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吾:三国兵城——从乐陵郡到魏王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乐陵自战国乐毅伐齐筑城始有其名,迨至秦代正式立县,延至西汉,一直为县级建制。直到东汉末年,乐陵由县改郡——这是乐陵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突显了其地区影响力,并一度被改为曹操末子曹茂的王子封地,称乐陵王国,简称乐陵国。可以说,乐陵从诞生起,就和战争、王侯封地扯在了一起。

乐陵郡到底是哪年设置的呢?其背景又是什么呢?

清代学人在考证东汉地理志时,基本达成共识,认为乐陵郡始设于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从平原郡、渤海郡分出部分县邑合并而成。

乐陵郡的规模有多大呢?按《晋书》记载,“户三万三千”,统“厌次、阳信、漯沃、新乐、乐陵”五县,辖境包括今山东乐陵、阳信、无棣、惠民、利津等县市的大部分地域,南凭黄河,东抵于海。但周明泰在《后汉县邑省并表》中只是单纯的简单记录,并没有给出考证说明,而吴增仅在《三国郡县表》中则进行了论证:

这则考证,令人信服,但是如果不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我们对乐陵郡设置的来由可能仍是云里雾里,因此,有必要借助其他史料作进一步阐述,也验证一下乐陵郡设置于建安十八年(213年)的时间到底对不对。

关于曹操设置乐陵郡,《晋书》是这样记载的:

也就是说,乐陵郡是曹操统一北方,于三国鼎立之际新设置的十二个郡之一,由此也可看出乐陵县及周边县地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这自然表现在政治、军事等方面。根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的东汉行政区划,乐陵县属青州平原郡,地处冀州、青州交界处,而乐陵郡则囊括原、河、海三类地利,不啻为曹操巩固其北方势力的路冲要口和东部心腹之地。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生宁版荡,关洛荒芜”八个字,大意是东汉末年,连年的征伐动乱使中原大地人口锐减,呈现出一片人烟荒芜、满目荒凉的景象,正如目击者曹操在《蒿里行》一诗中所描述那样,“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可谓悲惨至极!据统计,东汉后期百余年间,全国人口从6000万直将至2300万。这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东汉末年的地方治理,故不得不对行政区划给予适当调整。因此,除了地理局势等因素,乐陵郡的设置必然也伏隐着全国人口大变这一大背景。

按《史记三家注》记载:“南乡,郡名也。《太康地理志》云:‘魏武帝建安中,分南阳立南乡郡,晋武帝又曰顺阳郡也。’”由曹操新设十二个郡之一的南乡郡的设置时间,可知乐陵郡确实是建安时期或建安中期左右设置。

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是三国争霸定鼎的关键时期,使用时间从公元196年至220年,前后共25年。其中,在东汉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这17年里,曹操先后平定长江中下游以北各路军阀割据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大部地区。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爆发,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退守北方,遂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因此,建安十三年,正是“魏武定霸,三方鼎立”之年份。

那么,乐陵郡会不会是建安十三年(208年)设置的呢?

根据吴增仅的提示,我们查《三国志·韩暨传》,有如下记载:

这段记载,是考证乐陵郡设置时间的关键。建安十三年(208年),韩暨被选为丞相府士曹副长官,算是曹操的手下近臣了。后选为乐陵太守,也就是做了乐陵郡的郡守。再后来又担任“监冶谒者”之职,前后七年,并引入前南阳太守杜诗发明的水排冶铸技术,省时省力,以至“器用充实”,遂被“制书褒叹,就加司金都尉(官名,管理铁器的冶铸制造),班亚九卿”。直到曹丕称帝时,即220年被册封宜城亭侯。

由上可知,韩暨担任监造器具(兵器、农具一类)的长官一职,也就是建安十九年(214年)出任此职,即吴增仅所说“文帝继位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则暨徙监冶为建安十九年事,暨守乐陵为建安十八年(213年)事也。”因此,韩暨在建安十八年曾出任过乐陵太守。

再根据吴增仅的提示,我们查《后汉书李贤注》得知,建安十八年三月,全国有过一次废州并郡的行政区划大调整,这自然是曹操主导的,其中冀州的规模大为扩展:

可见,建安十八年(213年)三月时,尚无乐陵郡,此时仍为乐陵县,随平原郡由青州划入冀州。此外,这一年五月初十,曹操被汉献帝诏封为“魏公”(一说是自立其号),并以冀州十郡作为曹操的封国疆土,遂称“魏国”,并置公国百官,建都于魏郡邺城,同时“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这意味着,曹魏代汉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对此,《三国志》记载汉献帝所下诏书辞令道:

因此,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乐陵县又随平原郡一同被划入曹操的封国中。故进一步得知,乐陵郡应是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至建安十九年(214年)间。

至此,这是我们所能知道的最接近乐陵设郡的时间,但问题是乐陵设郡到底是在建安十八年或建安十九年的哪个月设置的呢?清代学者吴增仅似乎特别想探究出乐陵设郡的具体月份,或许是实在找不到求证资料了,遂小心地推测道:“乐陵置郡,其在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魏国初建时乎?”

这里,笔者翻阅《三国志》时又找到了一条难得的线索,由此进一步确认,乐陵郡确实是在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间左右设置的。这一线索来自《三国志·陈矫传》:

另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十八年,“冬十月,(曹操)分魏郡为东西部,置都尉。”所以,陈矫卸任“乐陵太守”后,出任“魏郡西部都尉”是在建安十八年十月。因此,陈矫应该是在建安十八年五月至十月间任职乐陵太守,并且是乐陵设郡后的第一任太守,任职时间很短。不久,陈矫就被调往魏国国都魏郡当职了,后来还做了魏郡太守,随曹操东征南讨,后被曹丕封为东乡侯(疑其地望为乐陵东境),官拜司徒,掌军国大计。

结合《三国志·韩暨传》来看,同为曹操近臣、“班亚九卿”的韩暨则是接替陈矫的第二任乐陵郡守,任职时间也不是很长。如此来看,这前后两任乐陵太守,一个善于军事、一个长于冶铸,一个在前冲锋陷阵、一个在后保驾护航,都可算干国之才,是协助曹氏家族开创霸业的国之栋梁。巧合的是,两人都累官至司徒,且都得以善终,离世时相隔不到一年:陈矫于景初元年(公元237年)任司徒,同年七月逝世,谥号贞侯;韩暨则是景初二年(238年)任司徒,同年四月去世,谥号恭侯。

转回话题,我们由陈矫出任乐陵太守的任期推测,乐陵郡确实设置于建安十八年五月间左右,再据乐陵郡所统辖的五县原属郡地,也确实符合清人“乐陵郡,建安十八年,魏武分平原、渤海置”之语。

可以想到,建安十八年五月初十,曹操得封魏公,真可谓得意洋洋、逸兴遄飞,私掌东汉腹中之地关东大部沃土,眼前绽放着一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恢弘画卷。所以,也只有在这个当口,也只有在这骄矜豪纵的气魄下,曹操才得以名正言顺完全放开手脚对自己所统辖下的冀州(含魏国)的郡县(含平原、渤海二郡)进行大刀阔斧的整合,仿佛看到曹操一双巨手在三国版图上拨来拨去,以达到其心目中的理想区划格局。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乐陵郡设置于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乐陵郡自设立后,遂传300年之久,直到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除。期间,曹魏正始五年(244年),乐陵郡成为乐陵王曹茂的封地,乐陵郡改称乐陵国。又西晋开国功臣石苞,于晋泰始元年(265年)被封乐陵郡公,也称“乐陵国”,传至两代后随西晋败绝,乐陵国遂又改回乐陵郡,历经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初省归为县。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乐陵郡最初设郡时的治所在哪里?

三国至西晋时期,乐陵郡(乐陵国)治所向来被认为是在厌次县(初在惠民县东,后移阳信县东南)。但是,乐陵郡在建安十八年(213年)最初设郡时,是否治所就设在厌次县了呢?

根据中国历史上的传统地名命名规律,乐陵郡治所最初应在乐陵县,而非厌次县,移治厌次县是后来才发生的,大概是在西晋后期五胡乱华之际,因战争原因而改迁。如果曹操设郡时一开始设在厌次县,那么就不该叫“乐陵郡”了,而是称“厌次郡”才符合情理。因此,曹操设乐陵郡时,郡治是在乐陵县,即今乐陵故城魏王城遗址。

魏王城遗址位于乐陵花园镇城子后村南,东西长600米,南北宽400米,南北东三面有残城断续相连,墙高2.3米不等,这里曾出土泥质灰陶罐、布纹瓦、五铢钱、铜箭簇等文物,1956年被列入乐陵首批文物保护单位。该城历来被认为是汉乐陵城,有“乐陵第一城”之名,是乐陵县的历史起源地,久传2000多年而城墙土犹存,不禁引人发怀古悼今之情,明清时期曾以“汉堞秋蓬”之名列入乐陵古八景之一。

提及乐陵故城“魏王城”一名,其来历向来云遮雾绕,比较流行的有“曹操说”、“曹茂说”、“魏国公主说”三种,实令人难以辨清,颇有几分神秘色彩。不过,在魏王城周边村落,民间争相流传着曹操在魏王城练兵、造盔甲的传说,当地还有老人说起过自己小时候曾在魏王城城墙根儿下玩耍,捡到过青铜箭簇(箭头)拿来做射箭游戏的往事。

在此,无论是过去实际出土的箭簇,还是村民口中的曹操在此练兵、造盔甲等传说,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上文的两位乐陵太守陈矫、韩暨,二人都是曹操身边的亲信和近臣,都是那个乱世中不可多得的名士和顶尖人才!陈矫善于军政兵事,多次随曹操从征,韩暨则以水排制备兵农器具而备受“褒叹”,因此,我们不难推测,三国时期的乐陵城,不但是一座重要的军事要塞、军事重镇,在陈矫、韩暨两位乐陵太守的先后治理下,还是一座有着深刻战争内涵的兵城、兵工厂。

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曾推行屯田制,既可以招徕流民、恢复生产,又可以满足军需粮草、供应前线,是一种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先进制度,从而为曹操取得军事胜利和巩固北方霸业铸牢了物质保障。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增设乐陵郡时,极有可能就是为了便于在这一带整合人力、物力,起到屯垦备战之效而特意设置的,并选派军政人才陈矫、韩暨前来治守。

那么,依照历史逻辑来看,魏王城之得名,如果不是源于大名鼎鼎的“魏公”或“魏王”曹操,还能是谁呢?翻遍二十四史,我们断难找出一个可以担得起这一名号又符合历史实际的人物了。

至于曹操有没有来过乐陵城,我们不得而知,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在曹操这位操盘手的亲自谋划布局下,才有的乐陵郡,让乐陵城多了一份绚丽的历史之色!这,对于当时的乐陵老百姓来说,不啻为一件政治大事,更是一件值得骄傲与值得纪念的事,故其别名被称为“魏王城”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我们放眼历史长河,掀开乐陵城或说魏王城的面纱,看到的其实并不是它光怪陆离的神秘感;它身上的真正魅力到底还是来自于其散发出来的那份丰厚耀眼的人文光辉。穿过历史云烟,无论是800多年的城池治所史(乐毅筑城至北魏迁城),还是历经2300多年风雨沧桑的巍然阳刚之气,这座城池都值得我们沉思起敬。作为一名乐陵人,恐怕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守护这一方千年文脉福地的古老城池遗韵犹存,并牵动着萦绕在人们心头的故土乡愁和历史情怀。

我们期待着它散发出新的迷人的光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