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之有道,不是“愚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0610读书感悟】

【书名】《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  武志红

【金句】

001  导致迎合的核心原因是恐慌,迎合者之所以只奉献不索取,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开始索取就会令关系疏远甚至断裂。

【感悟】

什么叫“愚孝”?即孩子会不惜牺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对父母做出极大的牺牲。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现有很重要的位置,如孔子——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王永彬——百善孝为先;庄子——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等等有好多的名言,文化内容来倡导和鼓励着“孝”,这是一种很好的感恩——回馈的良性循环。

父母千辛万苦养育孩子长大,做子女的赡养父母天经地义,但无度的索取,一味要求你去感恩,做回报,但子女为什么会对这样的父母无限付出的进行“愚孝”呢?

因为这是他们与父母亲近的唯一有效方式。这样的理由听着好心酸和悲哀,但却无能为力,这就是愚孝背后的秘密——迎合者心态,就如讨好型人格一样,都是为了与他人建立交际关系,获得亲近感。

最关键的是,书中讲到这样的迎合者“愚孝”,几乎都是女士,且其父母都重男轻女,会对男孩百般溺爱,对她则严重忽视。对这样家庭的女孩而言,她们最容易靠近父母的方法就是去奉献,或为父母奉献,或为兄弟奉献。

去年微博上有个个新闻,一个姑娘的爹妈从没养过她,却突然开口向她要10万,原因竟然是,要给弟弟买婚房!

姑娘拒绝后,没想到她爸妈每天打电话发短信催她,还骂她不是人。她爸理所当然说:“这是做姐姐的责任!”还说如果她不出钱就找她要赡养费。

这不就是现实版的“樊胜美”嘛,甚至比樊胜美还惨烈,她是由外婆带大的,父母就没怎么管过她。

其实,这个时候,作为女儿的你就算把所有钱和精力都花在迎合父母上,他们都不会领你的情,记你的好,这会认为这是你理所应当的回报。但是女儿们却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就如作者所言:导致迎合的核心原因是恐慌,迎合者之所以只奉献不索取,是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开始索取就会令关系疏远甚至断裂。

这让我也想到了我老家那边也有类似情况,有一年回家时,有邻居来串门,他就问我妈妈,:“你女儿一年给你多少钱啊,那个谁谁儿子一年给他爸一万到两万”,我妈说:“女儿给多少我都觉得好,反正够花够用”,他说:“那怎么行,你把他们养大不就是让他们尽孝,多给钱嘛,这是他们应该做的”。我听到后,心想幸亏我妈不是这样的父母。

养育之恩、关爱父母是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但不是父母一味索取的筹码,但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愚孝之人,主要是因为父母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正确与他人建立亲近和友好的方式,自幼孩子都在深切渴望父母——“请你们把爱分给我一点吧”,这个一直没能实现而变成了一个魔咒,导致一个人会一直执着在这个没有实现的愿望上。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愿意在成年后做出更大的奉献。渴望实现童年一直没实现的愿望,就是“愚孝”的核心原因。

其实,这些“愚孝者”知道父母的行为很过分,但当父母继续向他们索取时,他们却发现,好像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仍然是一边抱怨一边继续做出无益的奉献,而他们最常抱怨的是:“我比他们更能干、更孝顺,为什么父母就不能在乎我更多一点?”

说白了就是,“愚孝”者们还在寻求这样一个结果:父母终于发现他更值得爱,于是改变态度,爱他胜过其他孩子。

可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幻想,牺牲自己以及配偶、孩子的生活和利益根本就不值得,我们应该直面生活本身,应当放下改变父母的渴望,接受无论如何父母都不会更爱他的事实,一旦接受了这个痛苦的事实,愚孝行为就可以终止了。

那么你也会从无望的幻想里出来,面对自己的美好生活,花更多精力和心思经营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有时不得不承认,生活本身就是这样残忍,但只要你愿意相信美好,尽心去尝试,即使没有人爱你,你都要学着爱自己,然后慢慢去爱他人,你会重燃对幸福的渴望,纵然所有的光都熄灭了,只要心中有光,依然光芒万丈高楼平地起。

所以,不要害怕,勇敢接受一切,要敢于说“NO”,更要勇敢做自己,孝顺也需要智慧,而不是盲从,更不是毫无原则的愚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