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能砌成和别人家房子成T字形吗?(一个朝南,一个朝东)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3-15
汉川市马口镇镇政府驻马口,人口80278人,面积58.1平方千米。辖6个居委会、36个村委会:新正街、曾家湾、徐家岭、石头路、三五O九、丁集、英山、邱子脑、敖家、松林、八屋窑、周湖、金河、马口、窑新、新庄、高山、高庙、官山、枣树、严山、五福、关圣、土桥、范岭、柴林、大咀、船厂、中岭、旧港、横山、旭高、丁集、七吴、光明、白马、庙湾、童岭、八大、雄伟、雄丰、回龙。 汉川市马口镇紧邻武汉,因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流经境内而得名汉川。 马口的确是古老的。这个汉江边的小镇,在古云梦泽晚期就有先人在此繁衍生息,创造文明。马口最早的名字叫洗马口,据说是因为马口的地势宛如一匹躺着的骏马睡在河边,而岭上有一股清泉常年不断的从马口流出,当地百姓即景生情,名之“洗马口”。三国时期,关羽从荆州下汉阳,中途经过洗马口,大军在此休息,关羽牵马到河里饮水后,将马系在洗马头口的一块大石上,次日天明才率军离去。关羽走后,这里人以关公在马口头上系马为荣,洗马口从此改成了系马口。在马口的老街,当地老辈人告诉我,马口以前有关圣庙,在距马口不远的汉江边,现在还有关圣大队和关圣村的地名。 北依汉水,南临白石湖的马口,是一个自古繁华的水乡古镇。马口与武汉相距不过45公里,又得汉水之利,发达的交通带来了马口商贸的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武汉沦陷,马口一度成为抗敌后方,商业更是兴盛,有“小汉口”之称。当时的马口和汉口一样,也有一条繁华热闹的汉正街,由于地处汉水边,当地人叫它正街,也叫它老街。春阳灿烂,在汉川县委宣传部熊国春科长和马口镇委办公室饶国栋主任陪同下,我走进了马口老街。81岁的梁书箴老人是这里的老居民,他告诉我,老街的街道原来是由青石铺成的石板路,石板街是清代一位姓陈的官员告老回乡后捐资修建的。当年马口的青石路从正街一直延伸到横街和背街,有大约两三里路长。这是汉川县城的第一条石板街,也是汉川最长的一条石板街。走在石板路上,夏天不觉得炎热,雨天不担心湿鞋。上世纪八十年代,马口老街变成了水泥路面,但石板路仍是马口老居民心中美好而悠长的记忆。在老街的尽头,我看到仅存的几块石板,尽管非常不起眼,却是石板老街最真实的历史见证。 见证了马口当年风光的,还有那些老房子。在马口老街,百年以上的老房子至少有五六栋。从外观看,这些房子实在太旧了,但是走进其中,看到那幽深的天井,木制的墙壁、天花板,门窗上的雕花,我就感到了历史的厚重。在一间有两个天井的老房子里,我看到一块断裂的长方形石条,石条上雕着万字形花纹,尽管中间断开,仍然可以看出雕刻的精美和年代的久远。梁书箴老人告诉我,这些老房子都是清末民国时期马口的榨油作坊,我们看到的是王礼记榨油坊。王礼记榨油坊在马口一共有六房,是马口最大的榨油作坊之一。作为汉川主要的油料加工基地,马口老街最多时有14家私人榨油坊,200多人从事榨油行业,日产食油达35吨。从这里走出的马口小磨香油,香飘长江和汉江沿线,是马口有名的老字号产品之一。 让马口人怀念的马口老字号,还有潘同春豆瓣酱。据梁书箴老人讲,潘同春是江苏人,清朝末年就来马口做生意了。潘同春在马口最早是开杂货铺的,最后却以酱菜和糕点而出名。潘同春生意最兴盛时,在湖北开了包括汉口在内的9家分店。潘同春在马口经营一百多年,老字号的名声在当地深入人心。时世流转,潘同春的后人早已离开马口,只有厂房还在老街。这是紧邻汉江大堤的一个二层砖石楼房,门楣上的“国营潘同春”字迹已经模糊。我们沿着石砌的路面走进去,发现房子里面别有洞天,非常开阔。问现在的房主,才知道潘家这所房子面积足足有2170平方米。因为大部分都空着,老房子显得有些荒凉,但是房子的气势还在,那些直径1米多长的大缸,无声的说着当年潘同春曾经的兴盛和辉煌。 在马口老街行走,时不时会看到一些房前屋后堆满残损的坛坛罐罐。这也是马口的一大特色。汉川有一句俗语:马口的院墙——烂坛(谈)。这句话的本意,就是指马口民居的院墙是用废弃的坛坛罐罐砌起来的。马口的院墙用烂坛堆砌,说起来和马口的陶瓷业关系密切。《汉川县志》记载,马口的陶瓷业始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3年)。清朝末年,马口以制陶维持生计的有两三千人,民国时,马口窑新集周围的龙窑最多时达到36家。马口陶瓷采用当地的陶土生产,土质细腻密实,产品耐酸耐碱
第2个回答  2014-03-15
视地形基面而定,但在规划地图中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