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六课将相和有人说蔺相如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你觉得呢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0
“完璧归赵”的故事,我们在课本上就曾看到。在故事里,秦王是一个贪得无厌,依仗武力欺压赵国,而蔺相如则为了国家利益,深入虎穴,并最终把和氏璧安全的带回国家的英雄。


先来理一下故事的框架:

秦王听说赵王得到一块宝玉,想要讨要,假意说愿意用十五座城市换宝玉;赵王明知有诈,但是惹不起秦国。
蔺相如认为,赵王不给宝玉,是赵国理亏;而如果赵国愿意用宝玉换城池,秦国不愿意给城池,那么秦国理亏。因此蔺相如主动请命前往秦国
到了秦国,发现秦王果然不愿意给城池,蔺相如表示不给城池,那么自己就要把宝玉带回,如果秦国抢夺,自己就抱着宝玉一起撞在柱子上。秦王被吓住了,表示愿意交换城池,并斋戒沐浴五天,以示尊重。
蔺相如派人化妆,带着宝玉从小路逃回赵国。五天后,告诉秦王,你们秦国一向不讲信用,所以我已经派人带着宝玉回赵国了。现在要玉没有,要命一条,要杀就杀。秦王一想,杀了蔺相如也拿不到玉,反而伤了双方感情,不如放他走吧。


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一开始就认为秦王不讲信用,不可信。那么,当时秦国作为战国中最强的国家,秦王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不讲信用的国际形象呢?这可能和秦国的历史有关。

首先,秦国地处西方,一直被东方六国视为蛮夷。而在商鞅变法后,秦国打破了贵族垄断制,平民凭借军功也可以做官,因此秦人好战,闻战则喜,经常对东方六国发动攻击,使六国畏惧秦国。六国人既看不起秦国,又害怕秦国,心理认为秦国不通华夏礼仪,出尔反尔是经常的事。

其次,在数年前,秦王约楚王在武关会面,结果秦王扣押了楚王。这在诸国之间引起了极坏的影响,秦国不讲信用的名声算是彻底打响了。

而蔺相如在面见秦王,将宝玉交给秦王后,发现秦王只是和大臣嫔妃观赏宝玉,丝毫不提城池的事,因此蔺相如断定秦王不会守信。

不过从后面的故事来看,蔺相如也不是一个守信的人。


秦王答应在斋戒沐浴五天后,进行城池和宝玉的交换,可是当晚蔺相如就派人偷偷的把玉璧送回赵国。五天后告诉秦王,玉我已经送回去了,现在就我一条命在,想要你可以拿走,这就有点耍无赖了。

我们回头细看这个故事,发现里面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蔺相如或许不像课本里描述的那么有勇有谋

首先,在秦国向赵国要和氏璧时,蔺相如为什么说赵国不给玉,就理亏呢?这很不合逻辑,就像有一个人用一件东西,换我的一件东西,我不愿意换,这也合理,怎么我就理亏了呢?

其次,到了秦国后,蔺相如看到秦王不愿意交割城池,就抱着玉璧,要和玉璧一起撞柱子,秦王表现的很害怕。这就让人很看不懂了,玉和人都是赵国的,撞也就撞了,秦国最多就花点功夫打扫卫生,没有其他损失,秦王为什么会容忍蔺相如如此无礼呢?说是因为秦王爱惜宝玉,怕宝玉损坏,这有点不可信,作为一个有为的君主,秦昭王在位期间破齐残楚,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怎么会在意一块小小的石头呢?

第三,当晚蔺相如就派人带着和氏璧走小路回赵国,要知道这里是秦国的都城,防卫森严,对于外来使者,监视肯定也很严格,如果被发现了,把玉截回,那么赵国不就白白损失了吗?

第四,当秦王斋戒沐浴五日后,蔺相如突然告诉秦王,玉我送走了。这不是自找苦恼吗,这是在戏耍秦王,难道他就不怕因此惹怒秦王,引起战争吗?


所以,从上面来看,蔺相如或许是一个爱国者,且可以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生命,但是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外交家。之所以完璧归赵有一个好的结局,是因为秦国要顾全大局,此时六国刚刚合纵破齐,按照战略部署,下一步就是要打残楚国,这个时候还不是大规模和赵国开战的时机,只是借着和氏璧的缘由,试探一番赵国罢了。

完璧归赵之后,秦国果然开始对赵国下手。不久就攻占了赵国的石城,后来又消灭了赵国两万多兵力,二十一年后,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余万人被坑杀。秦国先后完成了对齐、楚、赵的打击,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兵锋。完璧归赵61年后,秦国攻灭齐国,六国一统,这块宝玉还是落到了秦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