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需求到原型,揭秘概念设计过程(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你的界面原型怎么来的?如何从需求分析到界面原型?我原来用的是设计沟通法:分析用户角色使用流程,构建用户与系统对话流,从界面布局字段开始去假想使用过程,逐步累加原型内容。这种从对话流到搭建结构的方法对于小型需求分析够用,但对于稍大型功能需求则容易陷入细节。那么大型功能需求该如何从需求到功能架构到原型?介绍一种概念设计方法。

1、什么是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理解事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将自然原始事物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具体的不断进化的过程。也是将需求转化为原型,将头脑中的想法转化为界面线框图的过程。

其作用是将感性的模糊的设计经验转化为可见的理性的设计过程。又因其从粗到精到特性,所以优势是从上到下整体把控需求。

2、概念设计的过程

初始需求通常以流程图或文字描述呈现,第一步获取材料:从中抽取实体、对象。第二部分析:分析整个业务的运作流程。第三步整理:结合材料的重要程度,与业务的时序划分物理空间的大小与时序。第四步细化:每个空间的元素的内部再按如上流程循环整理分析,通过用户绩效与可用性评估达成满意效果后可停止。每一个步骤都可依据实际情况调整顺序。

2.1、实体属性对象分析

从需求文档中分析可能包含的实体并列举可能的属性—将实体抽象成对象并找出对应的操作。一个大型功能包含多个对象,对象可以实例为多个实体,一个实体包含多个属性。对象的重要程度体现为信息架构,对象的方法体现为操作按钮,实体属性体现为界面字段。

2.2、结合材料的重要程度,与业务的流程划分物理空间的大小与时序

把界面平台比喻成一个空间有限的房子,每个房间如何划分,摆放什么就是拿到材料后需做的事情。空间分为四种:

——同一空间共存无互斥,比如房间的沙发与椅子可随机坐一个,界面表单可随机填写。

——同一空间共存但互斥,比如tab一次只能打开一个。

——不同空间时序上互斥,比如弹框,从上一界面打开,必须关闭后才能操作上一界面内容

——不同空间不互斥比如分屏功能。

了解界面空间特性后,结合材料与业务流程,提炼出重要、频率高的内容着重分配,比如更大更前更明显。

2.3、细化物理空间,配合用户绩效检验分配空间产生的效果。

概念设计从上到下,从粗到细,重复上述过程将一份材料拆分为4再到8的过程,最后拆分结果就是具体的界面原型。最后使用如下用户绩效方式评估可用性。

用户绩效,是指用户如何认知事物的过程与行为,这过程反应了用户效率与产品可用性。简单理解大概是这样的过程:理解——我在哪——我可以去哪?——我到了——怎么做呢?——下一步呢?。

——心理模型与理解力 :如果你了解他,就可以使用它。首先要读懂每个控件的语言,明白某组控件想表达的概念,是否与你心里已认知的事物一致。一致则能理解,不一致则费解。如淘宝的购物车与超市的购物车概念一致,用户易理解。

——位置感知 是指能意识到我们在哪,周围有什么,从所在位置到目的地位置到能力。如果你知道自己在哪,你就可以到达目的地。你距离目标多远?当前界面是否标识所处位置,意味着你是否迷路。内容越多标记位置方式越多越具体。

——视觉搜索效率 是指浏览屏幕寻找特定目标的感知过程,过程中其他非目标元素都是干扰。如果你能找到自己所寻找的,你就可以完成目标。犹如茫茫人海中找人,如果你可以看到他,你就能抵达他的位置。内容越多越无序越不突出越难找,内容越小越有序越突出更好找。

——操作负荷 是指与产品交互的一部分的操作中,我们所花费心理或物理资源的投资。如果操作的越少,花费的精力越少。物理空间越少,对应的路径小,越容易操作。

——工作记忆负荷 是指与产品交互时用于存储和检索所需信息的短时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缓存资源。

以上为概念设计的过程,将不可言传的设计过程通过分析需求的实体对象任务流,到分配空间,再采用用户绩效验证。分析、实施、验证,逐步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下一篇想用实例来实践这过程。

参考书籍:《交互系统新概念设计》

推荐阅读:从概念设计到信息架构http://www.uml.org.cn/zjjs/200910222.asp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