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从上溢地黄犀各半银翅血又将若吐粉红无法治育阴清络或扶危 出自哪本书?

求上面原句的书籍~谢谢

第1个回答  2015-05-23
吴鞠通《温病条辨》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毒、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2、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3、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囗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4、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5、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6、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
7、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者,勿令误也。
8、太阴温病,寸脉大,舌绛而干,法当渴,今反不渴者,热在营中也,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9、太阴温病,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有中焦病者,以中焦法治之。若吐粉红血水者,死不治。血从上溢,脉七八至以上,面反黑者,死不治;可用清络育阴法。
10、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1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12、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13、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
14、太阴伏暑,舌白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主之。
15、太阴伏暑,舌赤口渴,无汗者,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主之。
16、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17、阳明温病,诸证悉有而微,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18、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19、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
20、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 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
21、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22、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23、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
24、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
25、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
26、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内不能运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发表攻里,两不可施,误认伤寒,必转坏证,徙清热则湿不退,徒袪湿则热愈炽,黄芩滑石汤主之。
27、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继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
28、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
29、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30、热邪深入下焦,脉沉数,舌干齿黑,手指但觉蠕动,急防痉厥,二甲复脉汤主之。
31、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32、既厥且哕(俗名呃忒),脉细而劲,小定风珠主之。
33、热邪久羁,吸烁真阴,或因误表,或因妄攻,神倦瘛瘲,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时时欲脱者,大定风珠主之。
34、温病愈后,或一月至一年,面微赤,脉数暮热,常思饮,不欲食者,五汁饮主之,牛乳饮亦主之。病后肌肤枯燥,小便溺管痛,或微燥咳,或不思食,皆胃阴虚也,与益胃五汁辈。
35、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乎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