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朱棣和朱高煦这爷仨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朱棣很早就跟着父亲打天下,在朱元璋的几个儿子中无疑是最优秀的,连朱元璋都认为四儿子最像自己。
朱高煦也和他父亲一样,不但打仗是一把好手,而且力大无穷,在凶悍残暴上比他爹还要更胜一筹。可在立太子时朱元璋还是立了长子朱标。朱棣同样还是立了他不喜欢的长子朱高炽。 朱元璋和朱棣为什么最终还是没有传位与自己很像的儿子?这里面有许多原因,并不是单纯的都要传位与长子那么简单。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他的子孙后代可以说是呕心沥血,能做的几乎都做了,子孙没想到的他都想到了,目的就是要将所有对朱家不利的各种因素都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此还率先制订了一套“皇明祖训”,规定在皇位的继承上要遵循“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祖训。
古代嫡子的地位是明显高于庶子的,只有正妻也就是皇后生的儿子才叫嫡子。而宫中那些妃嫔、宫女、小妾生的叫庶子。在选择继承人时要先考虑嫡子,如果无嫡子,然后才能选择“庶子”。 当然他也不能保证他的子孙后代所娶的皇后都能生儿子,只有在皇后没有儿子的情况下才能在庶子中立年长的继承。
不能不说朱元璋想得确实周到,连皇后有没有儿子事先都安排好了。朱元璋定这套“皇明祖训”就是先把规则定在那,免得日后子孙后代为争皇位反目成仇,手足相残。 所以虽然朱标死的早,朱元璋还是没有把皇位传给朱棣,如果他跳过老二、老三选择四子,那二子三子肯定不服,这无疑会给大明的稳定埋下隐患。
朱标死后,就算按嫡子的顺序来排,朱棣上面还有次子朱樉,三子朱棡。所以,无论如何,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四子朱棣的。 朱元璋选择朱标,也有他喜欢朱标的原因。可朱棣不喜欢长子朱高炽,但最后还是传给了长子朱高炽。朱高炽体态肥胖,腰长数围,平时连走路都困难,朱棣很不喜欢他这个大儿子,觉得二子朱高煦更像自己,尤其是在武力上。
次子朱高煦身高七尺,生得虎背熊腰,力大无穷,曾多次救朱棣与危难之中。 “靖难之役”时,燕军在“浦子口”被朝廷军队击败,在燕王无计可施,感觉前途渺茫时,朱高煦率军赶到,朱棣大喜,并对他说:“好好干吧,太子常常生病。”朱高煦听后大受鼓舞,觉得太子之位已经开始向他招手,于是便指挥军队,奋力冲杀,终于反败为胜,击败了南军。
可在“靖难之役”结束后,在立谁为世子时,朱棣权衡一下各方利弊,最后还是立了长子朱高炽。 朱高煦对没有被立为太子心尤不甘,便也想效仿他爹那样,击败朱高炽,来一个篡位。在朱棣那里经常寻找机会攻击太子,还把太子身边的那些支持者一个个都捉拿下狱。
为了争太子位,始终不愿离开京城。朱棣原先把他封到云南,可他就是不去,觉得自己是被流放,还说“我何罪之有,把我斥往万里之遥”。后来又把封到山东青州,他又说:“我有何罪,把我放到那种贫瘠之地”。趁明成祖北伐不在京城时,在南京胡作非为,并用铁锤击死兵马指挥使后抛入江中。
朱棣回京后听到他在南京的恶行要把他废为“庶人”,还是在太子的劝说下才逃过一劫。 朱棣死后,朱高炽继位,可也只坐了十个月的皇帝就驾崩了。朱高炽死后,他的儿子朱瞻基即位,就是明宣宗。这时朱高煦篡位之心彻底的暴露无遗,也想学他爹,可惜却没有他爹那么好的命。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9月,朱高煦在他的封地山东广饶分封官职,开始起兵叛乱。为了鼓舞士气,平息叛乱,明宣宗御驾亲征。由于朱高煦凶悍残暴,不得人心,连手下士兵都想把他绑起来献给宣宗,吓得朱高煦只好出城投降,被押回京城。这次平叛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这就是历史上的“高煦之乱”。
朱高煦被押回京后,宣宗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全家都囚禁起来。要说明宣宗也算是仁至义尽了,可朱高煦呢,不仅不思悔改,还借宣宗去探视他时,趁宣宗不备,伸腿绊了宣宗一跤。这下彻底激怒了明宣宗,便命人用铜缸把他罩住。
朱高煦仗着力大,竟把重达三百斤的铜缸给扛了起来。宣宗又命人把木炭堆积在铜缸周围,然后点火把朱高煦活活烤死在了铜缸里。朱高煦死后,他的家人也被处死。像他这样不思悔改又作恶多端的人死了也是罪有应得,可愚蠢的是死时还要连累自己的妻儿老小。
宣宗(15)朱元璋(65)长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