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的掌握书中内容,应该如何读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1-02

同样是愚蠢的一开始,我把看着重要的内容都抄了下来,自以为如此如此印象深刻。但冗长的笔记完全无助于我整理思路,看笔记我不如回头看书还干脆了。再后来我用“思维导图”把书中简短的关键字词组织起来作为笔记,但同样有个大毛病——看着关键字词我就是记不起书上对应的内容。并且我在笔记的表现形式上花了很大功夫,让它整齐、好看、易记,但问题是——我基本不会再回头去看笔记。总结之后,我现在遵循一个原则——读书从厚读到薄,再从薄写到厚。 读书时按章节或者其它方式把简短的关键字词组织好记下来,然后在未来的两、三天内对书本内容仍有记忆的时候,重温一遍笔记,得出书本的大致框架和主旨,并按这些主旨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简短的字词阐述扩展成文章(类似书评)。

第2个回答  2018-01-02

有些书会多读几遍完善笔记,你会发现这些大师级的小说作者写出来的场景描写框架特别清晰,如果换成新学习的小说作者,写这些场景的描写,是非常紊乱的,所以我现在如果写场景,基本上会用一个很固定的格式去套,而不是自己乱写。还有一些故事,读完之后会稍微记录一下此书的框架,每个章节说的什么内容,比如东野圭吾叙事的方式看似很乱,但往往能恰到好处地说出事情的原委,这些都是他写作几十年积累出来的本能,是要想办法去挖掘去吸收的。还有一些有韵律的文字也值得去记载,比如我觉得在知乎上,yol叔的文字和佐藤谦一的文字,都是比较有特色的,也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很有诵读的必要。

第3个回答  2018-01-02

其实无论是理性阅读还是感性阅读,都是一种把新信息纳入原有认知体系的过程,如果你觉得有些书非常难以理解,或者不能感受书中描述的某些人的情感对情景无感。要么因为你情感或知识经验上的匮乏,要么因为你比较迟钝,要么因为。作者写得烂。通常都是匮乏,然后是迟钝,最后才是作者问题,译作的话,翻译因素比重会增加、为什么不同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阅读趣味会有变化,因为我们的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在变化,甚至我们的人格都在变化。理解和体会有关,但毕竟不是一回事。你要是离乡背井N年,你才能体会『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虽然理解上不难理解。到时候读这句诗,哭出来都有可能、无论是理性知识还是感性经验,读书的时候多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作对比、参照。暂时不要想『我想的对不对』,把思绪放开些,先让书能和你发生关系(咦这话哪里怪怪的)。接着,你再读第二遍,同时读别人对书的评价。来回往复,自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把书籍内容和自己经验知识结合,还是一种创造力的体现,尤其当你所说和别人不同的时候。扩大的阅读面,能够使你知道:什么样子的角度是少见的,什么样的视角是陈词滥调。某种角度在某个内容领域内,是不是用得比较少,我能不能试试看,比如上面我说的『认知结构』其实是心理学里面的概念。这展开说可以说非常多东西。我们常说『自己的理解』,到底什么是自己的理解,我用『和原有认知结构、感性经验发生关系』来定义『自己的理解』,这种解读相对来说就比较少见。

第4个回答  2018-01-10

我认为为了更好地掌握书中内容,应该一遍做读书笔记,一遍读书。下面我把我做读书笔记的好的方法介绍给你。

一是把读书的目的写在笔记的前面。读任何的书都要带有一定的目的,这样才能让书中的知识帮助到自己,如果只是漫漫地去看书,那读书就成为了一种消遣,与玩游戏、看电视剧无异,所以当你拿到一本书的时候,可以先通过浏览序言、目录以及书籍介绍等等来确定读这本书的目的,或者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读书既可以快速吸收知识,也可以在选购的时候避免冲动购买。

二是善用思维导图、手帐等记笔记的方法。好的工具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思维导图的好处在于把全书的脉络大概清晰地用一张图显示出来,当你看到这大概的时候就会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由于思维导图对工具要求不高,有一支笔、一页纸就可以清楚地绘画出一本书的脉络,所以运用较为广泛。而手帐的好处在于丰富多彩,而且可以比思维导图更为详细,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有的放矢地去做记录,已经知道的就可以不写了,不懂得可以着重记录。这两个方法都可以帮助你很好的去做读书笔记。

三是学会跨书阅读。在相同领域中的不同书籍应该要融会贯通,比如说这本书的前三章和另一本书的第四章、第五章有所关联,那就可以将两本书结合起来一起看,这样在相同的观点面前可以比较不同作者的想法、观点的差异性,从而让自己更好的掌握这个领域的知识。


如果你觉得观点还可以,感谢点赞,想看作者更多文章,可以关注公众微信号:一路精彩世界(ID:yiluyusheng)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