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的原文及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08

《观沧海》原文如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翻译如下:

向东来到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是多么的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边。

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枝叶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动着此起彼伏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的。

我非常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观沧海》出处:

《观沧海》出自《乐府诗集》中的《曹操集》,《观沧海》这个名字是后人根据第一句话拟定的,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这首诗是在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行军到海边,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一时兴起所作。

这首四言绝句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曹操更是以景托志,表达了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以景托志的名篇,也是古典四字绝言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

《观沧海》创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

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身为副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