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在大学教材中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4-28
石万能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修订版《大学语文》,是本人目前所见收鲁迅作品最多、对鲁迅评价最高的《大学语文》。篇数有4篇:小说《在酒楼上》,随笔《随感录四十一》,散文诗《秋夜》和《好的故事》——后二篇合题为《〈野草〉二篇》,并附有编者撰写的评介:
  “选自《鲁迅全集•第二卷•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是鲁迅1924-1926年间“反抗绝望”时从心底喷射出的幽光与奇文,极具鲁迅个性和魅力。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巨人,中国新文学真正的开山大师,其启蒙思想和文学创作,具有无与伦比的深度和穿透力。一生以救国、以疗救国民灵魂为使命。早年留学日本,学习自然科学和医学,后来发现改变国民精神才是“第一要务”,于是转而从事文学。一生创作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十余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纯散文集《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诗集《野草》一本,另有译著多种。鲁迅的小说创作使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一开笔即达世界性的高度;鲁迅是真正得心应手、下笔成金的散文大家;鲁迅文章有亘古的诗性。而鲁迅的性格是唐以后中华民族性格中的异数,有如先秦义士转世,却以笔为剑,展开向敌向己的双重绝杀,以便使“已死、方生”的民族和民族中的“我”及早蜕离旧壳、走向新生,于是不免撕痛和带血,与旧壳撑斗不已的他自身也就罩在旧壳的暗影里。鲁迅因此是沉郁悲凉的,悲凉的内核更是以巨眼看透了存在的虚无,但奇异的是鲁迅又执着人世,爱浓恨也烈地活过一生且韧战到底,性格的内在张力比任何历史人物都来得大。当然,鲁迅也是需要慰藉的,也是有“梦”的,弥天大暗中仍有缤纷的梦的光影在他眼前闪耀。我们有意选取《秋夜》和《好的故事》——《野草》中直接以夜景或夜中心景为题材的两篇,境界一暗一明,一为他的环境一为他的梦觉,意连成一篇课文。”
  
  2. 王步高 丁帆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选鲁迅散文诗《雪》,小说《伤逝》共2篇。在“现代散文概述”中,该书编者这样评鲁迅散文:
  “《野草》……表现鲁迅在‘五四’退潮后于苦闷彷徨中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作家在深刻地反省自己的空虚、寂寞情绪与解剖自我的阴冷心理的同时,也强烈地表露出一种持续、韧性的战斗精神或永不松懈、永不退却的斗争哲学。”
  这样评鲁迅小说:
   “中国现代小说意识是在‘五四’那激荡的时代中觉醒的。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其开山之作。鲁迅的小说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显示了文学革命和思想革命的实绩。”
  
  3. 徐中玉、齐华森编《大学语文》(简编本第9版,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收鲁迅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1988年版的徐中玉 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收鲁迅《灯下漫笔》);
  
  4. 蒋述卓 邓乔彬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大学语文》,没有收鲁迅文章。
  
  5. 方守金 杨福生主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大学语文》,收鲁迅《过客》,编者这样评介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后改为周樟寿,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一生以笔为戈,孜孜探求中华民族的出路和中国国民性的问题,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被誉为‘民族魂’,被毛泽东评价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鲁迅全集》十六卷。”
  又评《过客》:
  “……有人说《过客》是一部出色的存在主义戏剧,是一部象征剧,在茫茫尘世中,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也许,对作品作一种存在主义哲学和生命哲学上的思考,正是深入作品和作家内心最有效的途径。”
  
  6. 杨林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大学语文》,收鲁迅《野草》中的《墓碣文》。编者加的“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省略部分为力的刊名和著述的集子名)郁达夫先生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他所提到的伟大人物即指鲁迅先生。”
  7. 杨四平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大学语文》,收鲁迅小说《伤逝》;
  
  8. 中央广电出版社2009年版《大学语文》收了鲁迅小说《伤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