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怎样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度之我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余教授还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作为一名青年历史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本人感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的有效参与是教学有效性最为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

今年本人上的《百家争鸣》一课,在校第二十二届“新秀杯”优秀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了一等奖,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肯定,认为本课的学生有效课堂参与度很高。

下面本人结合教学的实践情况,针对如何提高学生历史课堂有效参与度这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本人认为关于提高学生历史课堂有效参与度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课堂导入。

导入,顾名思义,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意思.所以导入一开始就要做到“抢耳”、“抢眼”、"抢心",用最短快的形式,达到破解主题,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效果.英国教育学家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导入语就是引起学生对知识点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导入语运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气氛和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因为开头好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住,由无意注意迅速转移为有意注意,思路就被打开了,思维活跃了,出现了良好的教学气氛,学生就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本人在备《百家争鸣》这课时,采用的是音乐导入。

在学生进入教室候课的时候,我就播放了孔子十分欣赏的韶乐,当优美动听的韶乐响起来时候,学生都安静了,细细的聆听。

这样的方式可以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开课就被一种情绪所感染,达到气氛活跃、情境交融的目的。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会学知识,理解情感,达成目标。

此时,我再讲述“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滋味”典故,激发学生探究如此美妙的音乐产生的时代背景如何,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调动学生感性认识,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历史情境。

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

为课堂的进行顺利拉开了序幕。

其实历史课堂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本人觉得只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精心设计,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从而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的导入就是成功的导入。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取向。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激活学生课堂有效参与意识的关键。

1.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想其不敢想,说其不敢说,学生才能在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顿悟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希望培养学生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知识为今天所用的能力,本人就设计了一个案例“某些班级晚自习上讲话现象比较严重,请同学从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派别出发,分别给出解决办法。”这个经常发生在学生身边的问题,立即激发了学生参与思考回答的兴趣。

在回答的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理由相继涌现。

有的认为可以用法家思想来严格约束学生的行为,因为有很多的学生缺少自觉性;有的认为应该用儒家思想人性化来管理学生,毕竟高中的学生都大了;还有的认为应该用道家“无为而治”理念来让学生自我反省,不过这个观点立刻在课堂上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反击,气氛热烈……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各抒己见,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这时本人从一个班主任的角度讲述了经验之谈,各家学派思想都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取其长处合理运用,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顿悟历史的规律,深化了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

2.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

人在某种 *** 下产生的某种不同寻常的而又恰当的反应,在这个反应中形成了独立的认知连接,从而对问题形成新的心里上的联系。

因此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创设一些情境去 *** 学生,使其形成这种不同寻常的思维连接。

情景的创设,有多种方式,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本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鼓励学生去尝试表演历史人物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还要注意讲究艺术和方法。

本人在备《百家争鸣》这课中,针对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各自主张这个重点,原本打算要求学生在自主复习的基础上,合作设计后,选取部分同学上讲台通过幻灯片展示该学派的主张,让学生上讲台展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和表达能力,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课堂气氛。

不过在试上的时候,本人却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台上的学生是热情的参与并得到了锻炼,可台下有部分学生,却在别人陈述的时候产生一种与自己无关的神情和表现。

因此本人在正式上的时候,灵机一动,让所有不能上讲台的同学都来扮演君主,让那些上台的同学则要转变身份,不单是简单陈诉你的观点,而且还要想办法让“君主”去采纳你的观点。

这样把活动题的主语都变成了“我”,学生在思考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

而与此同时,台下扮演君主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训练,相比之前传统教学方法下得出的唯一答案法家相比,不少同学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并都说出了让人信服的理由,效果可见一般。

纵观整节学生的设计与回答不一定能非常的科学合理,但只要教师抓住“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再引导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将其他的内容,象时间,相关事件等等,补上,使之完善。

这样一来既让学生体验了参与的乐趣,成功的 *** ,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学习劲头更足了。

而且实践证明第一人称设置法非常好,激发了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提高了课堂有效参与度。

三、关注课堂检测的设计。

课堂检测,顾名思义是指在课堂上而不是在课外做的作业,是对本课知识的巩固和拓宽,是实施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公开课上,此环节实施的恰当与否,效果如何?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整节公开课的实效。

以往采用的是:老师布置,学生参考教材或辅导书籍抄抄写写完成作业,存在学生敷衍了事,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的现象。

本人认为在设计课堂检测的时候必须始终要围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目标,首先在形式上,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以前往往都是几个学生的“展示”,而本人在《百家争鸣》的课堂检测设计中,则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制作答题卡举牌答题,来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强化的。

教师可以看清楚每个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让答案不一样的学生来回答问题,通过大家的一起讨论来解决问题,教师加以耐心适当的点拨,既帮助学生突破了文中的难点,掌握了知识,又活跃了课堂,较好的提升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意识。

只有在课堂上,这些点拨和交流才是及时的、高效的。

其次,课堂需要“写”的作业。

学习需要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静下心来认真书写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六大解放”的思想,强调学习需要头脑、双手、眼睛和嘴巴的共同参与。

而我们现在的课堂,特别是历史课堂,听、说、读的训练几乎占满了四十分钟,似乎觉得课堂很饱满,其实是忽略了“写”的训练,这种忽略书写的课堂,显然与课程教学目标不一致,与当今以“写”为主的考试方式严重脱节。

所以,无论是从学习的心理、教学的目标,还是评价的方式来看,课堂上“写”的作业确实不可省缺。

所以本课的课堂检测的后半部分,本人留有时间给学生去动笔写一写材料分析题。

最后,典题精做,及时巩固,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本课的课堂检测题目80%来自于各省的高考题,学生通过做这些精选的练习题,进一步消化巩固课堂知识,进一步锻炼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知识理解、迁移与应用能力,以及及时发现和反馈学习中尚存在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以上各点,是本人在讲授《百家争鸣》一课时的做法,以及一些肤浅的认识。

我力求在教学教程中能使学生“人人心动,个个参与”,增加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乐趣。

从而营造一种开放动态的学习环境,使课堂焕发活力,推动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出终身学习必备的一些基本技能。

总之,课堂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发挥,取决于教者是否最大限度地唤醒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参与,并学会参与,是决定课堂有效性的非常关键的衡量标准,当然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不免有所取舍,在此诚望与各位师长商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