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借刀杀关羽?

为什么,为什么?

历史上关羽败走麦城是一个让人非常唏嘘的故事,而很多人说是刘备和诸葛亮设计害死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刘备诸葛亮,想要牵制住他,不希望关羽日后成为会威胁到他们的人,因此只能设计除掉他。

关羽武艺高强,而且在军中具有自己的声望。关羽不仅是武艺高强的,而且有勇有谋,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并且他培养了一批非常忠诚于自己的部队。但是一个人如果得到了领兵大权,那么他就是统治者最大的威胁。他在军中的威望实在是太强大了,很有可能会威胁到刘备的地位,刘备也担心哪天他利用手上的兵权与自己作对。

而且关羽平时孤傲自大很容易得罪到人,所以刘备和关羽其实是具有分歧和矛盾的。虽然关羽名义上是刘备的二弟。但是他的性格一直是比较清高孤傲的。甚至有时候都不把自己的大哥和诸葛亮放在眼里这样子的做派可能让刘备觉得很不爽,认为自己失去了一个大哥的威严。因此正好得了个借刀杀人的机会,干脆就将计就计。

而且当时刘备和曹操打得不可开交,刘备需要一个能够随时牺牲自己和曹操负隅顽抗的人。明知道会很危险,刘备依然选择了关羽。可能就是因为关羽在刘备心中没那么重要,认为关羽丧失了利用价值。所以就把他推上了前线。

不过说刘备和诸葛亮借刀杀人这个说法实在是有一点阴谋论了,关羽说不定只是因为自己狂妄自大而死。借刀杀人这件事,其实到现在还是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证明是真的。毕竟当时关羽的处境也非常危险,诸葛亮和刘备未必有办法能够救他出来,可能就是因为一时的自大害死了自己也难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5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网友们从小就忘我品读的经典小说,跌宕起伏的剧情,驰骋沙场的千军万马,相信大家都没有忘记,现如今细细品来,有些剧情着实是小编不能想通的。那小编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聊关羽的死跟刘备到底有多少关系,诸葛亮要为关羽的死付多少责任。

 

公元221年刘备在曹魏政权的第二任主公曹丕称帝建魏国后,在成都以汉室宗亲的身份承袭汉朝大统,而就在前一年关羽刚刚败走麦城,死在东吴政权的乱箭之中。其实刘备一生颠沛流离,在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指导下,盘踞荆州后来打下益州是非常不易的,之后还占据汉中,本来想于东吴和曹魏政权三足鼎立以争天下。但关羽刚愎自用,偷袭樊城以至于江陵兵防空虚被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得手,导致刘备复兴汉室以争天下的荆州这块跳板被瓜分。

 

荆州对于蜀汉政权的战略地位刘备和诸葛亮都自知,而为何在关于和荆州存亡之际刘备没有出兵相救?《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三国演义》也没有描写,但是古今很多历史学者都有研究提出关羽与蜀汉政权的核心刘备和诸葛亮不和,因为诸葛亮与关于素有嫌隙,早期谁也不服谁,而入西川诸葛亮立功后,关羽自觉输了一筹,所以急切想在荆州有所作为立下军功。这就导致了关羽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后被吕蒙偷袭失掉整个蜀汉早期在荆州的势力范围。这直接导致了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隆中对战略大局被破坏,刘备这样的雄主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但是刘备最初起的义军,是靠仁义服众的,不可能对战功赫赫的蜀汉元老、自己的结拜义弟动手的。

蜀汉政权的二把手诸葛亮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诸葛亮和刘备都是理想主义者,理想是人生最高的信条,所以这件事刘备有心,孔明有计,而关羽只能是他们政治理想下的牺牲品,当然他的死也是他必须承担的责任。对于刘备来说公元220年的关羽已经不复早期重要了,他的替代者可以是汉中太守魏延,也可以是车骑将军张飞,而关羽的地位和他狂妄的性格已经造成了蜀汉政权核心的不平衡,这样的关羽长期放在这么高的位置对刘备政治地位对蜀汉政权对刘备的政治理想都是有着不可消解的威胁的,这也是刘备想除掉关羽的根本原因。这样的局势诸葛亮是不可能看不清楚的,刘备的政治理想和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一样的,一个明君一个名相。这也直接导致关羽在失江陵的时候,刘备没有及时出兵增援,诸葛亮也识趣的没有提出任何援救建议,使得关羽孤军奔走于荆州三郡而不得救,最终死于麦城。

小编这样的说法网友们有没有得到释然呢?

第2个回答  2012-05-25
这个是章太炎先生的观点。
据说章太炎先生早在一百年前就爆出过一个惊人言论——诸葛亮借刀杀关羽。
   这还真不是传说,因为有他自己的文字为证:“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之败,葛氏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关羽乃世之虎臣,……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将掣挠吾大政,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
   章太炎先生确实是这样写的,也难怪那些人信口雌黄底气十足,原来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章太炎是“巨人”吗?从学术成就讲他还真是。
   “巨人”就不犯错误吗?这一点估计谁也不敢肯定。
   别的且不说,单就评价诸葛亮而言,章太炎先生错了,大错特错!
   首先,他太高估诸葛亮的智慧了!估计他受《三国演义》影响太大了,他以为诸葛亮真如《演义》里写的那样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呢。如果真如章太炎先生所说,那诸葛亮必定事先把所有事情都料定了:包括曹仁的坚韧、徐晃的神勇,还有吴魏的勾结、吕蒙的诡计,当然还有糜芳、士仁的投降,以及刘封、孟达的见死不救等等,并且他料定关羽必死于吴人而不是魏人……诸葛亮有这么神吗?没有。如果他真这么神的话又何必担心日后关羽不好控制呢?
   其次,他太高估了诸葛亮的权力!按他的说法刘备集团包括刘备本人都听诸葛亮的,诸葛亮说什么就是什么,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葛氏不以一卒往援”,这话的意思似乎是诸葛亮控制着刘备的军队,刘备只是个傀儡,军队的调动都听诸葛亮的。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在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前,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其职责是“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这就是说诸葛亮的工作主要是安民理政、后勤供应,用兵打仗的事情他参与的并不多。这样,我们再来分析“葛氏不以一卒往援”这句话,就会看出这个逻辑有多么荒谬!因为那根本不属诸葛亮的权力范围。有这个权力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刘备。所以说,这件事要说有责任也是刘备的责任,诸葛亮没有一点责任。
   第三,他太低估了诸葛亮的人品!诸葛亮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万古流芳,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他高尚的人格。在章太炎之前一千七百余年,虽说关于诸葛亮的争议一直存在,但却没有一个人质疑过他的品格。可是章太炎先生质疑了,他把诸葛亮想成了一个大阴谋家、野心家。如果真如他所想,诸葛亮为了日后专权,故意借吴人之手杀死关羽,那诸葛亮就太阴险了,算得上古今第一的阴谋家了!可事实上诸葛亮一生秉持正道,从没用过阴谋诡计(对司马懿另当别论)。即使当世争议较多的魏延被杀一案,诸葛亮也没用任何阴谋,只是让他断后而已,至于魏延利欲熏心,不顾大局,自寻死路,那根本怪不得诸葛亮。把诸葛亮这样的人想象成阴谋家,我怀疑章太炎的脑子当时出了问题!
   不用再分析了,只要稍微有点判断能力,您就能认识到章太炎的观点是多么荒诞无稽!
   然而这么荒谬的观点章太炎竟想出来了,并且很以为是重大发现,并且写成了文章,题目为《正葛》。由这个题目可以看出,当时他是多么自以为是!
   如果是别人,我会质疑其人品。因为我朴素地认为只有人品低劣的人才会有如此低劣的想法。但我必须承认章太炎先生是个例外,因为章太炎的人品是不容质疑的。
   章太炎去世以后,鲁迅先生曾对他做出过总结性评价:“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这里,鲁迅先生以两个“并世无第二人”高度赞扬了章太炎先生革命家的品格,其语并无虚夸。章太炎的一生,真算得叱咤风云、波澜壮阔。他先支持康有为变法维新,又支持孙中山进行革命,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后对他更是礼敬有加、待如上宾,从这个角度讲,章太炎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牛人。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章太炎找上门去痛骂袁世凯。据说当时章太炎身着破衣,足踏破官靴,手持团扇,扇下系袁世凯所赐大勋章,打上总统府,指名道姓要见袁世凯。承宣官拼命挡驾,惹得章太炎“大发其疯”,手脚齐用,把接待室的物品砸了个稀巴烂。为此他付出的代价是长达三年的软禁。章太炎被软禁期间,并没停止骂袁世凯。他在窗上、桌上遍写袁世凯三字,每日以杖痛击之,称为“鞭尸”;用不同字体写满“袁贼”二字,掷进火堆焚烧,同时大喊大叫:“袁贼烧死矣!”对于章太炎的咒骂,袁世凯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宽宏大量,不仅不计较,反而给他定了个“八条优待措施”,规定其起居饮食,用款不限,骂人毁物,听其自便,每月费用五百元。当时顶尖的大学教授月薪也不过四百元。对于袁世凯的慷慨,章太炎一点也不客气,来者不拒,尽情使唤袁世凯派的“仆役”,过足了“老爷”瘾。就这样,章太炎度过了自己人生最阔绰却不自由的三年时光,直到袁世凯死后,他才恢复自由。
   有句名联讲“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说的似乎就是章太炎这样的人。
   那么,大英雄、真名士的章太炎为什么对同样大英雄、真名士的诸葛亮产生那样的猜测呢?
   这真是一个问题!一个不太好解答的问题!
   虽说不好解答,我还是想探求一下,以期让读者朋友少些疑惑。
   我以为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代的原因;二是章太炎自身的原因。
   先说时代的原因。
   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也是一个混乱的年代。革命年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乱:政局混乱,思想混乱,人心不安。革命年代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反:反传统、反正统、反封建。中国当时的精英们,为了救国图强从西方引进一剂剂良药:兴办洋务、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而后就产生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十月革命”又送来了马列主义。这样,各种思想在中国竞相争鸣,“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吵吵嚷嚷不亦乐乎!还有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如无政府主义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所有这些思想无一例外都是反封建的,这就决定了这个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观。比如鲁迅先生,他在中国历史中读出的是“吃人”两个字,并且他明确否定“正史”的“为帝王将相做家谱”。其实封建社会不只有“吃人”现象,也有“爱民如子、两袖清风”;另外“正史”不记“帝王将相”又该记谁呢?说到这儿您千万别误会,我并不是说鲁迅先生有什么不对,只是以此为例说明革命年代的特点。正面的东西鲁迅先生并非没有看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为民请命……”,这些他都看到了,只是这不是赞扬他们的时代。
   历史观有时代性,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有明显的时代性。比如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就很说明问题。很多人认为鲁迅先生是肯定曹操的,因为他明确说“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这句话出自他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如果断章取义的话,这话还真像赞扬曹操的,可从全文去看,鲁迅先生这句话其实是欲抑先扬、明褒暗贬。因为后面他重点说的是曹操以不孝罪名杀孔融的事,且明确指出曹操的无理:“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这对曹操显然是批判了。此时我们再回头看前面那句话,“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就分明是反语了。杀人理由竟可以如此自相矛盾,让人想不佩服都难啊!鲁迅先生是把曹操当一个独裁者批判的,而不是当一个“挟持天子”的奸臣,这并不是说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反独裁于时代更有意义。明眼人一看便知,鲁迅先生这篇演讲是揭露蒋介石疯狂屠杀共产党的。
   那个时代不可能从忠奸的角度去评判历史人物,因为革命本身就是反对忠于皇帝的。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孔融“专喜与曹操捣乱”,却没深入说明孔融为什么专门与曹操做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肤浅者阅过之后多认为这是孔融自己找死,怪不得曹操。殊不知找死恰恰是最发人深思的。有谁不想好好活着呢?孔融宁愿反对曹操而死,也不愿顺从曹操而生,究竟是为什么呢?无他,思想不同而已。孔融是忠于汉室的,而曹操则是想篡汉的,孔融看透了曹操的虚伪面目,因此便处处与他做对。这当然是一种勇气,他知道曹操是会杀人的,然而他不怕,直到被杀他依旧大义凛然。无疑,孔融的思想是正统的,可鲁迅那个时代是反正统的,所以文章就不能朝这个方向来做,演讲也就不能朝这个方向来讲。既不能歌颂孔融的忠正,批判曹操的奸佞也无意义,最有价值的就是批判曹操的独裁与专权。我们知道,诸葛亮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正统,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种思想在那个革命的年代不可能受到推崇。不仅不受推崇,还要受到批判,因为革命正要反对帝制,倡导民主。
   历史学家兼革命家的章太炎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解读诸葛亮的。他大概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诸葛亮的,可即使批判,也很为难,因为他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批判。然而他终于找到了“关羽失荆州”这个难得的疑点。诸葛亮料事如神怎么就没料到关羽会兵败呢?诸葛亮肯定是料到了,那他为什么不派兵救援呢?结合诸葛亮后来独揽大权的事实,章太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诸葛亮借刀杀关羽。
   无论如何,这个想法都有些太大胆了!可以说,只有章太炎才敢如此想,才敢如是说,其他人恐怕是不大敢的。
   这就不能不提及章太炎自身的性格。
   章太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有一个雅号或许能让我们能知道个大概,当时人们都称他为“民国之祢衡”。众所周知,祢衡是后汉史上第一狂人。他狂放不羁,骂对天下,他骂曹操、骂刘表、骂黄祖,最终死在黄祖手上。纵观章太炎所作所为,确实和祢衡有些相似之处。
   章太炎先生是以“狂、癫、疯”三字闻名于世的。
   “狂”是因为他学问高、造诣深,这一点谁不服气也不行。他博涉经学、诸子学、文学、史学、哲学、佛学、音韵学、文字学、医学,且都有相当深的造诣。这一点,估计一力反对文言文的刘半农感受最深切。在章太炎面前,他简直就是个无知的孩子,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他一无所知。又因为他在报上征求过国骂且不惜以身试骂,章太炎便把汉代的骂人话、唐代的骂人话,都骂给他,且明确告诉他此骂出自何书,何人所著。刘半农一句也听不懂,却不知道章太炎已把他祖宗三代都骂过了。章太炎晚年,狂性丝毫不改,有后生变着法儿诱使他对当世名人们品头论足。谈到康有为、梁启超时,章太炎很不以为然,说:“康、梁。康,这不必谈;梁,后来变了节。他佛学倒不坏,但究竟改节的……”后生问:“先生对于胡适之怎样看?”“哈哈,”他大笑起来,“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还有人问起当世红人辜鸿铭。章太炎摆摆手,说:“辜汤生,英文,他好,国学他根本不……”这就是活到老、狂到老的章太炎;这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章太炎。
   他的“癫”具体表现于他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比如他支持康有为维新变法时,就提出了有名的“客帝论”,这表现出他强烈的民族主义的情怀。他虽然对清政府极为不满,且不时流露出“反满”情绪,但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他明确表示不能“逐满”;因为“逐加于满人,而割地于白人,以是为神州大询”。为了救亡图存, 他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以孔子的后裔为中国的“共主”,满洲皇帝则退居为“客帝”,在“客帝”的主持下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这很像是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然而实在是一个极天真的想法。现实很快击碎了他的幻想,戊戌变法失败了,不要说什么“共主”,连“客帝”也难保了,他自身也受到通缉。于是他对改良从此绝望,从而认识到中华非革命不可以图强。1902年2月,章太炎为避江苏巡抚恩铭追捕,东渡日本,居横滨《新民丛报》社,与孙中山相会。在那儿,章太炎又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农历三月十九日是明崇祯帝忌日,章太炎与秦力山等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此举受到孙中山的高度赞扬。章太炎手撰大会宣言,号召留学生“雪涕来会,以志亡国”,努力奋斗,推翻清朝。这件事在学界震动很大,对推进中国革命的进程也有重大意义。
   章太炎的“疯”则表现于他的骂人。章太炎骂人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了,但深得人心且影响巨大的第一骂是骂康有为和光绪皇帝。他的一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把康有为骂得体无完肤,针对康有为的“圣君论”,直接骂光绪为“载湉小丑”。就是这一骂,让章太炎坐了三年“西牢”(租界里的监狱)。出狱之后,他受到广泛的欢迎,被称为中国的卢梭。后来人们很快见识了他的偏激。先是因《民报》经费问题他与孙中山闹翻,接着孙中山为起义派人回日本购买枪械,他因为意见相左坚决反对,致使该计划流产,二人的隔阂加深。而后章太炎撰文检举孙中山种种不是,黄兴撰文反击称章太炎为“章疯子”。直至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后,二人才言归于好。等到袁世凯欲窃取革命胜利果实时,章太炎再一次表现出他的天真。他没有认清袁世凯的虚伪面目,对其在北京任总统给予了大力支持。宋教仁的被暗杀,使他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本来面目,他先是发表反袁文章,之后便骂上门去。袁世凯死后,章太炎重获自由,便继续用刀笔作战,以骂人为快。他骂反动军阀,唐绍仪、赵秉钧、梁士诒、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蒋介石这些人他全部骂到;那些穿梭往来的立宪党人如张謇、汤化龙、谭延闿等人,就更逃不过他的老辣刀笔。即使正派人物,他也抓住他们的“小辫子”刻薄批评、不留情面,如吴稚晖、黄兴、胡汉民、汪精卫(此人当时还正派)等人,都被他骂过。他常常批评孙中山,但别人只能听,不敢答,更不能附和。有人附和说骂得好,他马上给那人一耳光,同时骂道:“你是什么东西?总理(孙中山)是中国第一等的伟人,除我之外,谁敢骂之?”章太炎就是这样一个率性而为、敢做敢当的大学问家。
   我以为章太炎只能算个学问家。他算不得政治家,因为他太天真;他也算不得革命家,因为他太容易被人利用!确实,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他也给中国革命添了不少乱。尤其是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在孙中山、袁世凯之间,他竟然不支持孙中山而相信袁世凯,这到底是意气用事还是天真无邪呢?当发现上当再上门去骂是不是为时太晚呢?从这个角度看,章太炎痛骂袁世凯只是为弥补自己的过错罢了。他不能不去骂袁世凯,那样他将无地自容、生不如死。即使如此,他仍然不改自己的天真,袁世凯死后,他评价说“袁世凯还是很不错的人,我戳着他的眼珠子骂他,他熟视无睹。现在的人听到有人在背地里议论自己,都恨不得弄死他们,谁敢当面揭短,别说痛骂了。”我们仔细品读这句话就会发现,这老先生天真得有些自欺欺人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章太炎撰了一幅挽联云:“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此联不仅对孙先生大不敬,而且把追随孙先生的人都骂了。这一点太像祢衡了。
   说实话,祢衡的学问估计无法和章太炎相比。但章太炎的行事,的确很像祢衡。然而章太炎先生还有一点是祢衡不具备的,那就是章先生“胸怀天下,一心为国”。祢衡骂人很多是无理的,章太炎骂人则多是为国的,虽然他很天真,虽然很率直,但出发点总归是好的。
   章太炎因倡导“议会”政治,所以对专权特别反对。我想这大概是他猜疑诸葛亮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诸葛亮后来是大权独揽的,对此章太炎先生大概很有意见,于是进一步推论出了“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的谬论。他个人又很率性,于是未经全面思考便发表了这个片面结论。
   然而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就又写了一篇《检葛》更正曰:“当是时,政在先主,武侯徒以抚民划策见任,未能一切领录。其任武侯又不如关羽旧人保信,荆州之败,始于娆吴,终于失援,则先主之褊迫疏慢为之”。这番话意思很明确:承认先前的错误,推翻自己先前的所有推论,尤其强调关羽之事责任应在刘备而和诸葛亮毫无关系。
   这就是学者的品格,知错就改,绝不文过饰非。章太炎在他的《史学略说》中曾言“孔子曰:‘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故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方足以言怀疑。若矜奇炫异,抹杀事实,则好学之士不当尔也。”
   怀疑精神于学者而言是非常可贵的,但“矜奇炫异,抹杀事实”却是非常可鄙的。
  章太炎先生已经更正了自己的错误,当世有些学者却以其错误为依据大做文章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5/1/175801.shtml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哪有这回事,你看的是野史吧.我估计你说的是关羽在华容道放曹操的事吧,结果孔明要杀他,那不过是孔明演的一出好戏,他已算准关羽要放曹操,关羽放其实就是孔明放,杀关羽只不过是作作样子!人一劝,他就不杀啦.孔明为什么要放曹操走呢,如果曹操一死,孙权就无敌于天下,那时刘备还没有地盘,只有任受孙权宰割.而如果曹操没死,孙权一人打不过曹操,就不敢动刘备.刘备就可以发展,从而行成三足鼎力之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8-09-13
诸葛亮没有借刀杀关羽。有人分析认为诸葛亮故意不救关羽,但事实上,在那时从蜀地到荆州几乎要半年的时间,等诸葛亮刘备得到关羽兵败的消息,关羽早就死了半年了。根本没有时间去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