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优点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8
问题一:唐僧有什么优点? 看完《西游记》,客观地说,唐僧还是有他的优点的。第一,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取经是为了众生。第二,他的信念是坚定的,百折不挠。第三,吃斋念佛,与世无争。
至于有些人说他不辨人、妖,实是出于他已成凡人的无奈。是凡人,怎能有不受蒙骗的时候?是凡人,焉能无错?至于他什么事情也做不了,只知道打坐念佛,这也不能全怪他,谁让当时的人世间有“和尚”这一职业呢?所谓:“术业有专攻”,这点反而说明唐僧“业精于勤”的可敬。说到唐僧自己不做事,却爱批评、指责,甚至冤枉孙大圣。这也情有可原,谁让唐僧是师傅呢?师傅严于教徒,就算过分点,何错之有?至于第四点,也只能说明唐僧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信念坚定。而第五点,更证明唐僧“能上能下”,佛性坚定。可见,世人片面地看待唐僧是种世俗的眼光。
从小说整体而言,如果没有唐僧对佛的忠诚,没有唐僧坚定的信念,没有唐僧卓越的组织才能,没有唐僧正确地指引道路,西天取经的大业,是不能完成的。
当然哪,就唐僧所做的具体工作来看,相当于目前的“脑力劳动者”们干的工作。而“脑力劳动者”在农业经济的社会里,总是容易让人生怨的。此外,就唐僧在“取经小组”中的地位而言,相当于领导地位。而领导,总是容易无端受人埋怨的。所以,撇开人类自身的一些不健康心理,客观、全面地来审视唐僧,他的优点可谓多多

问题二:唐僧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善良无私,向往和平,博爱天下,彰显了人性的闪光点。
缺点:优柔寡断,是非难分,往往不看清事实就判断对错。

问题三:唐僧的性格特点 集封建儒士迂腐和佛教信徒虔诚为一身的高僧,一遇妖魔涕泪交流,见佛就拜,不论真假,昏庸无能,不辨忠愚。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嘲笑和批判。
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正直无私,一心一意保唐僧西行,谨守佛门戒律
八戒:性情憨直,奸懒谗滑,常怀退缩之心,善奉承诌媚
美猴王:为求长生不死,在海上漂泊 *** 后,到灵台万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赐孙悟空,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和十万八千里筋斗云

问题四:唐僧有什么特点 唐僧 特征:有气质、修养、风度,不会办实事。 唐僧基本符合封建时代上层的形象,他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重修养、轻劳 动、斯文、迂腐,但缺乏统治者狡诈的一面。 唐僧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理想化,合乎封建时代的理想人格。但作者对于其之笔墨及新颖性和独特性来看,比其他几位还差了些。

问题五: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性格,优缺点 首先,我想谈一谈对唐僧这个一向人们褒贬不一的人物的理解:
第一:耳朵软,没有主见。就等三打白骨精为例,小女、婆婆、老伯都是白骨精所变,唐僧不辩真假,也不能怪他,毕竟不如悟空的火眼晶晶。可既然悟空已说出实情,并有白骨脊梁上的一行字白骨夫人的证明,唐僧就应相信悟空。八戒一向爱和悟空对着干,在一旁挑衅生事,唐僧果然耳朵软,信了八戒。悟空不住地叫:师傅,莫念!莫念!听了都叫人心寒。悟空穿山越岭,擒妖除怪,跟随唐僧一行吃尽了千辛万苦。而唐僧心里糊涂,不明真相,竟然过河拆桥。第二:言而无信。唐僧在三打白骨精中,写过一纸贬书,作凭证,不要悟空做自己的徒弟。还发过一段惊人的毒誓:今后再要你,我就坠下地狱,不地超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可当黄袍怪施法将唐僧变为老虎,悟空急忙迎救之时,唐僧的誓言又在哪里?唐僧只有感激、只有道谢,但内心更多的是羞愧与惊讶!迷途知返自然比执迷不悟要好得远。可是,为人师表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第四:固执,自作主张。以盘丝洞七妖作法为例。唐僧自作主张去化斋,徒弟们好言相劝,无奈唐僧十分固执,结果成了七个女妖的上门午餐,唐僧这才含泪悔恨。可是唐僧啊!你为什么总是要做事后诸葛亮呢?
然后是孙悟空:
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光辉的形象。大闹天宫突出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的精神西天取经表现他见恶必除、除恶必尽的精神。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经过五行山下五百年的镇压,被唐僧放出,同往西天。他已不再是一个叛逆者的形象,而是一个头戴紧箍,身穿虎皮裙,专为人间解除魔难的英雄。在重重困难之前顽强不屈,随机应机,就是镇魔者孙悟空的主要特征。
接下来是猪八戒:
最初的影响是好吃懒做,因为这个原因已经让孙悟空骂了又骂,同时也给师徒四人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孙悟空被赶走的这些时候里,它又因为贪睡,害得唐僧误入妖怪的洞穴。不过有的时候,它也挺聪明的。在去请孙悟空的路上,它用了激将法,这点是出乎我意料的。而且,它也很重义气,虽然平时孙悟空一直骂他,但在孙悟空被赶走时,它也落下了眼泪,不是吗?
最后是沙和尚:
老实,这是谈到他的第一印象,其他的就觉得没什么很特别的,相对于猪八戒来说,它更认真,愿意吃苦,毫无怨言。

问题六:唐僧的性格特点 唐僧:是个善良闵诚的苦行僧,不辞劳苦,不畏艰险,但有昏庸顽固,是非不分。
意志坚强,慈悲善良。

集封建儒士迂腐和佛教信徒虔诚为一身的高僧,一遇妖魔涕泪交流,见佛就拜,不论真假,昏庸无能,不辨忠愚。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嘲笑和批判。

问题七:唐僧的优缺点举例说明 唐僧手无缚鸡之力,肉眼凡胎的一个凡夫俗子,却能让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及天蓬元帅、卷帘将军死心踏地,紧紧跟随。在西天取经的路上,风餐露宿,食不裹腹,险象环生,而唐僧的三个徒弟却乐此不彼,毫无怨言,缘何?只能说明唐僧领导有方,纵观唐僧的领导技艺,高超之处就在于唐师傅善于编织的的一切。
唐僧深知自己驾不得半片云彩,身无半点武艺,而自己的这几个徒弟却能耐非凡,他们能上天,能入地,变化多端,和诸神众佛多有来往,想要在他们面前树立师傅的形象,只有抬高自己的身价。因此,便有了金蝉子转世一说。虽不是唐僧亲口所说,却满城风雨,世人皆知,至于是真是假,无从考证。既然是佛祖弟子,那么唐僧的几个徒弟当然刮目相看,因为他们深知佛祖法力无边,就连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也曾领教佛祖的神通,被压在五行山下整整五百年。
身份的特殊使唐僧在四人取经的小组中确立了自己领导者的形象,但是我们知道取经路途遥远,条件艰苦,唐僧拿不出半两饷银,发不出半点福利,而且处处惹麻烦,招徒弟受苦。这种生活如何让过惯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孙悟空,贪图美色和荣华富贵的猪八戒持之一恒呢?还有那沙和尚挑着行李整日疲惫不堪却心甘情愿。这还是唐僧的高超领导之有术――时刻让自已的手下有奔头。取经为何,有何好处?当然是他们师徒最关心的。难道是为了降妖除魔,造福黎民百姓,恐怕这都是他们所说的大理论,大道理。也是讲给别人听的吧!降妖除魔只是为了扫除取经路上的障碍,至于造福黎民百姓嘛也只是副产品。这些当然吸引不了唐僧那几位神通广大的徒弟的,唐师傅当然深知这一点,因此唐僧为他的几个徒弟储织一个美好的取经前景――――修成正果,成佛成仙,虽然在《西游记》之中,我们看不出唐僧取经路上苦口婆心的说教,但是取得真经,成佛成仙的意思却处处可见,这无疑为他的几个徒弟坚定了取经到底的信念,他们跟随唐僧只是为了一个美好的前程,因为当初他们都是大名顶顶的人物,可是个个走背运,而取经成佛成仙之后,可以使他们摆脱世人耻笑的状况,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虽然说孙悟空向来喜欢无拘无束,但另他无奈的是头上被人下了一个套,而取经之后这个套自然而然的也就摘掉了,再说这个他天上地上都去过,世上也只有佛界没有呆过了。如果一生能立地成佛,也算的上是圆满了。而对于猪八戒,沙和尚来说能重登天界也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因此,修正果、成佛成仙,这个出路,也只有这个出路是让他们动心的。唐僧正是利用这点死死的抓住了他三个徒弟的心理,使他们死心踏地的保护着自己西天取经。
一个无德无能的领导,却能带领着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去完成了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不得不为唐僧的领导能力所叹服了。
对历史上唐僧的评价:
建议去听一听百家讲坛关于唐僧的事迹。
德高望重,功德无量。
玄奘大师在得不到唐朝官方支持,甚至违反唐朝法律的情况下西行求取大法的。一路上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既有数次险些命丧黄泉的惊险之处;也有高官厚禄引诱之时。但其心不堕。所以他也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人。
玄奘大师共翻译了75部1335卷经论,将大量佛学知识传递到了中国。同时开创了中国唯识宗,对中国文化、佛教的贡献,对唐朝社会乃至今天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
玄奘大师根据自己西行的见闻,著有《大唐西域记》。该书涉及沿途所经过的国家地域的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物产、语言、传说等。是研究印度、中国西北、中亚南亚历史难得的依据。如印度虽号称文明古国,但却在相当长的时期没有文字记载。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评价:“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的印度历史漆黑一片,他是唯一的亮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