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永正老师《我怎样教语文——纠正错别字的一点做法》想到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经常写错别字的孩子,自己受挫,读者也倍受折磨,家长看见就来火。

      错别字分为:错字和别字。“错字”是字形有误,缺胳膊少腿、笔顺错误或多余,是孩子识记错误,书写时模棱两可,自己凭感觉造的字。所以纠正错字需要一笔一划重新改正,多练习书写,多组几个词语来识记。“别字”字形正确,但它们同音或者形近,迷惑性大,不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确实容易出现失误(这些血缘关系亲近的双胞胎字确实难道很多同学,比如:“他、她、它”,“在、再”,“休、体”),平时对待“别字”都要求学生再分别组词,虽然当时有效果,但那些不上心的同学,由于先入为主的识记方式,还是容易犯老毛病,尤其是批改作文,纠正错字,令人身心俱疲。

      寒假有幸拜读了于永正老师编写的《我怎样教语文——纠正错别字的一点做法》让我茅塞顿开,我觉得他的方法很实用,作为语文老师或许都可以借鉴过来试一试。于老师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动脑筋并适当增加作文量,另一方面进行大量的听写实践,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带有易错易混的字的话,这些句子一般都从课文中挑选,有时也会根据需要编几句。如:“我坐在座位上看书”、“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阵地”、“屋外面鬼子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民兵们急忙钻进地道”……其中“坐座”、“像向”、“近进”都是易混字,“猛、脚、鬼、越”都是易错字。每次听写完毕有同桌互相盯着,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

    ️️️️️️【注意】:这里一定是听写而不是抄写。抄写,对于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来讲,近乎机械搬运——不思考,只动笔把书上的话机械的搬到作业本上。而听写,则要多动脑子——要学生把脑子里的东西提炼出来,听写后再订正也是一种竞争方式,因为每次和同桌互相批改,肯定都希望自己是强者,没有谁愿意经常失败,所以无形中会提高学生注意力,对于写不出或者写错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正确答案,印象就特别深刻,所以听写比抄写效果大的多。

      读了于老师的教学方法,感觉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平时挑写大多都是词语,如果有错别字会单独罗列出它所有的它进字并组词,比如:辩论、辨别、辫子、花瓣,还要讲解清楚中间不同部分所代表的意思,再比如:末日、未来(越变越短将到末日,越长越长才有未来)。这种方法虽然也有效果,但是没有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能做到事半功倍。

      所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以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抽出时间多练习听写,在每一次的具体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听音辨字,听字明意的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