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唐玄宗曾专门演唱的梨园,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是陕西民间乐人,秉性慷慨,所作《秦王破阵曲》,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安禄山叛乱后,梨园子弟各奔东西,“秦腔”遂与民间乐舞结合,形成民间“秦腔”。其后,秦腔受宋词、元曲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日臻完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将秦腔“西调”(同州梆子),作为军戏演唱。清乾隆年间(1736--1795),秦腔流传于至北京:“秦优新声,有名乱弹者,其声甚散而哀。”(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秦腔开始盛行,足迹几遍全国。在陕西省内,发展成东、西、中、南四路。东路秦腔,又称东府(同州)等地,唱腔音调与山西蒲州梆子近似。西路秦腔,又称西府(凤翔)秦腔,流行于陕西西部凤翔、宝鸡、岐山、眉县、陇县一带。南路秦腔,又叫“汉调桄桄”,主要流行于陕西南部汉中、安康地区,由老秦腔向南流行演变而成。中路秦腔,以西安为中心,又称“西安乱弹”,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东、西、南三路秦腔均近衰亡,“西安乱弹”起而代之,流行于陕西各地,表演形式朴实、明快、夸张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