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民俗:谈古论今话对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4-25
对联也叫楹联、对帖、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系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追根溯源,哪一副对联是联史上的第一副呢?众说纷纭,一般公认《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的说法,五代时蜀主孟昶(chǎng)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一联最古。宋代推而广之,民间几乎家家贴对联了。王安石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为明证。到了明代,朱元璋下诏民间新春都得贴春联,并微服私访,亲自为未贴联者挥毫写联。清代的康熙、乾隆等皇帝很喜欢写对联,也是对联的积极倡导者。经过历代的提倡,贴对联便蔚然成风。
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字数多少无定规,以短小精悍见称。它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可以抒怀言志,扬清激浊,使人读了既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又得到美的享受。它大体分为春联、寿联、婚联、丧联、宅第联、行业联、名胜联等。一副好的对联,是思想的升华、哲理的结晶、文学知识的浓缩、音乐韵律的体现。它形式短小,寓意无穷。它用途之广、教益之多,不胜枚举。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们对于对联的喜爱,自然是世代相袭,久用成俗。像龙门联“九朝不改青山色,百洞斧凿佛万尊”;白居易墓联“心中怀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关林联“义存汉室丹心耿,志在春秋浩气存”等,均不知出于何代,足见用联之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