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元翰墨:吴湖帆收藏的清代七十二状元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8
在苏州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中,有一套《清代七十二状元书箑册》,乃出自吴湖帆先生的私人集藏与捐赠。在书法领域,这套“七十二状元扇”为藏界一大美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吴湖帆自身在近现代书画史上的显赫地位,加上清代“七十二状元扇”所具有的审美及学术价值,这项收藏的意义深远无比,既为清代书法发展史提供了清晰的历史凭证,扇面作品的艺术水准与精致的品相亦独步书界。

吴湖帆(1894-1968)生于苏州诗书簪缨之族,原是吴大澄的侄孙,后过继为孙。他禀赋聪颖,专事丹青,造诣非凡,且家藏丰厚,精于鉴赏,有“一只眼”的美誉。所藏书画十万多件,其中最难得的有唐怀素草书《千字文》、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残卷、宋黄庭坚书《酴诗》卷等。

论起状元扇的渊源,当初在吴大澄遗留的书画中,有十八把清代状元的扇面,均出自苏州状元,吴湖帆遂发愿集齐苏州清代状元扇面。在后来的搜集过程中,又将收藏范围扩大至全省乃至全国。虽然清代“七十二状元扇”在他的众多收藏中并不是最受瞩目的,但它们也是吴湖帆倾二十年心力所得,共搜集到六十八位清代历朝状元书写的扇面。之所以称“七十二”,是因为其中有四位状元各收录了两幅扇面,分别是金德瑛、潘世恩、张謇和刘春霖。1959年,吴湖帆将这七十二把状元扇,悉数捐赠给了苏州文管会,并提出,希望文管会继续征集清代状元扇,以期合璧。

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的第一名,是通过科举制层层选拔出来的“精英”。清代自顺治三年(1646)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年(1904)慈禧七十岁恩科为止,一共开了一百十二科,取了一百十四位状元,苏州占二十六名。明清时期的应试士子,大多兼习诗文书画,到清代时,对书法要求更高,要练就出一式工稳停当的“馆阁体”。有些状元不仅书法极佳,且兼擅绘画,是当时书坛画苑的风云人物。

清乾隆以前,帖派独盛,书法家远祧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追摹唐贤,归于赵董(赵孟頫、董其昌),继承传统,各具风格。乾嘉以后,碑派崛起,书法家搜求、临摹鼎彝碑版,开拓创新,另成蹊径,篆隶真草,诸体大备。康有为总结道:“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董其昌);乾隆之代,竞讲子昂(赵孟頫);率更(欧阳询)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至于今日,碑学益盛……”康熙尚董,乾隆推重赵体,由此上行下效,百余年书法以董其昌、赵孟頫二家为帖学主流。科举考试中,书法也是一项重要标准。王士祯说:“本朝状元必选书法之优者。顺治中,世祖皇帝喜欧阳询,而壬辰状元邹忠倚、戊戌状元孙承恩皆法欧书者也。康熙以来,上喜二王书,而己未状元归允肃、壬戌状元蔡升元、庚辰状元汪绎皆法《黄庭经》、《乐毅论》者也。”

七十二状元书扇中,大多是状元金榜题名后赠送亲友的应酬之作,书风大多雍容平正,也符合时风的转变,即“顺欧、康董、乾赵”,兼及碑学及临摹名家,所以状元扇除了彰显状元自身的文化修养,更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帝王的审美偏好和书法主流风格的变迁。扇面书写内容主要有:一、自书诗。二、抄录古诗,如王维、岑参、苏轼、米芾、黄庭坚、乾隆等。三、节抄古文,如《洛神赋》、《文赋》、《文心雕龙》、《书谱》等。四、抄录碑帖题跋,如孔羡碑、灵藏碑、十七帖及淳化阁帖等。

状元扇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状元本人亲自馈赠,如清末状元张謇、刘春霖;二是友人的藏扇,吴湖帆往往是用自己的作品或其他字画、古玩换取;三是状元的后人有藏扇,但后人一般也很珍视先祖的墨宝,若非确有困窘,否则不愿让出,为此吴湖帆有时一掷重金,有时多次登门恳求,才达成所愿。关于友朋赠送、代购状元扇的情况,吴湖帆在日记中有零星的记载,如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廿九日:“李拔可赠王以衔、林鸿年状元扇二。曹友卿赠陈冕状元扇一。钱境塘赠黄思永状元扇一。冯超然代购孙家鼐状元扇一。程云岑来,云有王式舟、梁国治状元二扇,可取来。”其余赠送者有陈巨来、陶贞甫、孙伯渊等。这些状元扇面经由吴湖帆一一甄别,去伪存真,裱边题跋,注明该状元的名号、爵里,钤有“吴湖颿”“梅景书屋”“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等印,附“江苏苏州府属状元都二十四人”目录及清代状元表目录。最后交由当时最好的装裱师刘定之、洪秋声、刘桂生等人陆续装裱成册,郑重什袭珍藏。

傅以渐(1609-1665),字於磐,号星岩,山东聊城人,顺治三年(1646)丙戌科状元,是清代实行科举制度后第一个状元,即授弘文院修纂,次年,充会试同考官。历任《明史》纂修官、国史院侍讲、左庶子、秘书院侍讲学士、秘书院大学士等。顺治十二年加封太子太保,成为康熙的老师。不久,改任国史院大学士,兼文、武殿试读卷官。顺治十五年充任会试主考官,同年,因久参机务,加少保,改任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著有《贞固斋诗集》。傅以渐书法有很高的造诣,字体遒劲,长驰短击,纵横恣肆,放达中仍不失矩度。

钱棨(1742-1799),字振威,号湘舲,江苏长洲人(今苏州)。乾隆四十五年(1780)参加乡试,翌年赴京应试,在会试、殿试中连连夺魁,为辛丑科三元及第(乡试、会试、殿试皆第一)。他是清代第一个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的状元。乾隆认为是太平盛世的大喜事,挥毫作《三元诗》:“龙虎传胪唱,太和晓日暾。国朝经百载,春榜得三元。文运风云壮,清时礼乐藩。载咨申四义,敷奏近千言。讵止求端楷,所期进谠论。王曾如何继,违弼我心存。”钱棨书法崇尚唐欧阳询和李北海,开张雄健而不失严整沉着。

翁同龢(1830-19O4),字声甫,号叔平,又号松禅、贫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出身显宦,其父翁心存官至大学士,任同治的老师。咸丰六年(1856)殿试一举夺魁,即授翰林院修撰。历任陕甘学政、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是同治、光绪两朝皇帝的老师。辅佐光绪亲政,力主变法,并提出“非变法不足以图存”之主张,曾密荐康有为才堪大用,与之屡商变法大计,深为光绪帝倚重。著有《瓶庐诗稿》、《瓶庐丛稿》、《翁文恭公日记》等。邹王宾在《松禅老人遗墨·跋》中论翁同龢书法“远宗颜、李,近迈张、梁,有驾苍龙游碧落之概。至其结体森秀,若良玉之蕴巉岩,运笔健遒,似纯绵之裹精铁”。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筼,直隶肃宁人。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在光绪二十九年会试落第,因其馆阁体书法出类拔萃,受慈禧太后赏识,为太后抄写《文昌帝君阴骘文》、《大唐三藏经·圣教序》,翌年应考即夺魁。该科为庆祝慈禧太后七旬寿辰特设恩科,同时科举将废,故刘春霖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书法承袭唐风,以虞世南、欧阳询为宗,用笔精健含蓄,结构规整稳妥,墨气和润,清静疏朗。清代首科状元傅以渐,与末代状元刘春霖楷书七言扇,两位状元一首一尾,及第前后相距两个半世纪,书扇归于一处,实为难得。

状元之中还有些承继关系,有叔侄联魁,如吴廷琛(嘉庆七年状元)与其侄吴钟骏(道光十二年状元)。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与其侄翁曾源(同治三年科状元)。有祖孙状元,如彭定求(康熙十五年状元)与其孙彭启丰(雍正五年状元),陆肯堂(康熙二十四年状元)与玄孙陆润庠(同治十三年状元)。

状元扇中还有一把五状元扇——《潘世恩、吴其浚、朱昌颐、林鸿年,钮福保合作为鲁斋行楷》,泥金扇面,计36行。五位状元的书法同集一页扇面上,亘古未有。

清代官绅士人间有互送书扇之风,京官回乡省亲,必定遍求朝中诸贵或京中名人书画扇,回乡作为赠礼。翰林书扇,尤其是状元扇,颇受人青睐。时至今日,通过苏州博物馆,“七十二状元扇”仍在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并以海外巡回展览的方式向全世界弘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