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有哪些比喻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1-30

    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第三回 19页)。(牛王)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第六十一回 453页)。

    慌得那八戒战战兢兢,伏之于地,把嘴拱开土,埋在地下,却如钉了钉一般(第六十七回 496页)。

    拘得个土地老儿在庙里似推磨的一般乱转(第七十二回 533页)。
    忽失声泪如泉涌(第七十七回 575页)。

    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神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是昆仑顶上擎天之柱(第六回 40页)。

    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第三十六回 263页)。

    那怪物肚皮贴地,翘起头来,就是一只赣保船(第六十七回 498页)。

    那时此宝有二丈多长,斗来粗细(第三回 17页)。

    可怜!我的铜斗儿江山,铁围的社稷,谁知被他阴占了!(第三十九回289页)。

    那唐僧一行四僧,上了羊肠大路,一心里专拜灵山(第四十回 294页)。

    二大王身高三丈,卧蚕眉,丹凤眼,美人声,匾担牙,鼻似蛟龙(第七十四回 553页)。

    那人绰彩袖,春笋纤长,擎玉盏(第二十三回 167页)。

    你拿了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第二十七回 201页)。

    是老孙一棍子打出豆腐来了(第五十六回 417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03
大大太阳像火红苹果
第3个回答  2019-12-06
一、《西游记》中比喻的类型
1、明喻
本体、喻体、喻词同时出现,本体和喻体是相似的关系,这种比喻称明喻。全书的明喻使用了一系列贴切的喻词,且极富于变化。象“如、若、似、似……一般、如……一般、象、如同、好似、如……相似、犹如、与……相似、……一般、当……一般”,例如:
(1)他就长的高万丈,头如泰山,腰如峻岭,眼如闪电,口似血盆,牙如剑戟(第三回 19页)。
(2)(牛王)现出原身,一只大白牛,头如峻岭,眼若闪光,两只角似两座铁塔(第六十一回 453页)。
(3)慌得那八戒战战兢兢,伏之于地,把嘴拱开土,埋在地下,却如钉了钉一般(第六十七回 496页)。
(4)拘得个土地老儿在庙里似推磨的一般乱转(第七十二回 533页)。
(5)忽失声泪如泉涌(第七十七回 575页)。
这几例分别用“如、若、似、如……一般、似……一般”等喻词来连接本体和喻体,是典型的明喻。明喻一般是以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事物作为喻体,使本体显得更加真切分明,如“泰山、峻岭、闪电、剑戟、铁塔、推磨的”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用这些作比喻,更简洁明了,也更通俗易懂。
2、暗喻
又叫“隐喻”,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是相关的关系,用“是、变成、为、
作、就是”等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例如:
(1)这大圣也使神通,变得与二郎神身躯一样,嘴脸一般,举一条如意金箍棒,却就是昆仑顶上擎天之柱(第六回 40页)。
(2)若依老孙看时,把这青天为屋瓦,日月作窗棂,四山五岳为梁柱(第三十六回 263页)。
(3)那怪物肚皮贴地,翘起头来,就是一只赣保船(第六十七回 498页)。
以上几例,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虽然它不点明是比喻关系,然而比喻的关系却隐在其中,通过“是、为、作”等喻词来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比明喻更加突出了两者相似的地方。
3、饰喻
本体和喻体间构成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
(1)那时此宝有二丈多长,斗来粗细(第三回 17页)。
(2)可怜!我的铜斗儿江山,铁围的社稷,谁知被他阴占了!(第三十九回289页)。
(3)那唐僧一行四僧,上了羊肠大路,一心里专拜灵山(第四十回 294页)。
(4)二大王身高三丈,卧蚕眉,丹凤眼,美人声,匾担牙,鼻似蛟龙(第七十四回 553页)。
例二中用铜斗儿修饰江山,用“铁围的”修饰社稷,例三中用“羊肠”修饰大路,例四中用“卧蚕”修饰眉毛,“丹凤”修饰眼睛,“扁担”修饰牙齿,可以使本体更加形象生动,更富形象色彩。
4、借喻
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不出现,这种手法称为借喻,也叫借比。例如:
(1)那人绰彩袖,春笋纤长,擎玉盏(第二十三回 167页)。
(2)你拿了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第二十七回 201页)。
(3)是老孙一棍子打出豆腐来了(第五十六回 417页)。
这三个例子都是只出现喻体,本体没有出现,也没有喻词,这种比喻以喻体代替本体,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的作用。用春笋比喻女子的纤纤细指,更突出了女子的手修长,秀色可餐。将哭丧棒比喻孙悟空的金箍棒,表明了金箍棒的威力之大,再加上孙悟空性急难管教,难怪唐僧会不喜欢。用豆腐来代替脑浆,形象地揭示了被打死的山贼的惨状。
5、强喻
也叫较喻,是程度不等的比喻,本体和喻体有共同的特征,为了突出本体的这一特征,特别强调喻体的程度不如或超过本体。例如:
(1)老孙画的这圈,强似那铜墙铁壁(第五十回 371页)。
(2)那厮忍疼挣命,往前一撺,比使风更快(第六十七回 498页)。
(3)我日间与那太子夸口,说我的手段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第三十八回 280页)。
(4)苍蝇不过豆粒大小(第三十四回248页)。
例一中孙悟空自负自己画的圈可以阻挡妖魔鬼怪的进入,比那铜墙铁壁要强的多,妖魔难以入侵,这也正突出了孙悟空的法力高强。例二中妖怪受疼逃窜,强调比使风更快。例三中孙悟空夸口自己的手段高深莫测,胜过山高海深。例一和例三也揭示了孙悟空自负和自命不凡的一面。
6、博喻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连续说明本体。例如:
(1)慌得那架火、看炉与丁甲一班人来扯,被他一个个都放倒,好似癫痫的白额虎,疯狂的独角龙(第七回 43页)。
(2)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第二十三回 168页)。
(3)这泼猴枉自也拿他不住;就拿住他,也似抟沙弄汞,捉影捕风(第二十五回 187页)。
(4)你看他六只手,使着三根棒一路打将去,好便似虎入羊群,鹰来鸡栅(第三十一回 230页)。
(5)那一顿如流星赶月,风卷残云,吃得罄尽(第四十四回 332页)。
(6)果有一个石匣,却像人家槽房里的猪槽,又似人间的一口石棺材之样(第四十九回 363页)。
(7)你看他如风吹败叶,似雨打荷花,将他两个赶出水面(第四十九回 366页)。
(8)我弟子舍身拼命,救解他的魔障,就如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麟(第五十七回 423页)。
(9)拿出一块糕递与行者,行者托在手中,好似火里烧的灼炭,煤炉内的红钉(第五十九回 436页)。
(10)只听得呼呼吸吸之声,犹如蚕食叶,却似海生潮(死七十二回 534页)。
(11)大王却在半空中伸下拿云手去捉唐僧,就如探囊取物,就如鱼水盆内捻苍蝇(第八十五回 634页)。
以上各例中用不同的喻体来说明同一个本体,例六中用猪槽、石棺材来比喻石匣,是因为它们在形体上都方方正正,颇为相似,这样比喻更通俗易懂,易于为市民读者群所接受;例八中用“老虎口里夺脆骨,蛟龙背上揭生麟”来形容孙悟空费心尽力地解救唐僧,难度之大就象“老虎嘴里拔牙”,既困难又危险重重;例十一中用了两个喻体“探囊取物、鱼水盆内捻苍蝇”这些都是形容事情极其容易办到,用来形容妖怪要捉拿唐僧是轻而易举的事,暴露出妖怪的猖狂,也揭示了唐僧的无能。
二、本体和喻体的关系
1、以人喻物的 例如:
果子的模样,就如三朝未满的小孩相似,手足惧全,五官咸备(第二十四回 174页)。
人参果的模样就象不满三岁的小孩,虽然体形小,但是手足、五官都长全了,这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人来比喻物体,形象又生动,而且简洁明了。
2、以物喻人的 例如:
(1)佛祖慧眼观看,见那猴王风车子一般相似不住,只管前进(第七回 46页)。
(2)我们走脱了,被他赶上,把我们当汗巾儿一般,一袖子都笼去了(第二十回 192页)。
用车子比喻疾行前进的孙悟空,凸显了孙悟空的急性子、争强好胜的性格,与佛祖打赌、一心想要取胜的孙悟空象风车子一样,只管前进,行个不停。例二中唐僧师徒四人逃脱之后又被抓了回去,把他们比喻为汗巾儿,突出了镇元子的法力高超,拿住他们是轻而易举的事,而且“风车子、汗巾儿”也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用这些作比喻,更贴切传神,且更简便易懂。
3、以物喻物的 例如:
(1)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第一回 2页)。
(2)把一座花果山造得似铁桶金城(第三回 17页)。
(3)那场雪,纷纷洒洒,果如剪玉飞绵(第四十八回 358页)。
(4)原来他水帘洞本是一股瀑布飞泉遮挂洞门,远看似一条白布帘儿(第回页)。
例二中孙悟空整顿花果山,征兵征粮,安营下寨,把花果山建得象个铁桶金城,坚固无比。例四中将水帘洞前的一股瀑布比喻为白布帘儿,既形象传神,又明了易懂。
4、以事喻事的 例如:
(1)见那股涧水奔流,真个似滚瓜涌溅(第一回 3页)。
(2)那些猴不知好歹,都来拿那宝贝,却便似蜻蜓撼石柱,分毫也不能禁动(第三回 19页)。
孙悟空的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寻常人根本拿不动,例二中那些小猴子不知好歹轻重来拿金箍棒,就好象“蜻蜓撼铁柱”,简直是不自量力,更突出了悟空的神威武艺。
5、以事喻情的 例如:
(1)(八戒)他却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第二十三回 168页)。
(2)那呆子看到好处,忍不住口嘴流涎,心头鹿撞,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的都化去也(第五十四回 404页)。
用事来比喻情感,例一中八戒动了凡心,心痒难耐,形容他坐不住的样子就象针戳屁股,一刻也安静不下来;看到美色时,忍不住流口水,浑身酥软,好象雪狮子向火,全都化了,用比喻来描写心理活动,更贴切生动。
三、喻体的多种形式
1、由词充当 例如:
(1)行者道:“人情大似圣旨”(第五十三回 395页)。
(2)那老魔从空中,拍剌剌似纺车儿一般,跌落尘埃(第七十六回 564页)。
(3)一往一来,添汤添饭,就如走马灯儿一般(第八十七回 645页)。
(4)(行者)又变作一只金眼狻猊,声如霹雳(第六十一回 453页)。
2、由短语充当 例如:
(1)他就把那葫芦都倾出来,就都吃了,如吃炒豆相似(第五回 32页)。
(2)搜的把个头砍将下来,又被刽子手一脚跌了去,好似滚西瓜一般(第四十六回 344页)。
(3)那怪扑的跪下,望空似捣锥的一般,只管磕头(第十九回 139页)。
3、由成语充当 例如:
(1)那沙僧一闻孙悟空的三个字,好便似醍醐灌顶,甘露滋心。(第三十一回 226页)。
(2)兄长说那里话!无我两个,真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第八十一回 605页)。
(3)原来龙王私雨,只好泼得凡火,妖精的三昧真火如何泼得?好一似火上浇油,越泼越灼(第四十回 306页)。
(4)这一去,却似飞蛾扑火,反受其殃(第九十七回 714页)。
(5)我日间与那太子夸口,说我的手段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拿那妖精如探囊取物一般(第三十八回 280页)。
(6)今日昧着惺惺使糊涂,只教我回去:这才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第二十七回 201页)。
4、由歇后语充当 例如:
(1)这叫做个“蛇头上的苍蝇,自来的衣食”(第二十八回 207页)。
(2)恐学之不精,如画虎不成反类狗也(第八十八回 656页)。
(3)这妖精真个是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了!(第三十九回 293页)。
5、由句子充当 例如:
(1)二王子与三王子跳起来便拿,就如蜻蜓撼石柱,一个个挣得红头赤脸,莫想拿动半分毫(第八十八回 655页)。
(2)三藏听说,就如刀刺其身(第九十七回 715页)。
(3)子母虱,密密浓浓,就如蝼蚁出窝中(第七十一回 524页)。
四、结语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它的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玄奘取经的历史真实不断神化、幻化,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神话故事。虽然《西游记》塑造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但却时时令人感到其真实之处,那些变幻莫恻、惊心动魄的故事,或如现实的影子,或含生活的真理,表现得那么入情入理。小说中的神魔都写得有人情,通世故。如描写铁扇公主丧子之痛,当她一听说孙悟空来借芭蕉扇时,好象“撮盐入火,火上浇油”一样,心底的气都爆发出来,可见其气愤之极;猪八戒来到西梁女国,看到女王的美丽容颜,心动不已,“忍不住口嘴流涎,一时间骨软筋麻,好便似雪狮子向火,不觉得都化去也”;呆子吃饭时,如“流星赶月”“风卷残云”“雄量吞餐,如同饿虎”,好色,贪吃是八戒的两大弱点,但这样的八戒更能获得人们的理解和同情,因为他更贴近普通人,更具有真实性,他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受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又因其所处的时代为明代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壮大,市民读者群日益增大,
西游记中的比喻例句表现出了内容的世俗化、语言的口语化两大特点,如八戒被妖怪抓住,捆着扔在池塘里,就象“八九月惊霜落了子儿的一个大黑莲蓬”;来到乌鸡国,孙悟空用定身法定住了满朝官员,“众官俱莫能行动,真个是校尉阶前如木偶,将军殿上似泥人”,莲蓬、木偶、泥人等都是世俗常物,人们很容易明白的,这类比喻表现率真自然,语言俚俗明白,通俗易懂,更能为当时的市民读者群接受。运用比喻刻画人物,可以着眼于人物的外貌、表情、言谈、举止等观感上的“形似”,也可以着眼于人物的内心世界,强调情感的“神似”。例如菩萨以招亲来试探唐僧四人的禅心,八戒心痒难挠,坐在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而唐僧听到这些时受惊的样子如同“雷惊的孩子,雨淋的蛤蟆”“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寇梁诬告唐僧打劫,三藏一听说这事,吓得“一似大海烹舟,魂飞魄散”,进了监牢之后,忍痛把袈裟给了禁子们当安身钱,对他来说,就如“刀刺其身”,这些比喻的运用,使得心理活动描写具体而又形象,简明而又传神。
但是本文中的一些比喻已经形成了一种套话模式,如除了孙悟空之外,别人去拿金箍棒时都是比喻为“蜻蜓撼石柱”,一方面表现出来这些人的不自量力,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悟空的神威武艺:在描写任务形象外貌时,也是如此,形容头象泰山,形容眼睛象闪电,形容大口象血盆,形容声音象霹雳,形容眼泪象泉涌或雨落水流,类似这样的固定模式还有很多,如极言容易用“探囊取物”,形容吃饭快象“流星赶月”,形容快用“如飞似箭”“快如掣电”,形容恩情或冤仇“重若丘山,深如大海”.虽然这些比喻也都形象生动,但是用的多了便成了一种套话,使得表现形式过于单薄,比喻过于单一化,掩盖了比喻的瑰丽色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