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我对“彩礼”这个东西的理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3
说到彩礼,首先自报家门,利益相关,本人已婚三年,定下结婚这件事之后,收到“天降”彩礼一份。至于数额么,如果被人偷了,应该会被刑法认定为“数额特别巨大”这一类。为什么说是“天降”呢,因为完全没料到,一大笔钱砸下来,使我蒙圈后陷入了沉思。

我从小生长的环境,接近于草原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混合体,属于比较边缘和小众的文明类型。因此,彩礼这东西,就像量子力学一样是个遥远的传说,字都认识,但具体是什么意义,一概不知。后来上大学、读研,大家都是学生,也少有结婚的,而且那时候我利益不相关,更是没怎么有机会接触这个概念。直到我决定跟男朋友结婚,然后突然被“天降”彩礼砸到,我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它存在的质感。那感觉,怎么形容呢,就好像你只知道“量子力学”这四个字,却突然收到了量子力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茫然,惶惑,反正不是什么令人舒畅的体验。

我不是什么被养在温室里的花草,不是未经风霜且满脑天真烂漫,更不是有情饮水都饱,对于婚姻的本质是一场为了共担风险和节约生活成本的交易这一点,我完全接受。只不过结婚前的二十多年里,完美错过了有“彩礼”参与的婚姻交易行为,也完全没有设想过这交易会被直接用现金结算。显然,“买卖”双方,缺乏基本的相互了解。后来的这三年,因为对该主题刻意的关注,我才发现“彩礼”话题在社会上的热门程度远超想象。

彩礼的存在,显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作为促成婚姻契约的达成的一种工具。它让我首先想起的,是许多年前的支付宝,还有购买昂贵商品时缴纳的定金,那是为了降低不确定性、为买卖双方提供心理安全保障而存在的东西。那这种不确定性又是从何而来?为什么需要这样一笔“数额特别巨大”的现金来作为保障呢?几年前我是不太明白的,而现在,我约莫品出点儿味儿了。

首先,有一个默认假设是,婚姻中有一方是利益受损的,或者说,遭受利益损失的风险更大的。像是“没心没肺”、“始乱终弃”、“婚后就像变了一个人”这类带有怨气的说法,针对的一般都是男性,那么显然大家普遍认为女性是那个更容易遭受损失的。事实上呢?好像大部分情况也确实如此。至少,这是一个重要变量。仔细回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类型的婚姻中,彩礼是否存在,以及数额是否巨大,跟女性靠自己本身能够担得起多少风险有着某种正相关。比如我老家内蒙古中东部、东北三省的大部分地区、山东沿海工业城镇等,要么压根儿没有彩礼一说,要么就只是象征性的、一点也不大的数额。而更加发达的东部沿海和珠三角地区,人们大概对这个概念也跟我一样陌生。历史包袱越少、经济上越发达、整体受教育水平越高、工业化程度越完善的地区,男性和女性的抗风险能力就越接近。这个时候,就没有必要为了补偿那稍高一点点的遭受风险可能性,而开出数额巨大的彩礼要求了。

其次,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让我们很多人快速迈入了陌生人社会,这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确定性迅速加剧。人与人之间,不但有最基本的信任,更是有最起码的不信任,亲疏远近,各有不同。婚姻幸福,需要双方彼此有充分的互相了解。然而,了解一个人需要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每获得一个比特的可靠信息所需要付出的代价都不小,最起码也需要你很多时间和金钱,更需要你精炼多年培养的判断力。那这么难的事儿对于疲于奔波的当代青年要怎么才能实现呢?答,实现不了。但是人无法承受自己什么都不做就躺倒认栽,总得做点什么,心里才能有底气。于是,便想省了自己赔上精力、时间、金钱,也没那工夫刷经验值,不妨直接诉诸于某些仿佛能表征个人信用的东西,比如学历、财产、家庭社会关系等等。然而,这些东西好像也不是那么可靠,因为它们几乎是一个人的顽固属性,不是那么容易拿出来分享的。而且对于过得相对不太好的人,这些东西也莫得。如此一来,不妨让通常被认为是遭受损失可能性更低的男性一方,交付出一笔沉没成本,这比所谓的“一颗真心”更有约束力。于是乎,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一切纷繁复杂的过程简化为一个数量的货币符号,大家都省心了。然而,真的省了吗?化繁为简让人承受的认知负担小了很多,能有效治疗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但是,压缩过程也会让信息丢失,认知片面化。而婚后,大家毕竟活在非常具体的柴米油盐里,当初大而化之忽略掉的信息,会不会返回来让人连本带息还债呢?

以上就是我对彩礼这个东西的核心理解。当然,我也知道这么多年发展流变,很多地方的彩礼早已经变了味道。有的地区,彩礼正在逐渐消亡,但人们对确定性的追求恐怕更有甚之,取代彩礼的东西,只怕是更加昂贵。而有的地区,彩礼演变成了媒人群体操纵婚姻市场的可靠工具。还有的地区,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男性在婚姻市场上处于绝对劣势,与其说彩礼是为了补偿另一方,不如说是为了快速达成契约抢滩登陆而支付的交易手续费(我收到的那份彩礼,应该就有这种目的在里面)。

最后自曝彩礼的结局:我母上大人对彩礼稍微惊讶了一下后,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给了我同样金额的“婚姻生活启动金”。而我收到的那份,依然是我老公账上的财产,不影响我俩生活费基本均摊的基本方针。后来,我学习理财,老公的那笔钱,也由我管理统一投资了,我似乎变成了他的基金经理。

再补一个我个人相对感性化的观点。对于彩礼,我个人的态度是不想要,但是也不坚决拒绝,因为对于关爱儿子的父母来说,那种“搞不清楚准儿媳想发什么大招”的焦虑,其实是难以承受的。而对于其他情况下的彩礼,我态度中立。毕竟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非常具体的环境里,具体到同村的老乡都未必能感同身受。对于缺乏任何保障的真*无产阶级来说,那是人生中最能提供确定感的东西,也是最能保障自身安全的东西,而且交易双方愿打愿挨,合理合法,凭啥不要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