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 写作:如何把事件写出波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文似看山,文章曲平起伏,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等等,说的就是文章情节的曲折摇曳。文章若一味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变化,像流水账, 那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如何才能使自己笔下的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呢? 只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我们就能在笔下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显示出一定的波澜。

在写复杂记叙文时恰当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能够使读者产生一种对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紧张的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写作时可抓住读者的这种心理,在文章开头或情节展开的关键时刻运用各种手段造成神秘感,比如“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先写结局后叙过程,先写问题(事件)暂后交代为什么(背景介绍),或者借助间接描写,或“犹抱琵琶半遮面”,等等,就会让读者产生一种非看下去不可的强烈冲动,从而获得引人人胜的效果。再比如: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天下就有许多巧合的事,巧,要巧得出入意料;合,要合乎事理合乎人之常情,就是既要让读者感到意外吃惊,又要感觉结局本该如此。

就是利用人物间的一次或多次误会,并且又不急于解释,于是一波连一波,推进事件矛盾复杂变化,造成情节的不断展开,最后误会解除。有时还可以是一个误会刚刚消除,一个新的误会又产生,而且误会之间都有前因后果的联系,形成连环误会。误会法的巧妙运用,使文章如山上看山,一峰背后又耸一峰,美不胜收。

“抑扬”本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在写作中则指作者情调先低沉后高昂、观点先含蓄后显露、笔力由柔变健的控制和运用。可分为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和抑扬交错三种。先抑后扬或欲抑先扬运用得体,就会造成如同平缓的水流突然跌人深岩,随即激起千朵浪花的效果。这种手法的运用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首尾正反照应,而且曲折生姿。抑扬交错的写法更使行文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生动感人。

当然,还有倒叙法、补叙法、夸张法等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的得体运用都能使事件或故事收到慑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实战演练】
(1)请以《相处时难别亦难》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
(2)请以《笑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
【写作导引】
题(1)是写人写事的,要写出波澜起伏、变化过程,不能平平淡淡地说一件事,轻描淡抹写一个人。如何设计出跌宕起伏、跳跃转折的情节来,这就要把握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即两个“难”字。相处时困难离别时也困难,这题目本身已有了曲折。这就既要表现充分的理解、深深的依恋,更要表现彼此的误会、尖锐的矛盾;要写得跌宕起伏,并给人一定的启迪。
题(2)是写“笑声”的,如何使“笑声”曲折有致呢?看来不写误会、矛盾,甚至哭闹之类的变奏曲是曲折不起来的。事情可以是发生在同学间的、家人间的,可以是自己经历的、耳闻目睹的,结局是大团圆,更好。

“新闻,新闻,据本台最新报道。我们的班主任要换了!怎么样,英语本子买多了吧?哈哈……”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班的“万事通”窜进了教室,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个重大新闻。顿时,教室里犹如刚烧开的水沸腾起来。这是怎样的一种热烈气氛啊!乍听这一消息,我的心里也掠过一丝兴奋,但这丝兴奋很快便被一种无名的失落所替代。真是相处时难别亦难呀。
此刻.班主任的一招一式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在我眼前显现……
“你.竟敢抄作业?”犹如一声炸雷在我脑后响起。接着,便是“嘶嘶嘶”一阵乱响,我后面那位仁兄的作业本子霎时间化成了片片飞蝶。班内鸦雀无声,我的心“咚咚”跳个不停,要知道那位抄的正是我的作业!我吓呆了,灵魂似乎已经出窍。等回过神来的时候。那招祸的作业本亦已飞到了我的桌上。“重抄两遍!”老师从牙缝里摒出几个字来。这是发生在开学第三天的事。我当时真的很疑惑。那同学抄的并不是什么别的作业,只是课文里面的词语,抄书上的跟抄本子上的有什么两样?这便是我们班主任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大概也是我们师生不谐和的第一粒种子吧?我想。班主任是体育老师,同学们本以为她只是一个尚武之材,没想到她在别的学科中竟然也那么“酷”。初一的Endish是她的拿手好戏。每天晚上她总会把一些同学留下来亲自指教。噢,对了。我们每个人都备有一叠英语本,那正是为班主任所准备的。只要你英语默写有一次不过关,那么,你的手指头就有得罪受了。一星期下来,手臂力量可以大大增强。真可谓一举两得,又利于英语又利于体育。初中数学,似乎也是她的强项。凡考试成绩在70分以下的便成了她当然的学徒。而一旦成了她的学徒,你每天便享有了与星星相伴着回家的“优待”。
随着时间的推移,班主任的“暴政”似乎与日俱增,同学们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强烈了。学校这次换“帅”,一定程度上也许是为了照顾同学们的情绪吧。可是.这种因换“帅”而带来的兴奋并不持久。同学们一个个相继安静下来,连“万事通”也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脸上分明写着一丝茫然和失落。看着黑板上方的那一张张奖状,还有那似乎已经扎根在我们教室的鲜艳的流动红旗.想到每次考试我们班都是全年级第一的荣耀,我的脸开始发烫:这一切之中,班主任老师付出了多少心血啊!
老师,如果你知道教室里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幕,也许你的心里会涌起阵阵悲哀;其实,我们的心里又何尝不充满着愧意?有人曾说,世界上各种各样的爱,其实,都可以归为两类:一种是严厉的,一种是温和的。爱的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无私的。老师,您为什么不能让两种爱兼容呢?那样,您会在秋季收获甜蜜;我们会在夏季享受清凉。

【病文升格】

我们一家三口人:爸爸.妈妈,还有我,就像一架三弦琴,每天奏着欢乐快活的圆舞曲。可是.自从爷爷去世,奶奶搬到我家以后,我家的笑声就逐渐消失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时时在妈妈和奶奶之间跳动。 (开篇先用一个比方渲染三口之家温馨和谐的气氛,暗点“笑声”,“可是”一转,再用比方,为文章设一悬念。)

不知怎的,妈妈容不下奶奶.奶奶似乎也看不顺妈妈。同在一个屋檐下,谁也不搭理谁,总没有好脸色;要不,一天到晚不是碗响就是瓢响。搞得我也活泼不起来。 (写我的观察和猜测。“容不下”、“看不顺”点出了“笑声”消失的原因。简笔写神色、动作不对劲,家里空气紧张,而“我也活泼不起来”,既是写实,也是从侧面再一次写“笑声”的消失。)

快过年了,大人们都忙着孝敬自己的长辈,我妈妈也不例外。一大早就给我200百元钱,叫我吃了饭给外婆送去。我妈妈一向很孝顺外婆,人们都羡慕我外婆有福气。但我奶奶却被妈妈遗忘了。我望着奶奶的房间,灵机一动:反正外婆还有舅舅姨娘孝顺,有钱花,我给奶奶送去。我揣着200元钱,等妈妈上了班,敲开了奶奶的房门。我对奶奶说:“奶奶,快过年了,妈妈叫我送点零用钱给你。”奶奶先是一愣。随即一把拉过我,很激动似的说:“我的乖孙女,奶奶不缺钱,有你妈妈这份心,我就很高兴了。” (出一险招,幸亏奶奶没收下,真是无巧不成书,否则没法向妈妈交代,且使奶奶和妈妈的关系更紧张。这是巧合法,但是这一情节来得唐突,前面缺少铺垫和过渡。)

妈妈下班回来,问我钱给外婆送去没有,我说:“外婆说我们家要盖楼房,她有钱,又让我带回来了。”妈妈笑眯眯地接过钱。此时,我的心里舒坦极了,好像刚完成了一次壮举。 (“移花接木”式的“调包”行动,表现了“我”的机智和成熟,这是追回“笑声”的一次“壮举”。)

有一天,妈妈夜间突患急性肠炎,需要找医生看,但她已疼得不能走动。我望着窗外乌黑的天空,不禁打了寒颤。妈妈脸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滴。我的心痛极了。我只好叫醒奶奶。奶奶一听我说妈妈病了,立刻起床,不顾自己体弱,出去找医生,又替妈妈买药,帮妈妈端水服药。之后,在妈妈治疗休息的日子里,奶奶照顾得无微不至。妈妈被感动了,终于喊了奶奶一声“妈——”,奶奶“哎——”的一声应答着,满是皱纹的脸顿时像一朵绽开的金菊。我的心快要飞出嗓子眼了。两只小手禁不住地舞了起来。

(真可谓“无巧不成书”。爸爸出差、天空乌黑之时妈妈突患急病,非奶奶“出山”不可。第一次美丽的谎言,驱散了奶奶对妈妈的成见,如果妈妈对奶奶的成见得到冰释,那么“笑声”的再次回归就大有希望。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妈妈和奶奶和好了,老天成了“我”追回“笑声”的壮举。全段文字以叙述为主,笔墨经济,记事完整。本段煞尾处的一个特写镜头,写得很棒,朴实的叙写和精当的描写有机结合,真实可信,让人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

(一家四口人,才出场三个,爸爸不在家吗?这里应交代清楚。)
从此,我家的笑声又飞扬了起来。我们一家四口人——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似乎都成了出色的琴师,指尖上始终跳跃着和谐甜美的音符。
(结尾处巧妙地照应开篇,点明题目,且富有韵味。)

【总评】
本文的成功,要归结在小作者很会做文章上。突出表现在:
(1)情节处理上做到了尺水兴波。从“笑声”的“有”到“无”,再到“有”,一波三折,引人人胜。
(2)结构安排上做到了双线串珠。一是以“笑声”为明线。一是以“我”的活动为暗线,两线交互进行,推动文章的发展。
(3)巧妙运用巧合法。擅自作主给奶奶钱,不料奶奶激动得不要,这就成全了小作者美丽的谎言。妈妈不早不迟,偏偏在那个风高月黑的夜晚里生急病,给了奶奶“表现”的机会。因为前面已有了“媳妇给零用钱”的铺垫,婆婆对媳妇“照顾得无微不至”也就可信了。
当然,本文成功的另一点,也是重要的一点,即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叙述、描写,都能做到准确恰当。特别让人觉得了不起的是,小作者的语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特色,朴素的叙述中蕴藏着夺人的力量。从严格意义上说,全文几乎不着一字于议论和抒情,但启迪是那么的深刻,感情是那么的真挚。当然,本文在垫铺过渡处尚显不足。

【总结、反思】
写出事件的波澜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想象和描摹能力,也反映出我们是否具备细致观察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但学生写作练习中多是平铺直叙,轻描淡写,不能准确表现丰富多姿的生活面貌,更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章情节曲折起来常常顾此失彼,缺少必要的设伏暗示,叙述描写中显出生硬编造甚至不可信的刀斧痕迹。
比如《笑声》就有两处缺少铺垫和交代。如果在写“我”自作主张把钱送给奶奶前加上“我很留恋我家过去的笑声。我曾想寻回这笑声。但是,我是小辈,对长辈们的事,总觉不便过问”之类文字,就能一面明写“我”的矛盾心理,一面暗为下文写“我”给奶奶送钱交代动机,表现“我”对温馨欢乐家庭的向往,对“笑声”的急切期盼。
再如,在写奶奶为妈妈找医生之前若有“爸爸出差不在家”之类的文字作交代,读者就不会发问“你爸爸呢?”也使文中“我们一家四口人——奶奶,爸爸,妈妈,还有我”的四个人都有了着落和照应。因此我们平时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1.题目: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情。
要求:(1)叙事要有急转和剧变;(2)富有积极性和可信度;(3)800字以上。

2.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照要求作文。
我们一方面对自己说对人要有爱心,爱人如已;一方面在外头又怕跟陌生人说话。
我们一边叹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边又不愿意帮助迷路的孩子、摔伤的老人。
我们一方面痛感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人类资源的日益枯竭;另一方面却又对恶化环境和浪费资源的现象熟视无睹。
我们的借口是:怕自己被坏人骗了;怕自己与麻烦事或麻烦人惹上关系……
这则材料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生活的矛盾”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