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印第安人基因研究成果6年前曾被80后学者的专著所论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5

中科院在国外权威期刊发表的有关中国南方(云南)古人类与古印第安人基因的部分研究成果,在6年前曾被国内80后学者200余万字的专著《中华白族通史》一书所论证。今日中科院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佐证了80后学者6年前出版的专著《中华白族通史》一书中有关“古印第安人源于云南”和“现代东亚人群古云南起源说”的部分观点和阐述论证。

早在2016年正式出版的《中华白族通史》一书中,作者以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就提出了“古印第安人源于云南”和“现代东亚人群古云南起源说”的观点并进行了研究论证。在《中华白族通史•第一卷》之《考古人类学与分子人类学等跨学科下的族源探秘》(共11页,约1.3万余字)一文中勾勒出“旧古云南人”——“新古华北人”——“新古西伯利亚人”——“古印第安人”的现代东亚人群从云南向北迁徙演变至美洲的路线,用跨界创新的手法阐述了“古印第安人的部分基因源于云南”的学术观点。 文中还明确指出在“旧古云南人”向北迁徙(远至美洲)之后留下的部分后来成为古象雄人、古蜀人、早期古黄河人、古滇西人先祖的“新古云南人”(蒙古人种源体Ⅱ型)中 不含蒙自马鹿洞人 ,虽然目前学界对马鹿洞人考古的测量的年代是距今约1.4万年前左右,但书中《考古人类学与分子人类学等跨学科下的族源探秘》一文显然将蒙自马鹿洞人划归“旧古云南人”及与北上演变迁徙至美洲携带“旧古云南人”基因相关的人群,另外文中从横断山脉下两河流域次区域人类遗址、云南古生物和古人类演变发展序列、早期智人特征等角度共有 处提到了蒙自马鹿洞 人,蒙自马鹿洞人是有别于其它晚期智人的早期智人特征人群。

《考古人类学与分子人类学等跨学科下的族源探秘》一文中关于“旧古云南人”的北上迁徙演变这样阐述道:“……‘ 旧古云南人 ’基因, 在今中国的华北平原等地,与当地栖息数十万年的’古华北人(如北京人、山顶洞人后裔等)’、早期通过中南半岛东部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大陆的另一部分非洲人后裔相遇、相撞……产生了’新古华北人’。这一部分蒙古人种源体Ⅰ型的’新古华北人’在约2万年前 ~ 1.5万年前,大部分继续向北迁徙,经过蒙古高原等地进入西伯利亚地区,其中一部分形成了蒙古人种的泛西伯利亚人, 另一部分继续向北至北极圈于约1万多年前左右跨过白令海峡抵达阿拉斯加等地形成了后来移居繁衍整个南北美洲的’印第安人’。 ,文中最后又总结归纳说:“综上所述,古云南不仅是白族先民的诞生地和起源地,而且是现代东亚人群和蒙古人种的主要定型和转型地之一,是中华民族先民、蒙古人种、东亚人群的主要起源地和早期聚集地之一,今天的东亚人群早期先民主体溯源和起源于云南等地区。这就是我们‘现代东亚人群古云南起源说’的重要成果 。"

在《中华白族通史》一书开篇《前言》中有以下这样的阐述:

《考古人类学与分子人类学等跨学科下的族源探秘》,运用跨界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整个人类发展史的大视野,不仅解决了白族先民主体的起源问题,而且分析了“ 远古非洲东迁人群的迁徙路线及其演化”、“旧古云南人”、“古云南人”、“古华北人”、“古华南人”、“古西北人”、“早期古黄河人”、“广义马来人”、早期“古蜀人”、“泛西伯利亚人”、“古印第安人”等的演变过程, 打破了“现代东亚人群非洲起源说”,提出了“现代东亚人群古云南起源说”,是支持中华人群独立形成说和人类多地起源说的又一科学假说。


《中华白族通史》一书,共五卷、十三章、208万字,系以“跨界与创新”著称的80后 历史 与战略学者杨周伟于35岁时出版的个人学术专著,是国内首部独著的百万字民族通史专著。 该书不仅以中华多元文明的背景为轮廓,从印度洋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汇的独特 历史 及地理视角、民族视角来论证和阐述白族的形成、变迁及 历史 上产生的文明和辉煌,而且颠覆和改变了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各类通史专著的写法和体例,以学术的通俗化、视野的跨界和全球化、 历史 的经世致用和未来化、体例的务实和创新化等来一一揭开 历史 的面纱、展现民族和 社会 的面貌。此外,书中专设《未来篇》,提出“中华白学”、“泛亚新千年世界文艺复兴”、“中华(全位)两洋战略框架”、“NDS区域发展战略与品牌战略”等,古为今用,谋划未来。另据笔者了解到,作者杨周伟目前系广东省印太和平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国内某 财经 大学特约研究专家、“中华三次两洋战略实践”理论首席战略架构师等,独著出版了多部个人学术专著,提出了近百个具有突破性和创新性的大小学术观点,其自16岁时完成近10余万字的学术成果起自今已25年。


附:《中华白族通史》中《考古人类学与分子人类学等跨学科下的族源探秘》一文关于新“古云南人”与“现代东亚人群古云南起源说”(部分内容)

新“古云南人”形成之后的迁徙和发展是在不同时期和主体区域进行的,首先由于云南地势和山川、河流的走势等因素,向南迁徙部分早于向北(主要为西北和正北方向)迁徙,其“新古云南人”中位于横断山脉南端、中南半岛北端、云贵高原南部深受热带气候影响习惯热带生活的人群为主体的大部分在早期冰期来临时向南迁徙,有的停留在中南半岛的南部,有的跨海进入广大的马来群岛,与部分早期迁徙而至的土著古人类,形成了蒙古人种的广义马来人,我们将其称为蒙古人种源体Ⅲ型。在“新古云南人”部分南迁的早中期或更早(一部分人群在冰期到来前进入),一部分从今天的缅北、滇西北进入青藏高原的南部和西南部,在当时相对今天比较温和的气候、地理环境下产生了约1万多年前的早期“古象雄文明”,形成了颇具当地雪域高原特色的蒙古人种源体Ⅴ型。这一时期,也有一部分“古云南人”进入四川腹地和西北陕甘一带,形成了早期“古蜀人”和早期“古黄河人”……这些后来在黄河流域的新融合人群,我们称之为蒙古人种源体的Ⅵ型。那些从5000年前继续留在云南的“新古云南人”在不同的区域环境下已演化为极具云南本土特色的“古云南人(也称为蒙古人种源体Ⅶ型)”,并分化为以横断山脉—哀牢山系—元江为东西界的“古滇西人群”和“古滇东人群”…… 距今约30万年 ~ 20万年前古云南智人(早期智人)—距今约10万年 ~ 5万年前的旧古云南人(分化、替代、交融,非洲智人部分进入云南)—距今约3万年 ~ 1.5万年前的新古云南人(分化、融合)—距今约8000 年~ 5000年前的“古云南人”(分化)……


《中华白族通史》书中有关蒙自马鹿洞人等的相关阐述还有(节选):

书中还提出了“横断山脉下的两河流域”的观点,并有“在横断山脉两河流域的次区域广大地区更有着江川人、蒙自马鹿洞人、西畴人及龙陵大花石遗址、孟连老鹰山遗址、景洪檀姆娜米洞和曼迈等遗址…..”

“我们将数十年来古云南区域内众多考古发现成果进行简单梳理便可得到一份相对完整的古生物、古人类发展进程序列:

距今约5.3亿年前澄江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距今约1.9亿年 ~ 1.6亿年前禄丰恐龙化石群—距今约1500万年前开远腊玛古猿—距今约800万年前禄丰腊玛古猿—距今约800万年 ~ 400万年前保山古猿—距今约620万年~ 610万年前昭通古猿—距今约400万年 ~ 3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距今约250万年前东方人(直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直立人)—距今约10万年 ~ 5万年前丽江人(智人)—距今约10万年 ~ 5万年前昭通人(智人)—距今约3万年前的呈贡龙潭人—距今约2万年 ~ 1.8万年前老虎洞人—距今约1.45万年 ~ 1.15万年前蒙自马鹿洞人(早期智人属,不同于同时代的晚期智人)—距今约1.4万年 ~ 10000年前张口洞人—距今约1万年前剑川象鼻洞人、鹤庆天华洞人—新石器时代遗址数千处。在这份序列中,古云南区域的古生物、古人类进程几乎没有中断过…..云南因特殊的地势环境也成为了当时人类的几个少数的避难所。”

”但人类发展演化的过程并不是直线型、单一性的进化,而是丛状、多样性的进化和发展,在同一时间和地理空间内会出现不同时代特征的古人类共同杂居的现象,也会出现从非洲以外地区起源的古猿、猿人、智人、现代人的演变,如具有早期智人特征的蒙自马鹿洞人与晚期智人或早期现代人同时生活在一个时代和地理空间,又如除非洲现代人外还有属早期现代人的“新云南人”,具有上百万年前猿人特征和脑容量只有400毫升却一直生活到约18000年前印度尼西亚“霍比特人”等。

相似回答