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了凡先生家训之----谦德之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袁了凡先生的第四条家训“谦德之效 ”,阐述具有谦虚品德的人必有福报。

      回顾了凡先生前三条家训:一是“立命之学”:“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积德行善;二是“改过之法”:“舍旧图新”,即行善举,必须先改正过错,否则善举不纯粹,其功难显;三是“积善之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必须懂得做善事的道理,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举。

        因此,必须在懂得立命之学、掌握改过之法、懂得做善事的道理的情况下,才会有谦卑之心,才可具备谦虚品德,有了谦虚品德,福报自然就来了。

      了凡先生在第四条家训“谦德之效 ”中,仍然是主要通过案例,阐述什么是谦德,拥有谦德品质的人的具体表现及如何造福自己。

      本篇“谦德之效 ”开篇表达三层含义:①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即:宇宙间的整体,无论从“天道”、“地道”、“人道”、“鬼道”,均是抑满扶谦。②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中说:盈满必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就会带来收获;③ “予屦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了凡先生多次与人一起参加考试,发现那些快要发达的贫寒子弟,脸上一定有谦虚的光彩流露。

    了凡先生用五个人的案例论证“谦德之效” :

    ----与了凡先生一起应试的人中有一位名叫丁宾,号敬宇,温和恭顺,诚恳忠实,不为人先,受到侮辱、遭人诽谤也不辩解,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等到发榜,果然中了进士。老子《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就是这个道理。

    ----了凡先生在京师时与冯开之住在一起,看到他虚怀若谷,神情庄重,完全改掉了幼年时狂傲不羁、锋芒毕露的习性。冯开之的朋友李霁岩心直口快,时常当面指责他的过失,他只是心平气和的谦虚接受,从不反驳。了凡先生便对他说:“福有福的根,祸有祸的先兆。心中谦虚,上天一定会相助的,老兄今年一定会考中及第的”。后来,冯开之果然考中。

    ----了凡先生认识一位叫赵裕峰(名光远)的人,此人二十岁就考中举人,以后多年都没有考中进士。后来,其跟随父亲到嘉善县任职。他非常仰慕当地一位博识之士钱明吾的才学,便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访。钱明吾把他的文章全部否定,他不仅不怒,而且还心悦诚服,赶紧把自己的文章进行了改正。赵裕峰谦虚,并且真诚恭敬有学之士,他才会进步。第二年就考中了。

    ----壬辰年,了凡先生进京觐见,遇夏建所先生,见他神情谦逊,对人恭敬有礼。了凡先生回去对朋友说:“凡是上天将要使某人发达的时候,在降福给他之前,先开启他的智慧。这个智慧一经开启,浮躁的人自然变得沉稳,放肆的人自然会有所收敛。夏建所这样温和,一定是上天启发了他。”后来发榜时,夏建所果然中了进士。

    ----江阴张畏岩,有才学,文章写得很好,在读书人之间也是很有名气的。甲午年参加南京乡试,结果考试没中,大骂主考官有眼无珠,发泄怒气。他见有一位道人在旁边微笑,又马上迁怒于这位道人。

        道人说:“一定是你的文章写的不好。”

        他说:“你没有看过我的文章怎么知道不好?”

        道人说:“听说写好文章,贵在心平气和,你满心怒气,怎么写得好文章?......”

        张畏岩毕竟是读书人,立刻听懂道人的话,于是向道人道歉。

      后来,道人又给张畏岩讲了积德行善、改变命运的道理,告诉他:谦虚,并不需要花任何钱财。三年之后,张畏岩果然考中。

        了凡先生在本篇的最后说: “举头三尺,决有神明。” 并先引用了孟子的话: “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隐喻有志之士,只要志向坚定,为人谦虚,有朝一日,一定能够金榜题名。懂得谦虚、懂得礼让,才可能德才配位,才能获得福报。

    最后,本人以 “满招损,谦受益” 与大家共勉。

【本人本次分享袁了凡先生四条家训,参考书箱是中华书局出版,尚荣、徐敏评注的《了凡四训》】

 

感谢您的阅读,祝平安喜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