求 受害者家属的原谅是可恶的 。

是否原谅是其亲属的个人抉择 ,站在旁观者角度,甚至是加害者家属方希望获取他们的原谅是可恨的,在原谅和不原谅间的挣扎,仅会进一步加剧这种伤痛,如果说一句原谅能够缓解加害者亲属的愧疚,那么这样的原谅不如说是表面的,是对方缓解痛苦的一种心理手段。像李爸爸李妈妈亲自照顾受害者的行为,比言语更加有力。

其实不论怎么讨论这两方的心理,都是无用的,伤痛并不会因讨论而改变,它是 直接的、不容思考的。

但站在第三方的人应警惕的是, 永远不要站在道德的至高点,评判任何家庭关系,因为任何人都无法理解一个小家庭中,那些联结的线里的情感和回忆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