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个人知识体系建立的6个步骤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读了很多书,接收了大量碎片知识,可是无法灵活运用?问题可能在于,没有进行知识管理以及形成个人的知识体系。

在上一篇文章 《30分钟读完一本书,拼的是快速阅读能力》 ,我们讲述了如何在30分钟里快速阅读一本书。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继续透过洋葱阅读法,了解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及个人知识体系的建立。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的第一步是,学会提问。

你要建立什么样的知识体系?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和效果?你关注了哪些领域?你对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呢?比如时间管理,阅读,写作,手绘,美食,健身,心理学……

你要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点在哪,正如我们阅读时强调的,必须带有目的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阅读,才能最大程度调动大脑的精力参与阅读,进行知识管理尤其如此。

从吸引力法则上来说,你关注什么,吸引什么,就能看到什么。 比如说,我在app上搜索读书方法的文章,在一段时间里首页就推荐很多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大数据时代,后台可以基于用户浏览给出相应信息。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关注什么,就能经常看到什么,对于知识尤其如此!

在明白了自己要学习什么、管理哪方面的知识,是要用来做什么之后,就是如何收集和获取知识的问题了。

一是碎片化阅读。在生活中零碎的时间里阅读的碎片化信息,比如读一篇公众号文章、微信群文字、朋友圈图片、微博热点、知乎问答、喜马拉雅FM、一本书的某一章节片段……生活中的碎片信息几乎无处不在,不必带有太强的逻辑要求。

二是系统化阅读。也即有计划有目标的系统学习,比如系统课程、主题阅读等。

如何获取和收集知识呢? 印象笔记app

印象笔记可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方登录。

碎片学习的核心是概念学习,收集知识也即收集概念。 比如时间管理可以细分多个概念:吃青蛙、番茄钟、GTD、精力管理、时间感知度、晨间日记、碎片时间、拖延、重要紧急四象限……

在印象笔记里,创建不同领域来源的目录,比如微信、微博、得到等等的分类,再把这个领域相关的碎片化信息收集过来。很多app,比如得到、微信、微博,都支持一键点击同步保存到印象笔记里,我们可以随时查看自己收集过的信息。

获取和收集大量的知识,接下来就是整理的阶段,也即对知识进行分类管理和保存。

比如参加一个课程后,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提炼,找出对自己来说最精华的部分。在阅读公众号文章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找出自己觉得写得比较好的部分,也许只是一个段落,也许只是一句话,都可以提炼出来并分类保存。

对书籍知识的整理,可以通过读书卡片、视觉化读书笔记、读书PPT等方式。

①读书卡片。 把很多文字浓缩到一张卡片上,把从书本中提炼出的碎片化重点变成系统的知识内容。比如九宫格读书表格,把核心的观点用一张图呈现出来,帮助我们去理解和消化。

②视觉化读书笔记。 用简报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能帮助我们在短时间里学习理解更多的内容,越简洁清晰的图像,大脑处理起来就越快。

③读书PPT 。利用PPT展示一本书内容,既结合了视觉化内容,又融合文字,整个画面简洁,能提高大脑理解能力。

为了给别人讲清楚,我们首先得做到自己对知识有综合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教”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在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从而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

分享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教授别人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

比如,参加读书活动分享阅读心得,在撰写读书笔记文章,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发表阅读感受……都是一个反复学习的过程。分享得越多,学习的次数也就越多。

当我们阅读文章并提炼出自己想要的概念和素材之后,最重要的是和我们自身产生关联,思考如何应用到自身实践之中,这也是我们收集知识的目的。

我们需要进行多场景的应用,尝试在不同的场景下运用该理论。

比如,利用RIA便签读书法就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思考以后如何应用。

再比如, 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这句话联系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夸女生漂亮,不能直接讲“你今天很漂亮”,要把这句话视觉化:你的发型和你身材很搭、穿着颜色很搭……这就是视觉化的描述,会让女生觉得是真挚的夸赞。

知识的管理,实际就是收集内容后,进行拆解、提炼出核心内容和知识体系,再经过加工、组合、创新变成我们自己的过程。

如何让知识和知识之间产生链接?

寻找联系也即当看到某句话或某个概念时,下意识分析该内容是否能够通过其他的现象解释。

比如早起阅读与精力管理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在精力充沛的状态下进行阅读,疲劳的时候阅读效果会很差,此时最好不要进行阅读。

再比如阅读和二八法则联系起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本书最重要的内容可能只占20%的篇幅,因此我们读书时不必全部读完,而是要明确自己阅读的目的,想解决什么问题,找出书籍中对自己来说,是重点的部分进行阅读。

如果想了解背后的体系,就要学会追根溯源。从表面的知识逐渐地往上溯源,寻找第一手的知识,一手的知识往往是体系化的学术知识,通过实验科学论证过,寻求概念背后的底层规律。

通过找寻知识背后的规律,认识真实的因果关系,能够让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

比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大咖的付费课程有很多专业名词,系统思考、思维模式、心智模式、复利效应、临界知识……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穷查理宝典》中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普世智慧,以及《第五项修炼》的学习模式等经典书籍。

从源头上来说,事物都是相通的,世界总是以极其简单的规律运行着。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分为6大阶段。

第一步,从为什么开始,问问自己想管理哪些领域的知识。

第二步,收集阶段。利用印象笔记app收集日常生活的碎片信息。

第三步,整理阶段。提炼知识的精华部分,并做相关输出。

第四步,分享阶段。分享是反复学习的过程,教授是最好的学习。

第五步,应用阶段。将知识和自身生活建立联系,思考如何实践。

第六步,创造阶段。让知识和知识之间产生链接,创造新的内容。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