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做武官,脸皮要够厚、内心要强大,上场点兵下场也能坐冷板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30

宋朝,中国古代 历史 上经济、文化、 科技 发展的巅峰时期。 如果用色系来形容宋朝,梨白会选择这几年在 时尚 界颇受追捧的莫兰迪色系,是的,它不是一种颜色,而是在各种颜色之上加了一个叫作“风雅”的滤镜,清新、别致,而这便是宋朝的时代气息。

宋人尚文,他们认为内斗的消耗远远比外患更加可怕,他们追捧能用嘴打架坚决不上手,他们“鄙视”四肢发达的武夫,认为“风雅”才是宋朝该有的风范。 在此 社会 习气之下生活的一群七尺男儿只能忍气吞声,磨炼自己的内心,咬着牙告诉自己上场能打仗,下场也要有坐冷板凳的胸襟,这是人生的一场修行, 始终没有战胜这场修行的就是大宋武将们!

在宋朝,如果你想做文官,那么首选一定是“科举”,毕竟不是所有人的家境、背景都可以走“恩荫”这条路子; 然你如果想做武官,那么起码在宋朝,“恩荫”是选拔武官、武将最主要的方式。

如果这样来看,在家“十年寒窗苦读”一朝中第的文官们挤兑通过“恩荫”上位的武将们的行为似乎又可以有那么一丢丢合理的解释了,心理不平衡呗。

废话不多说,例子“抬”上来。 说到宋朝的武将,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杨家将,尽管杨家将的第二代们确实也是以老爹杨业“恩荫”成为武将的,但梨白却想介绍的是一个比杨家将更有盛名的武将之家,曹家。

不知道哪个“曹家”? 电视剧《清平乐》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氏出身曹家 ,她的祖父曹彬是宋朝初年南征北战的名将,北宋名相宋庠曾评价: "今天下言诸侯王世家者,以曹为首 "

曹家除了当家人 曹彬 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之外,还出了不少将才,比如 宋朝名将曹玮 ,而他职业生涯的刚开始就是由其老爹的“举贤不避亲”开始的。

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记载了一条 “曹彬内举” 的笔记,曹彬临终之前,宋真宗亲自去看望,且问了他有没有身后事要交待。曹彬表示这辈子没啥遗憾了,宋真宗出于关心就又问了一下,曹彬才说, “臣儿子璨与玮,材器有取,臣偌内举,皆堪为将”。

宋真宗知道曹彬这是准备临终前为曹家第二代铺路了,就问其二人的优劣,曹彬如实回答, “璨不如玮” ,之后通过实践检验,果真如此,曹玮也因此开始了自己武将生涯的一生,最后终于成长为一代名将。

在宋朝,靠着老子、家族荫补成为武将的方式是宋朝武将出身最大比例的来源 ,说白了就是一种世袭制度, 然并不是所有的英雄“老子”都能出“好汉”的儿子。

一定意义上这种“恩荫”取将的方式也加剧了宋朝“冗官”、“冗兵”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宋朝军队将领的指挥能力,总体而言,这种制度是很落后的。

宋朝做武官比做文官憋屈 , 时间长了之后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纵使能够沙场点兵,面对文臣那张嘴还是无能为力,且宋朝管着众武将的军政一个都是文官,颇有点秀才和兵,有理无理都说不清的感觉。

上文提到“恩荫”是宋朝取武将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有的小伙伴表示,这如果没有“李刚是我爸”,还不能做梦当将军了?当然不是, 普通人还是可以通过参军,然后通过“军员转补”制度,逐级升迁。 这种制度的代表人物就是《清平乐》中脸上有刺字,做到枢密使使,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的狄青。

脸上怎么会有刺字?那是因为哥哥和人打架犯法,狄青代兄受罚被刺字,所以民间传说狄青在上沙场冲锋陷阵的时候头戴面具,神勇异常。 尽管这个传说和兰陵王一个版本,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宋朝的兵员招募门槛不高,不然有“案底”的狄青也不会混进去了。

狄青是个天生的武将命,精通骑射,从骑兵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 仁宗宝元年间的时候,西夏李元昊反叛,狄青被任命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在作战的时候自己做先锋,鼓舞了士气,也杀出了威风,一时之间军工赫赫,令西夏军队闻风丧胆。

狄青因为尹洙的推荐,结识了韩琦和范仲淹。范仲淹、韩琦结识狄青之后,非常赏识他的军事才能,范仲淹更是教他读《左氏春秋》,鼓励他文武兼备。

和靠“恩荫”出身的将军们相比,狄青从参军到在朝中显贵用了将近十年。西夏李元昊投降称臣之后, 狄青调任真定路副都总管,历任侍卫步军殿前都虞候,后升马步军副都指挥使,之后升枢密副使。

皇佑年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个州,包围广州城,岭外一带骚动不安。 一直驻守在此的宋军对此很长时间束手无策,这时狄青主动请缨,最终平定侬智高 。回到京师后, 仁宗为了嘉奖狄青的功绩,任命他为枢密使,还特优先给他的儿子们加官进级,这就是荫补。

即便是这样,在朝廷中靠着嘴打架的文臣们对这位面部有刺字且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武将还是颇多怨言。 御史、谏臣们更是天天盯着他,不为别的,比起在沙场立功的武将们,文臣们认为能讲和就不要打仗,能斗嘴就不要伸胳膊腿。

树大招风,这句话用在狄青身上一点不为过。 因为其在战场上十分勇猛,且亲力亲为,故军中威望很高。在其人枢密使其间,每当他出现,军士们对其无不是崇拜有加,这在有些人的眼里,就是功高盖主了。于是御史、谏官轮番对其发难,就连他家的“狗”都没放过,称 "狗生角,且数有光怪" 。

狄青数次要求调出京师,宋仁宗都没有答应,没答应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其实想让其出京,另一方面又怕别人说自己这个皇帝卸磨杀驴。 就这样倒霉的狄青即便已经做到了枢密使,身边还是一群人盯着他不放。

最后因为京师发大水,为避水举家住到相国寺的狄青因为影响不好,终于被免去枢密使之职,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衔,离京出判陈州了。 出京第二年,这位一代名将因为口生毒疮,抑郁而终。

电视剧《清平乐》中狄青去世之后,宋仁宗面对着店中的阁臣们直言,狄青就是被他们“挤兑”死的,文臣们对战战兢兢,也只是表示要为其隆重地举办丧事。

所以在宋朝做武将,有时不上战场,也是有可能会被“逼”死的。 试想北宋初期国力还盛时,武将们都是被轮着喷出京师,就更不用说偏安一隅,被敌人吓破胆子的南宋的,到最后岳飞被冤死就不奇怪了。

当然,我们上文中所讲述的武将,如曹玮、狄青那都是有自尊心、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武将。 尽管在 历史 上一直有“弱宋”的称号,宋朝却是非常舍得在军事支出上砸钱,有的年份更是砸到了整个国家财政支出的七八成,所以在宋朝做武将,除了受到文臣的嘴仗攻击以及随时做好被贬出京的准备,其实工资待遇还是很高的。

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宋朝对武将的态度就是厚禄养着你,高官不可能,但是虚衔可以尽情给 ,比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等。 所以在宋朝只要你脸皮厚,内心足够强大,也能忍受除了沙场点兵之外的时间都在坐冷板凳等,你还是可以做个工资高的武将的。

宋朝尚文抑武的政策、终身募兵制是导致冗兵、战斗力不足以及军事基础弱且的基本原因,有点钱花了却没砸出响声的感觉。

内忧和外患对大宋而言,他们认为内忧才是更应该被重视的问题,然没有女宠、外戚干政,宗室作乱、宦官参政、藩镇割据,宋朝还是被灭了,因为外患,这应该是赵匡胤没有想到的吧。

参考书籍:

《宋史》

《涑水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