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泸州城的相关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泸州是南宋长江上游重镇之一,位于南宋四川钓鱼--重庆--泸州--嘉定弧线防线的中线。在宋末元初, 即公元1243年至1277年间,曾是宋蒙战争争夺的焦点,在此泸州人民抗蒙古军经历了34年五次易手,铸就了保卫中原,反抗入侵的壮丽史诗,民谚“天生重庆,铁打的泸州”由此而来,史有“铁泸城”之美称,列入旧时八景之一。 早在宋代年间,泸州就与成都、重庆一道跻身于全国26个大商业城市之列。明代中叶,泸州为全国33个大中商埠之一。自古就是蜀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
公元1235年,蒙古军大举南下,四川西北成都失陷,蒙古军继而兵分四路,深入四川腹地掳掠,消息传来,诸州无不惊惶失措,“不四旬而东、西两州从风而靡”。蒙古军入蜀,一路烧杀戮掠,四川诸州遭此浩劫,已是满目疮痍,生灵涂炭;昔日都邑成为瓦砾,过去良田颗粒无收。成都人口最为集中,损失尤为惨重。南宋将领贺靖后来在蒙古军退兵后入成都,清理出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则无法计算。幸免于难的蜀人四处逃亡,四川各州的人口“十丧七八”。这一年,四川五十四州被攻破,仅泸州、合州得以保全。
蒙古军其后虽暂时撤出四川,对四川的侵扰却从未停止,蒙古骑兵轮番对成都等州县进行疯狂的洗劫与屠杀,并再次攻破成都,俘虏宋朝守将陈隆之,掳掠大量百姓而返,蜀人的生活依然极不安定。泸州、合州成为蜀人仅存的避风港。  1234年以后,蜀地流民、溃败的士兵纷纷蜂拥入泸州,流民居无定所,士兵借寻家小为名,侵扰当地居民,整个泸州城一片混乱;然而,祸不单行,1236年,一场大火突临泸州城,城内房屋相邻,瞬间化为焦土,百姓躲避不及,葬生火海者不计其数。据宋王朝统计,重修泸州城花去“钱十万五千缗,米三千六百余斛”,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四川边防日益困顿。
1241年,随着成都、嘉州(今乐山市)的相继沦陷,失去屏障的泸州最终也难逃城池破陷的厄运。《宋史》记载,成都、乐山失守,阵亡者不计其数;蒙古军队攻占泸州,见人则杀,泸州一时尸横遍野,见者无不寒心。
1242年,南宋名将余玠立下“手挈全蜀还本朝”的誓言,自告奋勇来到四川,出任四川安抚制置使,主持四川防务。余玠效仿诸葛亮治蜀之法,“集众思,广众益”,在蜀地张榜招贤,遴选守臣,惩杀溃将,整顿军政。
1243年,宋四川安抚使余玠命知州曹致大筑神臂城,将泸州迁治于此。同年,蒙古军再次攻蜀,在余玠率领下,宋军与蒙古军“大小三十六战”,在大渡河俘虏蒙古军将领秃懑,一扫过去颓败之态;余玠还一度率军北伐,与蒙古军大战于兴元(今汉中一带)、文州(今甘肃文县),余玠治蜀10余年,蒙古军一直未能占到半点便宜。
1253年,宋理宗却听信奸臣谗言,下令解除余玠兵权,召其回朝,余玠饮恨自尽,蜀地百姓无不悲 泣。随着余玠的冤死,蜀地士兵群龙无首,原本已臻完善的四川防务大有支离破碎之势。
1260年,刘整为宋四川潼川路安抚副使兼泸州知州。刘整原籍京兆樊川,入蜀后屡立奇功,步步升迁,素有“铁胡孙”美誉,南方籍将领心怀嫉妒,视之为“北人”;而在一片赞扬声中,刘整也不把上司放在眼里,矛盾日益激化,最终招致排斥。其累战有功而遭贾似道集团的忌狠与诬陷,向朝庭申诉不得。1262年,走投无路的刘整以泸州15郡30万户投降蒙古军,神臂城首次失陷。
蒙古军以泸州为基地,四川六十余州大部分归于蒙古军囊中,南宋王朝“止有二十余州,所谓二十余州者,又皆荒残,或一州而存一县,或一县而存一乡”。
1262年,宋四川宣抚使吕文德收复神臂城。咸淳三年(1267)至咸淳六年(1270),蒙古四川行省也速答儿曾三次攻泸,皆未得手。
在遭受重大损失久攻不下后,蒙古人最终听从了泸州降将刘整的计谋,把进攻的重点从四川转移到襄樊,并派刘整率军攻打襄阳。
咸淳三年(1267年)九月,忽必烈下令攻打襄阳,让刘整到襄阳同蒙军主将阿术围攻襄樊。襄樊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长达六年的关及南宋政权命运的襄樊保卫战由此开始,宋蒙战争进入转折点。刘整围襄阳城而不打近五年,并且为蒙古训练了强大的水军,拿下了襄阳,元军从此势如破竹,南宋覆亡已无可挽回。
1273年6月,宋泸州知州梅应春又投元,城堡再次陷落。德祐元年 (1275)六月,嘉定及其以下沿江诸城降附,泸州失去遮挡,当元西川军抵神臂城下时,宋潼川安抚使、知江安州梅应春与部将赵金等不战而降。元改江安州为泸州,留梅应春戍守,大军继续东下,合东川军攻重庆。  1276年六月,宋四川制置副使张珏遣部将赵安、王世昌、王立率合州军在泸州义士刘霖导引下,与城中合江人先坤明里应外合,收复神臂城,处决梅应春,俘虏了元西川行院诸将家眷,迫使正在围攻重庆的西川军回师救助。
景炎二年(1277)、元至元十四年春,元军水陆并进,合围神臂城,阻截了宋合州援兵。十一月,“泸州食尽,人相食”,矢尽援绝,宋安抚王世昌等战死,神臂城最后被攻破。战争结束后,泸州治所便又迁回原址。
宋代嘉定十六年(1223年)川陕四路有人口259万户,到了至元十九年(1282年),仅剩12万户,尚不足宋代的5%;《江阳谱》也记载,泸州原有人口4万多户,到元初仅剩万余户(很多还是外地奔逃而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