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凌烟阁功臣,李白曾救过他的命,平定了安史之乱,活到了84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7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少府章邯率领骊山囚徒大破项梁;汉末张角黄巾起义,皇甫嵩朱儁等人领军破敌;而唐朝中叶虽然爆发了安史之乱,自然同样也有济世名将,那就是郭子仪,郭子仪也是自李世民诸将之后,少有的被画入凌烟阁的功臣。

而郭子仪之所以能够初入仕途,还多亏了武则天当年设置的武举,因此才得以踏入官场。作为一名武将,郭子仪自然是身材高大,勇武非凡,而且出身将门世家,因此从小就熟读兵书,表现出了过人的气概。

提起安史之乱,估计大多数人第一个想到的诗人就是杜甫,他的“三吏三别”描写的正是安史之乱时的唐朝环境,不过其实以“盛唐气概”著称的李白同样活跃在这一时期,而且还曾经救过郭子仪的性命。据说在郭子仪20岁时,在河东服役犯了军纪,理应当斩,就在押赴刑场途中被李白发现,李白见到郭子仪仪表堂堂,甚为可惜,认为郭子仪将来必定建功立业,因此就以自己官职作为担保,挽救了郭子仪的性命。而后来郭子仪果然戎马一生,成为唐朝的中兴之将。

唐玄宗执政前期,唐朝社会高度繁荣,不过到了后期,唐玄宗开始宠信杨贵妃,而且重用杨国忠,而且设置边镇节度使近五十万,而中央禁军不过12万,导致强枝弱干,而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识破了唐王朝的虚弱,因此悍然起藩汉兵兵十五万,星夜兼程杀向中原。而这时郭子仪被玄宗任命为朔方节度使,肩负平叛重任。但是因为唐朝久承太平,地方唐军很多年都未作战,因此见到叛军就逃跑,中原大片地区沦陷,郭子仪的平叛之路,从开始就注定艰难。

不过正所谓力挽狂澜,郭子仪当即校阅三军,并且首战告胜击灭薛忠义部两千骑兵,说方军士气大振,郭子仪立刻命令两千骑兵进攻马邑,打通了朔方军与太原军的联系,使得安禄山夹攻关中的策略无法实行,长安人心大定。

郭子仪不但自己骁勇善战,而且提拔了例如李光弼这样的名将,李光弼进兵神速,出井陉口,连克七城,史思明得到消息率领五万大军在常山围住了李光弼,坚守四十天后对郭子仪求援,郭子仪火速东进,大破史思明。

史思明败退,又收拢5万叛军,被郭子仪以诱敌之计大破之。史思明接连败于郭子仪之手,安禄山大惊,急忙从洛阳北上,又从河北老家调兵南下,但是被郭子仪重施旧计,日夜袭扰敌军,等到敌军疲惫不堪猛然出击,斩杀敌军四万多人。

眼看着形势好转,急不可耐的玄宗命令哥舒翰率领潼关守兵出击,哥舒翰无奈进兵,却被安禄山大破,长安和洛阳都被叛军占领。危难时刻,恰好叛军内讧,郭子仪施展计谋,一连收复长安和洛阳,建立了赫赫功勋。

安史之乱好不容易被平定,唐将仆固怀恩却造反,引领回纥、吐蕃攻唐,皇帝急忙召见郭子仪,郭子仪在藩军中素有威信,单骑前往回纥大营,晓以利害,回纥最终决定依附唐朝,郭子仪联合回纥赶走吐蕃,保卫了京师长安。

由于战时粮草稀缺,年纪老迈的郭子仪以身作则亲自种地,出产的粮食这才保证了大军的需要,而郭子仪虽然连年征战却很长寿,一直活到了84岁才去世,算得上是善始善终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