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跟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1
许多的人,在年纪大了之后就会感叹:

“年轻时太放纵自己了,

如果早些时候懂得多读书,多学点技能,

或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说实话,我也常常如此感慨。

为什么当时就没有这样的觉悟呢?

或许当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渐行渐远之后,

我们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反而在心里愈发地清晰,

这时候,时间的力量才慢慢显现出来。

1、“J”型曲线

高中生物有一节课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其中,”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是:

一个细菌如果每20分钟分裂一次,

在理想条件下只需经过3个小时,

就能增殖达到512个。

课本中举了另一个实例:

1859年,一位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定居,

他带来了24只野兔。

让他没有想到的是,

一个世纪之后,

这24只野兔的后代竟达到6亿只以上。

可能有人要问:

“这跟上面的话题有什么关系?”

别着急,咱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

2、复利效应

即使不懂投资理财的人,

也多多少少听说过股神巴菲特的名号。

有人做过统计,

从26岁到88岁的63年间,

巴菲特投资的年均收益率约20%。

假设他今天有10000元,

按20%的收益率计算,

明年今天他的资产会增长到12000元。

有人会觉得这个收益率并不突出,

我用百度查了一下,

1.2的63次方等于

九万七千多倍!

实际上,

让巴菲特封神的是复利效应。

或者说,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3、鸿沟的形成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跟我们在同一条起跑线出发的同学,

有的没等初中毕业就辍学了,

有一天相遇,

他已听不懂你口中的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后来呢?

你浑浑噩噩度过了三年高中,

考进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

你的同窗好友经过三年奋战,

如愿进入985。

你安慰自己说,

“都是本科,没多大差别”。

然而畅销书《精进》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

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

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

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

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

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于是,你们的差距渐渐拉开。

再后来,你毕业了,

找了一份安稳的工作,

日复一日没有目标地完成着领导下达的任务。

你的985同学呢?

他说:

“这世上大约有很多人没有体会过,

做一份热爱、擅长、出产价值的工作,

然后从中自我实现是怎样的感觉——

所有的快乐,来自学习、积累、进步,

来自打磨一个产品,不断把它变好,

看着它把世界变好。”

此时,那个初中辍学的同学和你一样为生活奔忙着,

但他有不一样的想法:

“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

你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

还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

直接决定你的每一步脚印是深是浅,

时间的力量会将这些微小的差异集聚成巨大的鸿沟。

当你猛然发现时,

它已变得无法跨越。

你说:

“我已经浪费那么多时间了,怎么办?”

我想用一句俗语来回答: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